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超市活魚被下架 根本原因在於超市逃避罰款
北京超市活魚下架的新聞,紛紛擾擾鬧了好幾天,很多人想破腦袋也想不出背後的原因。其間,各種不靠譜的傳言也頻繁登場。現在可以知道,超市這一異常舉動和一種叫做孔雀石綠的違禁物質有關。這一出活魚鬧劇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要點速讀1活魚下架事件引發了很多謠言。目前看來,超市是為了避免活魚檢出孔雀石綠,才選擇主動下架。2抽查、罰款無法解決這一問題。必須知道一隻蝦、一條魚的“來處”,建立可溯源機制,才是完備的解決方案。水污染、上級指示、超市調整策略等説法,均為信息不透明下的誤傳
超市活魚突然下架,又沒有權威部門給個明確説法,其結果只能是亂猜。最開始流傳的版本是水污染,但只要仔細一想,這肯定站不住腳,如果一個城市出現嚴重的水污染,那麼爆發點肯定不是超市的活魚,況且超市的魚來自四面八方,全國到處都水污染?
後來的説法是,超市是被動的,是接到了相關部門的指示。這一説法挺有迷惑性,但也不對。因為並不是所有超市都停售了活魚,有的停了,有的沒停。也不是整個北京都沒活魚賣了,很多水產市場照常經營。如果是行政命令,應該不會搞這種差異化執行。
至於有的超市表示“這是快過年了,調整經營策略”,就更站不住腳。中國人向來喜歡吃河魚,不喜海魚,難道因為過年,中國人的口味都變了嗎?
真實原因是,超市為了避免罰款,主動避險
超市員工接受採訪時所説的“賣魚會被罰20萬”,其實是指如果超市賣的魚被查出問題,會被罰款20萬。
對,問題就出在這。北京這段時間嚴格抽檢超市活魚,11月7號,北京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佈了一份通告,沃爾瑪、永輝、樂購等超市銷售的鮮活魚類,都被檢出了違禁物質孔雀石綠。而在今年一月,同樣是這批超市,同樣是抽檢,同樣被查出了孔雀石綠。
照片左側的鮮活河魚全部下架了
根據今年3月份新頒佈的《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辦法》,超市面臨10至20萬的罰款。而活魚對超市而言,一直不是主要利潤來源,賣和不賣差別不大(這一點水產市場就不同),所以當面對罰款風險時,超市選擇不賣為上。
之所以要避險,是因為活魚檢出孔雀石綠的概率太大了
按理説,食藥監局要抽查的東西多了去了,難道要抽查什麼,超市就下架什麼嗎?肯定不是這樣,超市之所以反應如此過敏,確實和“心虛”有關。
這種心虛主要發端於兩個因素,第一,超市知道活魚被查出孔雀石綠是大概率事件。今年1至2月,廣東省食藥監局對全省22個地級以上市(地級市和副省級市)進行活魚抽檢,檢出孔雀石綠的比例接近30%。這是很嚇人的數據,對超市而言,這一風險不可承擔。
第二,中國水產養殖分散,超市的進貨渠道複雜,根本分不清楚某條魚的來處。據業內人士透露,給超市提供活魚的供貨商,往往不願意留下票據,如果超市方強求,他們的選擇是不賣。這樣一來,如果被檢出孔雀石綠,就是一個無頭案,超市説不清楚源頭,那隻能罰超市。當然,目前並不排除超市自己添加孔雀石綠的可能。
中國人偏愛吃河魚,河魚必須活的才能賣,孔雀石綠對此有奇效
説了這麼多遍“孔雀石綠”,它到底是什麼玩意?為什麼它總能在活魚中檢出呢?
