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亂髮脾氣,在很多家庭都見怪不怪,只要孩子提出的要求沒有被父母滿足,他們瞬間就會表演變臉,之前還是一副喜笑顏開滿臉期待的模樣。
可是轉眼間就開始一把鼻涕一把淚,甚至坐在地上撒潑,一直哭鬧不停,等着父母向自己妥協。
6歲的琳琳特別喜歡吃糖,每次去超市都要爸爸媽媽給她買糖吃,可是最近琳琳正在換牙,所以對於她的要求父母沒有像之前一樣答應。
這下可惹怒了琳琳,她想像以前一樣撒嬌,可是父母都在苦口婆心的跟她説,你現在正在換牙,如果吃糖,牙齒會壞的。
但是年幼的琳琳根本無法理解這些,她開始大哭起來,後來乾脆直接坐在地上,惹的旁邊的人紛紛側目。
父母都是愛面子的人,看到這幅場景只有向孩子妥協,可是內心卻是極度氣憤和崩潰的,到底該怎麼做,才能避免孩子亂髮脾氣呢?
1、習慣性的模仿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懂得察言觀色,當然更多的是體現在模仿上,他們會有意無意的模仿其他孩子的一些行為,特別是那些看起來對他們有用的行為。
如果孩子身邊的玩伴通過發脾氣等方式達到了他們的目的,那麼孩子也會效仿,因為這是一種非常有用的讓父母妥協的方法。
2、思維發展的侷限
孩子的大腦雖然在不斷的發育,看起來越來越成熟,但其實他們依然無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對自己的行為也並沒有正確的認知。
他們亂髮脾氣,你只是單純的想要實現自己的目的,希望父母能夠關注自己,並且向自己妥協。
年齡的侷限讓他們無法意識到這種行為是否正確,因為他們根本都不知道應該如何表達自己的需求。
3、依然停留在特殊時期
這裏的特殊情況是指孩子生病的時候,因為在這段時間,孩子的需求父母幾乎都會答應,所以會讓孩子深刻的記住這樣的感覺。
但是當他們恢復了健康之後,父母對他們的態度自然也會恢復到日常,可是孩子依然沉迷在之前的超量滿足中難以自拔,希望父母能夠無條件的滿足自己。
1、安撫孩子
有的父母非常溺愛孩子,不管孩子做錯了什麼,他們都會安慰孩子,頂多也只是隨便的説孩子幾句,然後事情就像過眼雲煙般被遺忘。
2、打罵孩子
有的父母不會向孩子妥協,認為不能助長孩子的氣焰,所以會通過以暴制暴的方式來對待孩子,認為這樣才能讓孩子長記性。
這時我們就要提到一個名詞,叫做元認知能力,當孩子元認知能力低下的時候,自然不知道如何正確的表達自己的需求。
只是用這些方法顯然都是不合適的,父母不妨嘗試"自然懲罰法則"對待孩子,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受到的懲罰是因為他的過失導致的自然結果。
1、提醒但不責罵
如果孩子的行為不當,那麼父母發現後應該要及時提醒,不僅要告訴孩子這種行為是錯誤的,也要讓孩子知道這種行為有可能引發的後果。
2、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如果孩子在父母耐心的勸説下依然沒有改進,那麼父母不妨抱着順其自然的心態,讓孩子自己去品嚐從行為帶來的後果,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如果這些依然無效,那麼很可能是孩子的元認知能力低下導致,只要找到孩子得不到需求就發脾氣的真實原因,才能夠真正幫孩子改進。
最開始提出元認知這個名詞的是美國發展心理學家John Flavell,在1976年的時候,他研究發現了關於兒童的認知發展,並提出了元認知這個概念:
它是某種反映或調節認知的任一方面的知識或認知的活動;也可以説是為完成某一具體目標或任務, 依據認知對象對認知過程進行主動的監測以及連續的調節和協調。
元認知能力對孩子的作用非常大,能夠讓孩子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思想,讓孩子能夠更理性的思考。
1、經常對孩子進行元認知能力的鍛鍊
孩子的認知能力是在不斷的變化不斷提高的,每當孩子們新的認知之後,父母便應該及時和孩子交流溝通,通過一些簡單的意思,讓孩子把認知放到實踐中,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當然父母也可以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給孩子一些啓發,引導孩子把他們的認知更好的放到學習和生活中。
這對孩子的認知能力會有進一步的提高,也會讓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2、讓孩子主動的思考
俗話説興趣是最大的老師,只有孩子在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時,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才會被激發,自然而然的就會願意主動去思考。
這會讓孩子體會到思考的樂趣,從而盡情的在思想的海洋裏遨遊。
但是如果家長總是強迫孩子去做那些這孩子看來枯燥無味的事情,那麼孩子的思考能力必然會被侷限。
因為這時他們的學習是被動的,自然也就不願意真正的去思考,很多時候只是為了應付父母而已。
3、給孩子犯錯的機會
我們承認世界上有天才有神童,但是更承認大部分的孩子都是普通人。所以給孩子一點時間,不要總是期待他們只要接觸到新的知識點就能夠立刻了解。
這顯然是不符合現實的,所以當孩子在學習或者生活中犯錯的時候,急於責備孩子是最錯誤的做法。
父母要讓孩子正確的面對錯誤,引導孩子去反思自己為什麼會出現錯誤,應該怎樣去改正錯誤。也許這個過程會一波三折,但是對孩子來説卻是進步的好機會。
因為孩子在糾錯的過程中大腦會變得非常活躍,更有助於他們取得失敗後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