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計移民6.9萬多人、約佔全縣人口的1/5……自1958年密雲水庫修建至20世紀末,密雲共進行過三次大規模移民。作為移民安置村之一的新農村,歷經半個多世紀,大部分房屋已經年久失修。2018年,密雲區啓動了新劉地區棚户區改造、同時為村民籌建村情展室,水庫移民和子孫後代的未來生活將“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新生活指日可待 老物件留住鄉愁
近日,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從北京市區驅車近百公里,來到了密雲區穆家峪鎮的新農村。村裏的水庫移民房已經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正在建設的“新劉地區棚户區改造項目”。新農村、劉林池兩個村的4000多户村民,有望在2021年開始入住新家。
未來新居什麼樣?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在“新劉棚户區改造項目”沙盤模型上看到,升級版的新農村將建成現代化的樓房小區,根據不同的户型,每户面積從70-130平方米不等,均配有獨立衞生間和廚房。除了一幢幢居民樓,小區內還規劃有公園綠地、養老設施、幼兒園和學校。
新劉棚改項目的沙盤模型
在走訪過程中,北青-北京頭條記者不僅看到了新農村的未來,同時也看到這裏的歲月滄桑。在村委會的庫房裏,擺放着棚改期間村民捐贈的各式老物件,如竹編酒簍、老式座鐘、梳妝鏡盒、紅漆板櫃、傳統農具等。“你們年輕人可能沒見過,知道這是幹什麼用的嗎?”指着一台生火用的木質風箱,負責老物件徵集工作的郭書蘭講解時、還不忘考問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據郭書蘭介紹,目前徵集到的老物件基本出自水庫移民,有的是老人年輕時的嫁妝、有的跟隨了老人一輩子。為保護好這些老物件,郭書蘭將每件物品登記在冊、銘記在心,等未來新小區的村情展室建成,她要把這些故事將給更多人聽。
存放在村委會的村民老物件
為建水庫住進排子房 如今告別排子房
時間回到1958年,密雲水庫開工建設。《密雲水庫志》記載,水庫建設之初因淹沒佔地,需要遷移65個村莊、11536户人家、56908口人。郭書蘭爺爺所在的北省莊村,被劃入水庫淹沒區。她聽老輩人講,家中過去種植小麥、玉米、大豆,衣食無憂,算得上是富户。但隨着修建密雲水庫一聲令下,村民們離開了世代生活的土地,被安置在水庫以南,和其它幾個移民村共同組建成新農村。
新農村的水庫移民房20間為一排,俗稱“排子房”,解決了當時712户、2700口人的住房問題。離開了賴以生計的土地,導致很多農民生活困難。郭書蘭告訴北青-北京頭條記者,當時國家每年給每户分500斤掛麪,並給予搬遷補償和佔地補償。為解決村民就業,村集體還陸續建起了木器廠、毛衣廠、服裝廠、建築隊……
2011年,郭書蘭來到新農村村委會工作,經常有村民反映排子房出現質量問題,她從此開始關注水庫移民房,發現並上報危房187户。據郭書蘭介紹,歷經半個多世紀,新農村已成為近萬人的大村,人多地少、村莊擁擠、設施老化等問題日益凸顯,新農村早已名不副實。直到2018年1月,新劉棚改項目啓動,村民們告別了居住近60年的排子房。
棚改究竟能帶來多大變化?郭書蘭舉例説,村民從前用公廁,以後都是獨立衞生間;從前燒蜂窩煤做飯取暖,以後做飯有天然氣,還有集中供暖。
村情展室不能沒有老物件 已徵集到400多件
對話人:密雲區穆家峪鎮新農村兩委成員郭書蘭
北青-北京頭條:在新劉棚改項目中,是誰提議建設村情展室?
郭書蘭:考慮到新農村的水庫移民史,在棚改啓動前,區領導提出通過籌建村情展室、為百姓留住鄉愁,初步計劃建在未來小區的公園裏。
北青-北京頭條:您是如何動員村民捐出老家當?
郭書蘭:籌建村情展室離不開歷史實物。我錄製了一段音頻,在村廣播循環播放,並將通知發到新農村的微信羣裏。棚改週轉期間,村民可自願將家裏的老物件捐到村委會,運不動的村委會可以幫忙搬運。
北青-北京頭條:比較有代表性的水庫移民老物件有哪些?
郭書蘭:我們徵集到一輛獨輪車,是水庫移民的交通工具。聽老輩人講,1958年從庫區搬家,很多人推着獨輪車,把妻兒老小和家當轉移出來。此外還有一件物品讓我印象深刻,村民方淑賢老人家有一台長約3米的水曲柳板櫃,水庫移民時搬到新農村,棚改週轉期間板櫃很難搬進樓房,但老人又捨不得丟棄,於是請我們幫她拉走保管,老人經常發微信問我板櫃的情況,能感受到那份依依不捨。
郭書蘭徵集到的獨輪車,是水庫移民時的交通工具
北青-北京頭條:目前徵集到了多少老物件?
郭書蘭:目前徵集到老物件400多件。其中40%是村民主動捐贈;還有60%是我從一些搬走住户家撿回來的。此外,還有一些村民仍在觀望,想等明年小區和村情展室建成再進行捐贈。我也期盼着這一天的到來。
文/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崔毅飛攝影/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崔毅飛編輯/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