孔雀石綠是一種人工合成的有機化合物,既是染料,也是殺菌劑。活魚常温下,高密度運輸、存放的存活時間是8小時,魚市(超市)早上開市,至少也得賣一天吧,怎麼算都無法控制在8小時之內。怎麼辦呢?只能加孔雀石綠。加了魚就不會死。
不僅是運輸過程中要加,養殖時候也加,用它來預防魚的水黴病、鰓黴病、小瓜蟲病等。所以,在運輸和養殖這兩個主要環節,都有孔雀石綠的存在。另外,孔雀石綠大量運用在活魚養殖、運輸,除了效果好外,更是因為便宜、易得。
孔雀石綠的出現,基本和河魚有關,而很少和海魚有關,因為很多海魚在捕撈過程中就已經死了,不需要再保持“鮮活”,直接冷凍就行。而河魚死了,就少有人會買。
美國鯉魚氾濫成災無人吃
這裏就牽扯到一個問題,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是喜歡吃河魚,不喜歡吃海魚,美國人還曾因鯉魚(河魚)氾濫而求助中國人,讓中國人去吃。所以在別的國家,孔雀石綠很少成為問題。但是我們就必須面對孔雀石綠。既然不允許添加,實際上又大面積添加,很多人關心的問題自然是吃了有多大危害?
以攝入量很低科普孔雀石綠無危害,不得民心
上世紀30年代,人們發現孔雀石綠可以用來殺死魚體表面的真菌、寄生蟲,尤其是對水黴病有特效,於是它開始在世界各國的水產養殖領域大量使用。十幾年前,國內幾乎所有水產養殖户都在用。
後來科學家懷疑孔雀石綠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的潛在威脅,於是對它的使用開始逐步收緊。美國、歐盟、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國均禁止孔雀石綠用於供人食用的水產中。2002年,中國也將它列入《食品動物禁用的獸藥及化合物清單》。
在事件發生後,有一些食品安全領域的專家為了防止公眾過分擔憂,表示據數學模型推算,一個60公斤重的成年人,活到80歲,即使每天吃6兩魚肉,孔雀石綠的殘留量也在安全範圍內。
要求公眾理性面對孔雀石綠的現實危害,固然是正確的態度,但是,在全球範圍內,孔雀石綠都是水產品中的違禁物品,禁止添加,要求0檢出。這並不完全是一個科普問題,而是明確的違禁物品為什麼直到現在還在使用?
實際上,目前對於孔雀石綠的研究還不夠充分,國際癌症研究機構並未評估過孔雀石綠對人的致癌性。只是,有動物實驗發現,其對肝臟有毒害,可誘發小鼠肝臟腫瘤。一般從保護人體健康的角度出發,認為那些已肯定對動物致癌的化學物質,對人類也可能有潛在的致癌危害。因此,從風險管理的角度提出禁用孔雀石綠。
即使孔雀石綠的攝入量很低,民眾擔憂的心情也容易理解:對於一種潛在致癌物,只有不吃才是最安全的。
抽查防不住“漏網之魚”,關鍵是活魚要可溯源
在裁判文書網上檢索,可以發現40起因添加孔雀石綠而被判刑的案例。雖然刑法介入了,但孔雀石綠的勢頭似乎並沒有被壓制下去。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效果,是因為在目前主要靠抽檢、不可以追溯的水產品管理模式下,被發現是小概率事件。可追溯系統的產生,起因於1996年英國瘋牛病引發的恐慌,為此,畜產品可追溯系統首先在歐盟範圍內建立。水產領域隨後跟上,也建立了“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追蹤,責任可追究”的溯源機制。
但是,中國作為水產養殖大國,目前最多隻能做到大閘蟹可溯源。這和整體水產養殖業太過於分散有關。一條魚、一隻蝦從哪裏來,經過了哪些環節的“旅行”,在哪個經營户售出,我們均不知道。即使抽查到了下游的魚販或企業,也難以完成問題水產品的溯源監管,孔雀石綠的真正禁用難以實現。
有人提出,中國人應該改改習慣和口味,不要總吃河魚,不要偏愛鮮活食物。似乎孔雀石綠的問題已然無法解決。但現在一些超市的活魚已經恢復上架了,是問題都得到了解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