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上課經常説粗話,尺度之大讓人無法接受,14歲的小美(化名)在西安城南一所中學讀初二,她的媽媽最近發現從小乖巧的女兒總是説粗話“他媽的”,和女兒交流後才得知,該班語文老師常在課堂上説粗話,導致小美現在也經常説粗話。不僅女兒説粗話,班裏成績拔尖的女同學,也時常講粗話。
“我想給女兒轉學,但孩子和同學都熟悉,不想換環境。”這位媽媽很苦惱:體罰還可以驗傷,語言暴力造成的“內傷”,究竟該怎麼辦?孩子長大了是否會受這種語言暴力的影響?
老師上課經常説粗話 尺度之大讓人無法接受
>>家長:女兒以前從不罵人現在粗話脱口而出
“我和孩子的爸爸都是知識分子,聽到女兒説粗話,很是意外。”這位媽媽説,女兒從小就很乖,從不罵人,對她來説,遇到生氣的事情時最多説一句“神經病”。但現在女兒脱口而出“X他媽的,X你媽”等,這些粗話讓夫妻倆很難接受。和女兒溝通後,才發現並不是女兒一個人這樣,同班的另一個成績拔尖的女生也常説這樣的話。還有其他同學都學會了爆粗口。孩子説的粗話還有其他一些不堪入耳的粗俗語言,很難相信這都出自一個初中女生之口。
>>孩子:老師批評同學粗話連篇 我也心有餘悸
“語文老師上課的時候,總拿這句話當口頭禪,我們班同學就都學會了,總是不自覺就説出來了。”小美説,“有時候老師批評學生,粗話連篇,雖然被罵的不是我,但我也心有餘悸。”
11月3日上午,華商報記者到該學校採訪,該校校長表示老師講粗話肯定不合適。
昨日,該校回覆稱,經學校調查,該語文老師承認在講課過程中使用了粗俗不當的語言,並在3日下午對其所帶的兩個班上百名學生公開道歉,承諾以後上課時注意言辭,並在4日上午向學校寫出書面檢查。
編輯:曹靜
>>專家:孩子長期面對語言暴力可能產生自卑和羞恥感
“中國人説,言為心聲。孩子的人格還未完全穩定而且比大人更敏感,對語言暴力的承受能力不如大人。老師是學生心中的權威形象,老師的評價會對孩子的自我評價產生暗示效果。語言是內心的外在表現。”昨日下午,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帥彪分析説。
帥彪認為,青春期的孩子長期處於語言暴力環境下,可能產生自卑、羞恥感,並且可能導致進一步的“自我預言”——受害者真的變得“失敗”,情緒低落抑鬱並且難以表達,人際關係敏感,難以信任別人。帥彪説,不良情緒的傳遞,容易從話語權高的人向話語權低的人傳遞,學生相對弱勢,如果老師覺察不到,就有可能向學生髮泄不良情緒。
帥彪建議,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強對老師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知識普及。如果老師個人存在人格不穩定,性格暴躁,控制慾強等特點,也更可能產生語言暴力。
“家長要傾聽孩子,陪伴孩子。與老師進行‘非暴力溝通’,瞭解老師的性格,傾聽老師對發生事件的看法。如果確定老師存在語言暴力行為,家長也要勇敢地説不,保護孩子。”帥彪建議。
曾長期負責刑事案件偵破的趙警官分析説,在日常生活中,因一兩句口角辱罵對方而升級的案件比比皆是。語言暴力對孩子成長會造成潛移默化影響,如果不及時糾正,待長大成人走上社會,在人際交往中,因語言暴力引發各種矛盾甚至對自身造成更大的傷害。
>>法規:侮辱學生影響惡劣的給予行政處分或解聘
家住西安城北的雷女士兒子今年剛上小學,“有時候不僅是語言,老師在和家長溝通時,也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壓力。”她舉例,“每次有學生忘記帶紅領巾或者作業完成的不好,老師就會把這些孩子叫到講台上,拍一張合影,然後發到家長羣中。這也是一種軟暴力。”
此外,不少家長反映,“蠢貨”、“你為什麼這麼笨”、“你們班的人最差了”這一類型的語言,在校園中是更普遍的語言暴力。
一份調查表明,接受調查的小學生中有16%的學生經常受到教師語言暴力,另一份調查則表明,41%的小學生、65%的初中生、54%的高中生認為老師的語言暴力會傷害自己和同學的人格尊嚴;51%的小學生、72%的初中生、39%的高中生認為老師的語言暴力給其造成了心理傷害。
而在我國目前的法律法規和教育規章中,能夠看到對教師行為包括語言的一些限制性規定,但沒有明確將禁止語言暴力納入其中,相關條款亦缺失。
2014年教育部發布《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中規定十種有違師德的行為,其中對體罰有規定,但對語言暴力沒有相應的禁止要求。
而《教師法》第三十七條規定,教師品行不良、侮辱學生,影響惡劣的,由所在學校、其他教育機構或者教育行政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或者解聘。
北京也有相關規定,《北京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第23條規定:“學校、幼兒園、託兒所教職員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人實施體罰,不得有侮辱、誹謗、歧視、恐嚇、貶損等損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