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8月10日電 (記者 張蔚然)中國國家監察委員會主任楊曉渡8月10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上作國家監察委員會關於開展反腐敗國際追逃追贓工作情況的報告。這是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聽取國家監委專項工作報告。
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的廉政和國際關係專業人士認為,從披露追回人員數量和贓款數額,到介紹國際司法執法合作進展,從剖析當前追逃追贓面臨的挑戰,到明確下一步發力點,此次報告主題、形式和內容都頗具深意。
首先,專項工作報告在法律、政治等多個層面傳遞出明確意涵。
——促進監委依法接受人大監督程序化、制度化。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確立了監察委員會作為國家機構的法律地位。監察法則明確監察機關依法履行監督、調查、處置等職責,規定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聽取和審議本級監察委員會的專項工作報告,組織執法檢查。
“此次國家監委向人大常委會專項彙報工作是國家監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結果,也為未來進一步深化和細化專項工作報告機制開了個好頭。這也是一次重要政治宣示,監委作為監督公權力行使的國家監察專責機關,必須主動接受各方面監督。”國家監委特約監察員、清華大學清華大學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過勇説。
——為地方各級監委接受監督做出“示範”。
據悉,國家監委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專項工作後,將自上而下、依法有序推進地方監委向本級人大常委會報告專項工作。
過勇認為,地方各級監委如何接受本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仍是個需要不斷探索完善的命題。一些省份已有一些工作思路,但來自全國層面的“正確示範”也非常必要。此次報告在為接受人大監督做出“示範”的同時,也是在向各級紀檢監察機關釋放信號,即要不斷完善自身權力運行機制和管理監督制約體系,確保權力不被濫用,懲惡揚善的利劍永不蒙塵。
——讓追逃追贓工作接受更廣泛監督。
從主題看,國家監委首次專項工作報告的題目被確定為“開展反腐敗國際追逃追贓工作情況的報告”。國家監委特約監察員、外交部條法司副司長郭曉梅認為,開展反腐敗國際追逃追贓是國家監委的重要職責,屬於人大監督職權範圍,外界廣泛關注,而且成績明顯,將其作為專項工作報告內容符合民眾期待。
“通過作專項報告讓追逃追贓接受更廣泛監督,從長遠看有利於促進追逃追贓工作高質量發展。”郭曉梅説。
具體到報告內容本身,受訪人士認為其中也透出不少深意。比如,報告凸顯在“深水區”開展追逃追贓的問題意識。
2014年至2020年6月,中國共從120多個國家和地區追回外逃人員7831人,追回贓款196.54億元人民幣。國家監委成立以來,追回人數、追贓金額同比均大幅增長。中國已初步構建起覆蓋各大洲和重點國家的反腐敗執法合作網絡。
在列出上述成績同時,報告拿出一份“問題清單”,用語直言不諱。比如,報告指出中國外逃腐敗分子主要集中在西方發達國家,有些西方國家在經濟上貪圖犯罪分子的“黑錢”,在政治上為其提供庇護。有些西方國家對中國存在政治偏見,奉行雙重標準,不認同中國司法體制,以各種理由阻撓中國引渡或刑事司法協助請求,甚至阻礙外逃人員回國投案。
再如,報告表示現有的追贓機制不能滿足工作需要,手段和渠道有限,境外贓款查找難、凍結難、追繳難的問題突出。
“追逃追贓在取得很大成績的同時,阻力也一直存在。無論是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政治偏見、還是境外贓款追繳難,都屬於‘難啃的硬骨頭’。精準分析問題永遠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國家監委特約監察員、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戚振宏説。
在剖析問題基礎上,這份報告還注重以“國際眼光”對付難點問題。
比如,報告披露下一步國家監委將與更多國家商籤批准引渡條約、刑事司法協助條約,不斷健全追逃追贓條約法律體系。報告強調要及時掌握重點國家反腐敗相關法律最新動態;因國施策、分類出擊,提高打法律戰的能力水平。設立涉外法律諮詢服務機構,探索建立一支能夠組織涉外法律鬥爭的公職律師隊伍。
過勇認為,疫情正加速改變全球格局,個別國家合作意願降低甚至頻頻實施“長臂管轄”,這些因素給追逃追贓帶來新的壓力。通過雙邊渠道與更多國家商籤刑事司法協助條約,立足不同國家的國情推進精細化司法合作,顯然應是下一步發力方向。
“作為一項走出國門的工作,追逃追贓離不開其他國家的支持,也離不開中國對他國制度和法律體系的瞭解。未來追逃追贓將進一步走向專業化,不僅意味着相關機構要有國際視野、善於找到突破點,還要構建能力一流、覆蓋多個領域的專業人員隊伍。”郭曉梅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