羣眾搬得順心 發展充滿信心
——大藤峽水利工程移民搬遷成功的啓示
光明日報記者 周仕興 光明日報通訊員 尚永江
“今年4月30日,大藤峽水利工程項目一號機組正式投產發電,已累計發電超1億度。”記者近日在廣西桂平市採訪時,桂平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蒙任進説。
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是集防洪、航運、發電、灌溉等為一體的國家重點大型水利樞紐工程,總投資357億元。庫區涉及廣西桂平、武宣、興賓、象州等6個縣市區,搬遷人口1.9萬人,其間沒有發生一起上訪和羣體性事件。
以人為本“搬得出”
桂平市南木鎮的韋老伯曾是大藤峽水利項目徵地中的“釘子户”。不管幹部如何勸説,韋老伯就是不同意搬走。沒辦法,問題只好上交給徵地拆遷工作小組小組長——桂平市公安局副局長黃志超。
黃志超瞭解情況後,拿着鋪蓋到拆遷工地“安營紮寨”,每天登門傾聽韋老伯的訴求,幫他解決問題,用心做他的思想工作。半個月後,韋老伯被黃志超的執着所感動,最終答應搬遷。
“移民既是特殊羣體,又是困難羣體。”黃志超説。為使移民搬得順心、過得舒心、發展有信心,柳州、來賓、貴港3市的800多個單位和部門都成立了移民工作班子,明確移民工作職責,建立對口移民點,涉及移民搬遷安置的問題全部一路綠燈。
政法幹警、鄉鎮村屯幹部是徵地拆遷工作主力軍。為完成徵地、搬遷、補償工作,他們費盡心力,走村串户,做好每家每户的登記造冊工作,確保補償款及時發放。
來賓市武宣縣通過掛圖推進、任務倒排、蹲點跟進、項目約談等形式,確保“掌握情況在一線、解決問題在一線、感情融洽在一線、推進工作在一線、樹立形象在一線”。截至6月底,移民新村安置完成率達96.6%。
依法移民“穩得住”
桂平市南木鎮弩灘村黃秀蓮的房子處在庫區紅線範圍內。為支持項目建設,黃秀蓮一家從160多平方米的樓房搬進臨時安置板房。“估計要住一年左右。為支持國家建設,這點犧牲不算什麼。”黃秀蓮説。
大藤峽水利項目桂平市庫壩區共需徵地1.8萬畝,一期運河下引航道出口、堆料場、船閘、移民安置等用地1812畝,涉及南木鎮4個村1860户6900人。徵地、拆遷工作不到一年就分別完成100%和95%,沒有發生一起上訪及羣體性事件。貴港市委常委、桂平市委書記韋慶強道出“秘訣”——法治。
桂平市把大藤峽工程項目列為“一號工程”來抓,制定徵地拆遷、補償標準及移民安置工作方案,實現產權調換到貨幣化補償的平穩過渡,確保政策延續性及羣眾利益無縫銜接。公正合理的制度,確保了徵遷工作高效推進,從源頭堵住了引發信訪矛盾的漏洞。
“訴求合理的解決問題到位,訴求無理的解釋教育到位,生活困難的幫扶救助到位。”廣西水庫和扶貧易地安置中心黨組書記、主任韋朝永説,大藤峽水利項目堅持陽光徵遷,依法移民,把保障移民合法權益貫穿移民搬遷安置全過程各環節,做到“三個到位”。
政策法規宣傳到位。2014年以來,桂平、武宣、興賓、象州等縣市區共組織600多場次移民政策法規宣講會,提供免費法律諮詢服務,暢通來信來訪渠道,移民知曉率為95%以上,社會支持率為85%以上。
政策法規執行到位。廣西出台大藤峽水利工程項目移民優惠政策、土地調整實施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推行政策公開、標準公開、實物指標公開、補償金額公開等“六公開”制度,讓徵遷在陽光下運行。
政策法規執行監督到位。建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視察制,紀檢監察、移民代表監督制,定期跟蹤審計制。自治區政府組織6個檢查組對政策落實情況進行全面檢查,安置到位率、移民資金到手率、基礎設施落實率均在98%以上。
周到服務“能發展”
摘菊花、包裝、儲運……一大早,家住桂平大城塘移民新村的周萍和鄉鄰一起,來到離家3公里的金龍農村合作社勞作。周萍一家原住弩灘村的老屋裏,世代靠打魚種地為生,日子過得拮据清貧。
大城塘移民新村共安置11個組團1053户3360人,一棟棟規劃統一、雪白嶄新的洋房,圍繞着人工湖及廣場整齊排列。住進新房的周萍,充滿了脱貧致富鬥志:“國家給了新生活,我們要更勤快些,靠雙手致富。”
大藤峽項目蓄水後,在武宣縣城東部形成一個總面積9000畝的七星湖區。武宣依託七星湖,着力打造集水上觀光休閒旅遊、湖區公園、休閒康養於一體的“濱湖城市”。
黃振熬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在居龍移民新村開了一家農家樂。“手續都是市相關部門幫辦的,每年淨收入有20多萬元。”黃振熬説。
目前,大藤峽庫區武宣縣有3個移民村。縣裏統一規劃,打造景色優美、優勢明顯、特色突出的移民旅遊村,涉及農遊、休閒、觀光、採摘等各旅遊項目,為移民羣眾增加了就業渠道。
“羣眾搬到哪裏,管理與服務就跟進到哪裏。”武宣縣委書記高賢斌告訴記者,武宣通過引進企業及引導當地能人創辦“扶貧車間”,讓移民在家門口就業,讓搬遷羣眾有安全感、歸屬感和幸福感。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23日 09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