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築綠色美麗長三角

長江,一路奔湧,在東部三角洲孕育出萬千氣象。

這裏,是高質量發展示範區,以4%的國土面積創造全國四分之一的經濟總量。這裏,也是綠水青山樣板間,擁有數量眾多的“天然氧吧”“森林城市”。

去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其中一項重要目標,便是建設綠色美麗長三角。包括上海青浦、浙江嘉善、江蘇吳江在內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定位更是直接落到“生態綠色”。

一年間,從“藍圖規劃”到“施工落實”,三省一市奏響協奏曲,在環境治理中消除行政壁壘,在生態保護中創新體制機制,在綠色發展中探尋資源共享。

今年一季度,在GDP合計佔全國生產總值24%的情況下,滬蘇浙皖國考斷面水質同比提升,空氣質量達到近3年最好水平……長三角正在創造的,是人口稠密地區協同推進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的美麗奇蹟。

環境共治

聯手消除“藩籬”

湖州德清久勝車業有限公司車間裏,工人正手持噴槍,為自行車上漆。他們身旁的漆桶開着蓋,卻聞不到刺鼻異味。“我們投入上百萬元,對烤漆工藝進行‘油改水’升級,告別了氣體污染。”總經理李宇輝説。

久勝所處的杭嘉湖紹地區,一度是浙江打好“藍天保衞戰”最難區域。湖州空氣質量,曾常年全省倒數。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浙江要在推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中,發揮生態環境優美的特色優勢。這意味着,浙江生態保護必須進一步拉高標杆、補齊短板。

湖州針對木業、化纖等14個重點行業列出有機物排放、揚塵控制等11個方面,劃定領導幹部問責情形。

如今,太湖畔又見天朗氣清。2019年,湖州空氣優良率達76.7%,成為環太湖地區天最藍的城市。

讓山更綠、水更清、地更淨,這一年的浙江,美麗河湖建設、無廢城市創建等行動,從試點走向全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高位提升。

今年5月,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發佈——浙江成為全國首個生態省。評估結論認為,浙江全省GDP、節能降耗水平、生態環境狀況綜合指數均位居全國前列,已率先步入生態文明建設的快車道。

強一域而謀全局。長三角地區時空一體、山水相連,治水、治氣等工作休慼相關。各自為戰,顯然力不從心。聯防聯控,才是破局的關鍵——

向天空。三省一市深化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會商,開展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預警保障,統一重污染天氣預警標準;

向水體。在太湖、新安江等流域開展治水合作,推進上下游聯合檢測、應急聯動行動;

向土壤。加強淨土、清廢聯合治理攻堅,開展固廢聯動監管執法,查處非法轉移、傾倒、處置等違法行為。

一條太浦河,溝通太湖與黃浦江,連接青嘉吳三地。過去,水岸環保問題跨省協調、層層申報,往往耗時一個多月才能解決。如今,得益於一體化加速,三地消除行政壁壘,實現數據實時共享、人員聯合執法。垃圾偷倒、水葫蘆淤塞河道等問題,不到兩天就能處理。界河,從環境治理的難點,變為生態合作的亮點。

數據顯示,2019年底,長三角地區國考斷面水質有不同程度提升,空氣質量明顯改善,重污染天數比上年下降58%。

生態共保

創新體制機制

夏日的遂昌大田村,涼風習習,鳥鳴啾啾,滿眼綠意。

去年5月,麗水發佈全國首份村級GEP核算報告,大田村的空氣、河流等生態系統核算價值高達1.6億元。當地一改“以收入論英雄”模式,大田村人守護綠水青山的自覺性更高了。

全新的機制,深刻改變生產生活方式。村裏為古樹設計保護方案,要求村民減少農藥化肥使用、嚴格守護溪流水質。改善環境的行為,正讓河流更清澈、空氣更清新。

建設綠色美麗長三角,需要創新體制保駕護航。生態環境聯防聯治要走得遠,也需完善跨部門、跨區域協調機制。

新安江畔,率先邁出改革步伐。

發源於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的新安江,出境水量佔千島湖年均入庫水量60%以上。從2012年開始,浙皖開啓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年度水質達到考核標準,中央和浙江向安徽撥付補償資金。新安江,成為全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

