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運追星族不再拿“金牌”當唯一標準

全運追星族不再拿“金牌”當唯一標準

  8月26日,天津,第十三屆全運會排球女子成年組比賽中,來自全國各地的粉絲。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趙迪/攝

  9月3日上午,第十三屆全運會游泳比賽正在天津奧林匹克中心遊泳跳水館進行,數不清的寧澤濤的支持者統一着裝,比賽前一個小時就在跳水館門外整整齊齊擺了200份裝着餅乾、紀念品和感謝信的禮包,這是送給來採訪游泳比賽的記者的――粉絲有計劃、有目的給媒體記者“送禮”,開了全運會先河。

  同樣的情景出現在孫楊比賽現場。

  “手幅、相片、扇子……紀念品可以免費領,給孫楊加油就可以。”

  “請您支持我們的奧運冠軍孫楊。”

  從8月31日孫楊亮相開始,賽場外圍、內場和看台上,每天都有頭上繫着“孫楊,加油”紅色髮帶的姑娘們派發原創的紀念品。這些印有孫楊形象或名字的應援物,不僅吸引了前來觀賽的年輕人,也“招攬”了大量年長的觀眾,大媽熱情地跟着舉起手幅,大爺舒坦地扇着扇子,“支持孫楊”在這個時刻剝離代溝、穿透陌生,成了共識,“孫楊不錯,你們年輕人喜歡,我們老頭兒也喜歡。”

  而在距離天津市區約有50公里的武清體育館,因山東隊在男子乒乓球團體賽1/4決賽中被淘汰,兩天沒出現在賽場上的“藏獒”張繼科也繼續開啓個人單打賽程,他一出現,看台再次被寫有“張繼科”的藍色條幅“覆蓋”。有媒體報道,在有張繼科出現的比賽日,幾乎每次前來支持他的粉絲都在千人左右。而一輛名為“阿科冰工廠”的冷飲車也貼心地為候場時間較長的“蝴蝶”提供免費飲品,每天約200餘份……

  有組織、有紀律,粉絲們支持偶像的方式越發“科學”。在本屆全運會上,應援,這種從娛樂圈流行開來的團體追星方式,跟隨張繼科、馬龍、孫楊、寧澤濤、惠若琪等體育明星在中國的體育賽場落了地。

  “有精力都投進去了,沒精力創造精力也投進去了。”千葉負責管理孫楊的一個應援站,她向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表示,為了應援孫楊的全運會比賽,國內不同應援站紛紛聯合起來,提前一個多月就開始了應援物的設計、製作、搬運,“力爭看起來整齊劃一。”到現場的每個粉絲穿着統一的服裝,喊着統一的口號,也主動地各司其職――早上5點,這羣説着不同方言的年輕人就從天津的各大小賓館趕到賽場,佈置花牆、掛好5米高的大型海報、搬運分發紀念品給觀眾……團隊作戰的能力和默契,讓外人絲毫看不出她們之間未必知道對方的真實姓名。

  “一次好於一次。”千葉表示,自己是在里約奧運會後開始喜歡孫楊的,至今她參加過3次大型的應援活動,今年7月的游泳世錦賽,她和這次來全運會的很多鐵粉還一起追到了布達佩斯。據她介紹,孫楊的不少粉絲從2012年倫敦奧運會後開始追隨,但抱團漲粉較為迅猛的階段就是里約奧運會之後。

全運追星族不再拿“金牌”當唯一標準

  8月31日,第十三屆全運會游泳項目,孫楊的粉絲。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趙迪/攝

  里約奧運會,以傅園慧為代表的一些新體育偶像出現,已經表現出金牌不再是檢驗運動員是否受歡迎的唯一標準。尤其在智能手機推動的多屏時代裏,新一代的觀眾和運動員伴隨着社交媒體長大,在新媒體的籠罩下,他們彼此有了更多的互動機會,“體育偶像”的定義也有了更加多元化的詮釋。

  此前,騰訊一份“你對體育愛豆的愛有多深”問卷調查中,“有82.31%的受訪者表示,喜歡體育偶像本人大於運動本身;而66.73%的受訪者表示,是在里約奧運會後才開始喜歡上如今當紅的體育偶像,如張繼科、馬龍、孫楊等;65.77%的人表示喜歡體育偶像的時間長度在半年以下。”

  但年輕一代“團結”的力量不容小覷:張繼科的全運會首個比賽日,由粉絲創立的微博話題#張繼科天津全運會加油#當天閲讀總量已經達到6億,他們正用事實證明,粉絲和明星一起,正在成為注意力經濟話語權的主導者。

