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海峽是溝通地中海和黑海兩大海域的唯一通道,由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達達尼爾海峽三部分組成,全長361千米。整個海峽呈東北-西南走向,是亞歐兩洲的分界線,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15世紀時期,土耳其人的祖先正是通過這條海峽,攻陷了東羅馬帝國的首都。此後土耳其人定都於此,並逐步把他們的帝國推向了頂峯。
奧斯曼帝國鼎盛時期,疆域遍及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巴爾幹半島、中東、北非大部分國土,總面積550萬平方公里。因這片國土正好地處亞非歐三洲的交通要衝,土耳其人因此掌控了東西方文明的陸上交通線長達6個世紀之久。
此後,歐洲市場上的絲綢茶葉不斷鋭減,即使仍有供應,也因土耳其人肆意提高過路費,導致價格高昂。慢慢的普通歐洲人已經買不起這些來自東方的貨物,但這些貨物又是他們的必需品。無奈之下,歐洲人開始通過航海找尋通往東方的新航路。此舉也導致落後的歐洲實現了彎道超車。
隨着歐洲的崛起,奧斯曼帝國逐漸土崩瓦解,最終現代土耳其成立時,只保住了小亞細亞半島和歐洲的東色雷斯地區。但好在土耳其海峽仍在掌中,這是奧斯曼帝國留給現代土耳其最好的遺產,通過土耳其海峽,現代土耳其得以在世界大國之間左右逢源,撈盡了好處。
就比如美蘇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都把土耳其當成了拉攏對象,原因就是蘇聯船舶進入地中海,必須經過土耳其海峽,所以蘇聯不願搞僵和土耳其的關係。同理,美國也一直在拉攏土耳其以達到遏制蘇聯的目的。冷戰結束後,美俄之間對待土耳其,也大抵如此。那麼土耳其真的有權禁止俄羅斯使用土耳其海峽嗎?
土耳其海峽戰略意義重要,有着天下嚥喉之稱,所以這個問題非常複雜,前後的演變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早在17世紀之前,整個黑海都是土耳其的內海,土耳其海峽問題自然也是土耳其內政。但到了1696年,沙俄獲得了黑海出海口,成為了黑海國家的一員。土耳其海峽的通行問題也從此擁有了國際性質。
從1696年到1840年,是土耳其海峽問題的第一個階段。在這一時期,黑海只有兩個國家,一個是沙俄,一個是奧斯曼土耳其。兩個國家因黑海,和土耳其海峽問題,爆發了多次大規模戰爭。土耳其不是沙俄對手,敗多勝少,因此只能不斷讓步。1774年沙俄迫使土耳其簽訂了《楚庫克-凱那爾吉和約》,俄國商船始獲自由通行土耳其海峽的權利。18世紀末19世紀初,沙俄又發動多次戰爭,侵佔了黑海北岸大片土地,到了1833年俄土再次簽訂《温卡爾-伊斯凱萊西條約》,沙俄進一步獲得海峽只允許沙俄一國軍艦自由通行的特權。從1833年條約簽訂到1840年間,海峽實際上處於沙俄控制之下。所以在此期間,俄羅斯的任何船舶在任何時間,都可以自由通過海峽。
第二階段,1841年到1919年。1833年以來,沙俄對土耳其海峽的控制引起了很多歐洲列強的不滿,英法普奧開始聯合向沙俄施壓,最終於1841年迫使沙俄放棄了1833年《温卡爾-伊斯凱萊西條約》簽訂後所取得的在海峽的優勢地位。1841年英法普奧俄土六國達成了《倫敦合約》,條約恢復了奧斯曼帝國的“古代規則”。
按照這個規則,土耳其海峽在和平時期禁止任何外國軍艦通行,土耳其有權允許友好國家的輕型軍艦通過。但對海峽在戰時的地位問題卻隻字未提。此舉的目的顯而易見,就是為了遏制沙俄,此後沙俄和其他歐洲大國對於海峽的爭奪更加激烈,最終釀成了克里米亞戰爭。戰爭以沙俄的慘敗而告終,此後沙俄不得不接受《倫敦合約》的規定。在此時期,土耳其擁有了禁止俄羅斯軍艦通過海峽的權利,不過商船仍可自由通行。
第三個階段,1920年到1935年。一戰結束後,土耳其作為戰敗國,慘遭列強瓜分,1920年協約國軍隊一度控制了土耳其海峽。現代土耳其成立後,西方國家和土耳其簽訂了《洛桑條約》,規定平時和戰時一切軍艦可自由通過海峽。
第四階段,1936年迄今。1936年,英法蘇等大國在瑞士的蒙特勒召開會議,討論土耳其海峽的通行問題。在會議之上,土耳其代表力爭海峽對所有國家封閉。蘇聯則認為,海峽不應對黑海國家封閉,土耳其只有權禁止域外國家通行。而英國則認為,應將黑海視為國際公海,不應對非黑海國家軍艦通過海峽作任何限制。最終經過激烈的爭吵和妥協,各國達成了《蒙特勒公約》,規定各國商船可以自由通過海峽,黑海國家的軍艦平時有權自由通過海峽,非黑海國家的軍艦則受到限制,戰爭時期,交戰國軍艦不得通過海峽,如土耳其參戰或受到戰爭威脅時,有權允許或禁止任何軍艦通過海峽。由此可見,根據條約規定,土耳其只有在戰爭時期,參戰或受到戰爭威脅,或俄羅斯屬於交戰國的情況下,才有權禁止俄羅斯軍事船舶通過海峽,而在和平時期,土耳其是沒有這種權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