但新安江保護投入資金與生態補償資金之間仍存在缺口。借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浙皖謀劃跨省共建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試驗區。眼下,兩地正在協同編制濕地、森林等生態效益補償方案。未來,跳出“水質對賭”範疇,上下游生態補償範圍將逐步向全要素擴展,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

破除條條框框,更大膽地闖、更大膽地試、更自主地改,長三角一些地區也正以統一標準為突破口,推動形成更高層次的生態共保。

示範區內,一項最新成果的發佈引人矚目。包括青浦金澤鎮和朱家角鎮、嘉善西塘鎮和姚莊鎮、吳江黎裏鎮在內的先行啓動區,開始實行跨省域統一的產業准入標準。

按照環境友好度要求,新進項目必須符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生態環境准入清單管控要求和區域主導生態功能,執行國家、滬蘇浙行業及特定區域最嚴格環保排放標準,使能耗、水耗指標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這意味着,過去由於發展程度不同、准入門檻不一等導致的“跨區域污染轉移”,將徹底被杜絕。

從一個個試點起步,奏響生態共保協作曲,一個更高顏值的綠色美麗長三角正呼之欲出。

資源共享

探路綠色發展

好風景能帶來新經濟,在長三角已成為共識。

漫步嘉善縣西塘鎮荷池村,近處是“接天蓮葉無窮碧”,遠處是“細柳階邊水陽樓”,水鄉魅力撲面而來。村民説,這是近年來浙江不斷深化“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的成果,村裏逐步拆除沿河違建、改善人居環境。

優美的生態,每年為荷池吸引上萬遊客,也讓它成為嘉善美麗鄉村風景線上的明珠。非遺體驗館、愛蓮公園、水上驛站……一個個新項目落地,文旅融合、農旅融合產業應運而生,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如今,這一把生態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的經驗,正成為推動長三角綠色發展的潮流。

與嘉善相鄰的蘇州市吳江區,2019年開始謀劃環元蕩美麗鄉村羣建設。一年間,湖岸線1公里範圍內的魚池全部清退,周邊散亂污企業全部騰換,還原生態底色。未來,環繞元蕩,還將建設20餘公里步道、自行車道,一路串聯汾湖、澱山湖,形成鄉村休閒旅遊帶。

加速奔跑的長三角,綠水青山化作最好的資源,不斷開闢高質量發展新境界。但不可否認,放眼三省一市,生態資源要素分配不均衡、產業同質化競爭等現象依然存在。

長三角綠色發展之路,如何形成“1 1 1 1gt;4”效應?各地已經開始探索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去年10月,杭黃牽手衢州,衢州作為第三個城市,加入這條世界級旅遊線路。三地比鄰,地緣相親,恰好構成浙西—皖南生態旅遊圈。錢江源國家公園、龍游姜席堰、南孔古城等景觀,極大豐富圈內生態與文化多樣性。

杭衢錢塘江詩路之旅首航、杭衢鐵路正式開工……半年多來,黃金旅遊線上動作頻頻。據統計,2019年衢州、黃山接待遊客數量分別突破500萬人次、7400萬人次,其中,來自杭州都市圈的遊客均增長10%以上。

目光投向長三角南部。層巒疊翠,畲鄉風情,景寧的生態優勢有目共睹。在這裏,人們關注的焦點,是如何抓住一體化機遇、用好長三角市場。對接上海標準、實行綠色生產、探索可追溯管理……“景寧600”生態農產品獲得消費者青睞。如今,冷水茭白、九龍地瓜面等當地特產已走進上海社區、學校,僅去年就創造1000餘萬元產值。

一年間,長三角國家級旅遊度假區聯盟、寧杭生態經濟帶、淮河生態經濟帶、環太湖生態文化旅遊圈……一個個合作平台相繼成立。從信息互通到資源共享,再到市場聯動,跨省合作的想象空間,正被無限拓展。

既有綠水青山,又有金山銀山,毫無疑問,未來的長三角將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重要平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04 字。

轉載請註明: 共築綠色美麗長三角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