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禁引發了我的思考,這些“道理”我們都是從哪獲得的呢?
有的是書上學到的,有的是學校教授的,有的是從朋友那裏聽來的……但絕大多數的道理,好像都是父母在我們不斷成長的過程中“灌輸”給我們的。
可是,這些道理真的有用嗎?孩子真的願意聽嗎?聽完會記在心裏嗎?
我看未必,事實上,聰明的、有格局的父母從來都不會用這些大道理來“嘮叨”孩子。
那些動不動就給別人講道理的人,他們真的有點“惹人嫌”
首先,我們跳出親子關係,來談談講道理這件事。
也許在過去,一個樂於為他人講道理的人,會被大家認為是有見識,可是隨着時代的進步,人們的思想越來越自由化、多樣化,講道理似乎變成了一件讓大家討厭的事情。
如果一個人總是總不懂就給別人講道理,那這背後會向我們傳達出一個最主要的信息:你是錯的,我是對的,你得聽我的才可以。
在我看來,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正確與錯誤,如果只憑主觀臆斷就批判、評價別人的行為,本身就是不太具有説服力的,久而久之,這種“自以為是”的態度自然也就惹人嫌了。
再説回親子關係。
父母總是認為,自己吃的鹽比孩子走過的路要多得多。講給他們的肯定都是“尚方寶劍”,可以讓孩子們一路披荊斬棘,走向人生巔峯……
但事實證明,講道理不但沒有用,還會被孩子説你“嘮叨”。
孩子的感受最重要,道理請先靠邊站
其實不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當我們處於某一特定的情緒和事件當中時,大腦是很難進行真正理性的判斷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通常孩子犯錯後,家長講的道理都被他們當作耳邊風,一會就忘了,下次肯定還會犯相同的錯誤。
與其這樣做無用功,我們不妨放下那些大道理,設身處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來幫他們處理情緒和問題。
要知道,孩子永遠比我們想象當中的更聰明,也許有時候他們在事件發生的時候,就已經意識到了錯誤,也已經明白了該如何處理相同類似的事件。
即使不能立刻知曉箇中道理,他們也一定會在以後的行為當中規避之前的錯誤,“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説的就是這個。
所以,家長們就不要再把一大堆道理劈頭蓋臉地砸向孩子了。這樣指責式的講道理,只會讓孩子陷入情緒和事件當中。
我小時候就經常被媽媽這樣用大道理來教育,導致我做事情一度十分膽小,總是害怕做錯被教育,直到現在長大成人,有時也會擔心做得不對被媽媽罵。
甚至有的孩子還會因為討厭父母的“嘮叨”,而更加叛逆,不讓做的事情他們偏做,凡事都要和你那些所謂的“道理”對着幹……
這並不是我們真是嚮往的親子關係,所以多體會孩子的情緒,給他們一個擁抱遠比講道理更有效,擦乾他們的眼淚,説聲沒關係,下次別這樣就好了,
我相信,孩子一定會記得這個擁抱和那一聲安慰,也會永遠記住當時犯下的錯誤和背後包含的道理。
人生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應該給孩子更多的體驗機會
道理可以帶給孩子們什麼?
也許會為孩子開闢一條捷徑,讓他們少走彎路;也許會為孩子開拓視野,讓他們懂得更多的原理技巧;也許會為孩子提高修養,讓他們變得温順懂事……
可這樣“被告知對與錯”、“被制定”的人生,是不是缺乏了某些意義呢?
這些看似“大徹大悟”的道理,真的適用於每一個孩子嗎?
著名的心理學家、母嬰專家温尼克特曾經説過:孩子的自我,如果是依照他們自身的需求建立的,這就是真實自體;而壓抑自己的需求,順應撫養者的需求所建立的自我,就是一個虛假自體。
所以,家長們應該給孩子犯錯的機會,讓他們擁有更多不同的體驗,讓他們在錯誤和失敗當中,吸取教訓,總結出屬於他們自己的人生經驗和道理,建立一個真實的自我。
這比讓他們用其他任何的經歷和道理,創造出一個”虛假的孩子“要更有價值,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