從“大風捲沙塵飛揚”到“風吹草低見牛羊”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9月1日訊(記者 梁木)內蒙古科右中旗哈吐布其嘎查,久居於此的當地人説,這裏在幾年前還是黃沙漫天,只要一颳風絕對會捲起沙塵暴,在室外走一遭,不僅衣袋褲兜裏裝滿沙子,連嘴巴里也都是一嘴沙。

  然而從2017年開始,綠色一點點蔓延在哈吐布其的沙地上。到如今,曾經大片的沙漠已被染綠,再颳起風來也不會有沙子漫天飛的場景。

  面對曾經寸草不生的黃沙與鹽鹼地,生態治理是哈吐布其嘎查脱貧攻堅工作的重中之重。該村第一書記王超告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生態環境不好是這裏貧窮的主要原因,其次就是因病、因學、以及缺乏資金。”

  2017年,哈吐布其嘎查的第一批生態移民順利搬遷進新居,按照每户的人頭補貼,貧困户1人2萬補貼,自籌部分每户不超過1萬元,普通户1人1萬補貼,最終41户村民開開心心搬進新房子。

  人走了,可黃沙不能不管。2019年,科右中旗旗委、政府將中宣部全體幹部職工捐款的100萬元,用於在哈吐布其嘎查沙坨地示範種植沙棘經濟林1500畝。自去年4月種下沙棘以來,一年多的時間過去,如今再遠眺這1500畝的土地,已經是滿目的蒼翠。要不是有寸草不生的基礎,任誰也想不到,地裏間錯長出的雜草有一天也能成為村民們的欣慰與驕傲。

從“大風捲沙塵飛揚”到“風吹草低見牛羊”

圖為哈吐布其嘎查1500畝沙棘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梁木攝

  “沙棘生長能力很強,不需要太多的照料,既可以防風固沙,等到兩三年的生長期過去後,沙棘的果實還可以產生經濟效益,預計一年至少也能有幾十萬的收入。”王超告訴記者,“現在沙棘林裏設有護林員這樣的公益性崗位,全村有16人,每年可以有1萬元的收入。等到沙棘結果以後,還會增加很多的就業崗位。”

  貧困户白吉林白乙拉就是這16位護林員之一。據他介紹,每天下午4點或5點,騎着摩托車在沙棘林巡視一圈,如果發現有病蟲害就及時向上報告,整個過程大約用時2小時。在其他時間,白吉林白乙拉的工作就是照料家裏的11頭牛與80畝地。

  科右中旗是興安盟唯一的畜牧旗,穩羊爭牛是哈吐布其嘎查畜牧業的發展方向。

  巴彥茫哈蘇木的副鎮長鬍日查告訴記者:“過去哈吐布其嘎查的畜牧業主要以羊為主,放羊更省勁,把羊散出去吃草就行。但是羊的破壞力比牛強,要連草根都刨出來,長久下來,生態環境更會雪上加霜。”

  為了鼓勵村民改養羊為養牛,哈吐布其嘎查連續兩年對購牛做出補貼。2018年,每户按照人頭計算,每人購一頭牛補貼1萬元,2019年購牛則補貼5000元。

  村裏9.7萬畝的土地中,有4.1萬畝都是沙地和鹽鹼地,作物生長艱難。養起牛後,家家户户幾乎都種上了玉米和青貯,作為牛飼料的原料來源。而每一立方米的青貯同樣可以領取50元補貼。

  2018年,哈吐布其的村主任布仁特古斯帶頭賣掉了家裏100多隻羊,買回三頭懷着小崽的母牛。如今,他家裏的牛發展到17頭的規模,兩年間通過買牛收入十幾萬元。

  王超表示,2017年的時候村裏有6000多隻羊,現在只有2000多隻,而牛則從2800多頭增長到4000多頭。

從“大風捲沙塵飛揚”到“風吹草低見牛羊”

圖為白吉林白乙拉在為家中養殖的牛添加飼料。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梁木攝

  白吉林白乙拉家裏的牛就是在2017、2018兩年分批購入基礎母牛後發展起來的。過去他家裏只養了五六隻羊,種植的糧食也僅能維持温飽。2009年、2011年,他的兩個孩子先後考上大學,為了供孩子讀書,白吉林白乙拉四處借錢,負債最多時有20多萬。

  孩子畢業後,白吉林白乙拉一家五口先是不花一文錢地住進了80平米的生態治理移民新居,隨後又在政府的補貼下發展起養牛業。他的妻子在2016年參加旗裏的刺繡培訓班,成功成為了全村4個一級繡娘之一,如今通過科右中旗刺繡基地源源不斷的訂單,一年也有1萬元的收入。去年,白吉林白乙拉賣掉3頭小公牛,收入3萬多元

  2018年順利脱貧的白吉林白乙拉,現在已經還清了揹負的債務,還在新居旁蓋起了一間新的屋子。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22 字。

轉載請註明: 從“大風捲沙塵飛揚”到“風吹草低見牛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