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俄圍繞納瓦利內“中毒”一事僵持不下,“北溪-2”前途未卜?

  德國和俄羅斯圍繞俄反對派領導人納瓦利內“中毒”一事僵持不下。9月7日,默克爾發言人表示,不排除把兩國合建中的“北溪-2”天然氣管道列入制裁標的。

  儘管自簽約伊始,柏林方面就一再堅稱“北溪-2”是正常的經濟合作,但從2015年至今,關於它的討論早已被高度政治化,一度成為攪動德歐(盟)、德美、德烏、德波矛盾的關鍵點。

  近幾個月來,特朗普政府和美國議員就俄德天然氣合作對德國威逼恫嚇,本已堅定了德方落實“北溪-2”的決心。然而正當德美矛盾激化之時,納瓦利內中毒風波“應運而生”,使得“北溪-2”再度成為政治辯論的焦點。

德俄圍繞納瓦利內“中毒”一事僵持不下,“北溪-2”前途未卜?

  北溪1、2號天然氣管道通過的路線(圖/德媒)

  德國內部因納瓦利內事件對如何處置“北溪-2”展開新一輪辯論,作出決策的前提當然是要搞清楚納瓦利內中毒的性質和緣由。關於這個問題,德國政界存在至少三種相互矛盾的判斷。

  一,中毒風波本身疑點重重,德國不便貿然定性,即便能大概率確定是莫斯科下毒,也不應深度介入,或是以犧牲自身經濟利益為代價加強對俄製裁。此外,近年來圍繞德俄關係的討論已凸顯出東西德國、各政黨間和政黨內部的分裂。在此形勢下,決策者必須謹慎行事,不要火上澆油、加深裂痕。

  二,克里姆林宮毒害納瓦利內的主要目的不僅在於消滅國內反對派,更是要藉此事件挑動歐洲內部分裂對立,利用歐盟、特別是德國的對俄意見分歧和猶豫不決,向全世界宣示西方的無能。識破了這個意圖,德國必須反其道而行之,以強硬姿態回擊俄方,展現國內和歐盟的團結。

  三,在白俄羅斯示威持續不斷的態勢下,納瓦利內中毒風波是莫斯科對白俄羅斯反對派的震懾。面對民眾對盧卡申科的不滿,俄羅斯不願直接干預,從而完全站到民意的對立面,激化兩國矛盾。普京採取了更巧妙的做法,他不否定白俄羅斯抗議者的訴求,但與此同時,給他們一點敲打:如果你們膽敢把當前運動引向反俄,納瓦利內就是下場。面對俄方的這一動機,德國要加大對白俄羅斯民主運動的支持,切入點就是在中毒事件上與莫斯科針鋒相對,讓後者付出代價,抵消其對白俄反對派的威懾效力。

德俄圍繞納瓦利內“中毒”一事僵持不下,“北溪-2”前途未卜?

  德國內部關於納瓦利內風波的性質和影響尚無明朗判斷,柏林方面此時放話“北溪-2”或許成為制裁對象,這在一定程度上講是政府的緩兵之計和平衡戰術:一方面給莫斯科施加壓力,另一方面,回應一直以來國內某些派別(比如綠黨和聯盟黨內部)對德國要取代美國成為價值觀領袖的強烈呼聲。

  考慮到德國能源、環境和工業界在天然氣項目中的巨大利益,柏林其實不太可能斷然終止“北溪-2”,進而吞下“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苦果。同時,從落實對俄、對美戰略來看,德國決策者也顯然不願如此輕易打出(或丟棄)“北溪-2”這張牽動全局的王牌。

  與直接叫停“北溪-2”項目相比,德國外交界更傾向於對俄發動精準打擊。

  一直以來,決策者比較中意的一個選項是,凍結與俄政界人士相關的歐洲房地產投資。在歐盟層面,德國的這項提議曾長期被英國否決——別看後者在反俄問題上叫得響,一旦反制措施危及自己經濟利益,倫敦方面大概率會一觸即跳。如今英國已脱歐,德國很可能重提針對房地產或其他領域的精準制裁建議。默克爾近期強調,有關納瓦利內事件的回應應該由歐盟而非德國一國決定,或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

  德國希望把對俄政策提到全歐層面討論,當然是希望藉助歐盟向外界發出更強聲音。但要達到這個效果是有一定風險的:以波蘭和立陶宛為代表的東歐和波羅的海國家迫不及待地拿中毒風波做文章,敦促其他歐盟成員共同抵制“北溪-2”,以此向華盛頓邀功。

  這一立場有悖於德國的經濟利益和外交方針,是柏林力圖避免的“失控”局面。如果説德國政界對烏克蘭反對“北溪-2”尚能普遍理解的話,決策者對波蘭因不能從該項目分一杯羹而掀桌攪局的做法簡直是嗤之以鼻。

德俄圍繞納瓦利內“中毒”一事僵持不下,“北溪-2”前途未卜?

  默克爾將對俄製裁的決定權“讓渡”給歐盟,並暗示可與“北溪-2”掛鈎,表面上搶佔了促進歐洲團結、不對外部勢力妥協的“道義制高點”。但可以預料的是,柏林會試圖把歐盟決策進程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默克爾執掌德國政壇近15年,貌似平易近人、一團和氣,但在這層表象下貫穿其執政始終的則是她對權力旁落的嚴密防範。這點無論放在國內政治還是歐盟層面,都有很生動的體現,相信有關“北溪-2”的討論也不會成為例外。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56 字。

轉載請註明: 德俄圍繞納瓦利內“中毒”一事僵持不下,“北溪-2”前途未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