  “無論哪個時代,年輕人都會尋找自己崇尚的東西。從近幾年的變化來看,體育明星正開始更多地走進青少年的生活中,競技體育本身的魅力,那些有別於娛樂明星的價值,開始對青少年產生影響,從而進一步得到社會認同。” 我國知名體育營銷專家張慶表示,對體育明星而言,運動成績是體現其價值的支撐和基礎 ,此外還有職業和專業的態度,但成績與金牌並不等同,“體育的魅力不只有競技部分,它體現的是人性在某種挑戰面前的極致表達。每個人都希望實現自我超越 ,現實中有很多夢想沒有實現,但體育明星身上的堅持、拼搏、勇敢等人格特質就很容易和我們內心的渴望產生情感共鳴,使得體育明星即便遭遇低谷也不會被放棄。”在張慶看來,和以往的“唯金牌論”相比,“這才是更加成熟、自信的體育觀。”

全運追星族不再拿“金牌”當唯一標準

  8月29日,天津,第十三屆全運會乒乓球男子團體預賽上,來自全國各地張繼科的粉絲。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趙迪/攝

  2012年倫敦奧運會,奪冠後拍打水面流淚的畫面,讓欣欣喜歡上“真性情的孫楊”,可惜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賽場得意的孫楊生活中意外頻發,負面新聞纏身,孫楊的處境讓當時“成績不好、被孤立、被質疑”的高中生欣欣產生共鳴,但孫楊最終憑藉堅持走出陰影還攀上巔峯,這種精神也帶欣欣走出低谷。自稱“5年老粉”的欣欣牴觸外界總拿孫楊的眼淚做文章,“瞭解他才知道,他每次成功有多來之不易,只有提到恩師和父母、得到很多愛、證明自己的時候,他才會哭,而不會為隨便什麼小事哭。”欣欣非常堅定,“為什麼我這麼信他?因為信他就是信我自己。”

  同樣堅信“偶像”的,還有阿姨陳雪芬。在本屆全運會男子花劍團體賽現場,她作為董力的“媽媽粉絲團”成員,夾在一羣年輕女孩中為董力加油。儘管,因參加綜藝節目而走紅的董力被質疑“只有粉絲,沒成績”,但在陳雪芬看來,“他簡單真實、有紳士品格,我希望我的孩子也這樣,我怎麼會因為孩子成績不好而嫌棄他呢?”

  上世紀60年代,陳雪芬是一名中長跑運動員,封閉的生活令她一度想逃,因此,在她看來,“在這樣的時代,他能用很多種方法去證明自我價值,推廣自己喜愛的運動。相比以前,很多世界級的運動員並沒有得到合理的關心,董力是幸運的。”

  同樣是里約奧運會之後,作為一個“小眾項目”,擊劍因一羣高顏值的小鮮肉運動員而備受關注。相比4年前零星掛着各省助威橫幅的全運會賽場,這次的擊劍館掛滿了孫偉、董力、施嘉洛等運動員的巨幅海報,看台同樣被“迷妹”佔領。剛結束高考的河南姑娘牛怡青堅持到看孫偉站上領獎台的一刻,才急匆匆拖着行李去趕火車參加開學典禮,為了孫偉,她在這個暑假開始學習擊劍,既為鍛鍊身體,更為“能體會到他比賽和得分的心理狀態”。

  為了推廣擊劍,孫偉常在微博上分享介紹擊劍和運動知識的小視頻,名為《孫偉擊劍小課堂》,初學擊劍的牛怡青在這裏瞭解到重劍、花劍、佩劍的區別,明白了擊劍服裝和劍柄的講究,最近她在跟着視頻進行身體協調訓練,“要用行動支持他推廣擊劍。”

  孫偉的嘗試具有代表性。長期為國家隊運動員進行培訓的張慶表示,以前需要花很多時間幫助運動員打破侷限性,“他們覺得只要把成績弄好,其他沒關係”,但現在的運動員,“明白要在擁有成績的同時,建立自己健康良好的社會形象,他們願意和粉絲互動,更開放和自信。”體育明星競技場外魅力的展現,也讓體育精神成為了引導青少年的偶像性因素,“應援”像是年輕一代用聲勢浩大的執着沖刷了以往對金牌的執拗,淡的是金牌卻淡不了拼搏。

  “這為中國體育改革提供了信心,而且,這只是一個開始。”張慶説。記者 梁璇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65 字。

轉載請註明: 全運追星族不再拿“金牌”當唯一標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