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7月3日,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訪問了中印邊境衝突中心達拉克地區,這也是自6月15日印度與中國軍隊在加勒萬河谷發生暴力衝突後,莫迪第一次訪問該地區。
6月15日發生的衝突,印方的人員傷亡在印度國內引發了廣泛的震驚與憤怒,這場衝突在我國同樣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世界上兩個分別擁有大規模軍隊的國家間發生了人員械鬥,並且這兩個國家都是擁核國家,這也使情況更加棘手。
印度民眾的憤怒使得其國內形成了一道"反華民族主義戰線",該疫情使印度經濟受到嚴重打擊,波及上千萬人生計的時刻,這一波"反華浪潮"很可能使印度當局難上加難,要知道,莫迪之所以能贏得選舉,一部分原因在於他一直在努力地養育和運用印度的民族主義,致力讓印度人民將巴基斯坦視為敵人,這是轉移國內問題的一種簡單手段。
但是中國不是巴基斯坦。
在衝突發生後的第三天,莫迪表示"不會讓印度軍人白白犧牲",但是在這個時刻,莫迪選擇與亞洲大國中國爆發大規模衝突顯然是不明智的,那麼印度又會做些什麼來維護自己的臉面呢?
擺在眼前的事實是,自1962年中印戰爭印度慘敗之後,多年以來雙方的互信程度一直很低,即使在此次發生衝突之後的幾星期內,當局雙方已經進行了幾次溝通交流,但是能否讓事態真正降温還是個未知數。
領土與主權完整是中國的紅線,因此這裏沒有妥協的餘地,問題出在衝突發生在爭議地區,為了讓局勢長期穩定,相關的處理必須慎之又慎。但是當"妥協"的選項被拿掉之後,邊境線如何劃分就有可能成為"死局",進而成為造成該地區不穩定局勢的因素之一。
此次莫迪訪問達拉克,是給等着他兑現"軍人不會白白犧牲"這一承諾的印度人民的一個交代,至於如何讓他們的犧牲"有價值",還需要看莫迪接下來要出什麼招。
再來看更廣泛議題上的中印衝突,當我們在討論中印衝突時,實際上是在討論地緣政治問題,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鄰國也都在審視這能給自己的國家帶來哪些發展機會。在看到印度親美的同時,也要看到中印之間除了邊境衝突之外的關係,此次邊境衝突只是局部事件,真正決定中印交好還是交惡的,是合作制度與戰略前景,因此這次印度的蓄意挑釁,可以説是中國全面崛起進程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之一。
目前中印之間的共識也許是,爆發大規模戰爭對於兩國的經濟與人民來説都是災難,如果中印雙方能夠動用政治智慧,頂住民意帶來的壓力,將衝突控制在一定範圍內,或許是最理智的做法。從目前看,兩個擁核國家都未開出"第一槍",就表明兩國尚在保持克制。
然而必須要看到的問題是,只要邊境線不劃分清楚,問題就只能解決一時而解決不了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