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70年:什麼樣的農業改革會餓死數千萬人?
蘇聯是由列寧一手締造起來的,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從成立,繁榮富強,再到最終的滅亡,原因太多。其實,蘇聯之所以滅亡其結構性的原因我覺得從哪一個角度看待蘇聯滅亡都有充足而理性的理由。
在農業方面,蘇聯將近70年的農業改革沒有一次成功過,而每一次都給未來以更大的阻力,也留下了更混亂的國內製度。而這一次又一次的折騰,使得蘇聯在長達70年的時間裏,不斷顛破自己,造成了帝國崩潰性的結果。
俄國廢除農奴,成功與失敗交織的封建改革
眾所周知,蘇聯本身的經濟基礎就不繁榮,農奴制改革一直不徹底,而且自然環境惡劣。1921年剛剛成立的蘇聯也有很嚴重的困難和壓力,為了保證整體社會的進步和政權的穩固,剛成立的國家必須執行某種強制性的農業政策,我們稱為是戰時共產主義。列寧認為在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以後,資本主義雖然發展也創造了其必要條件,但是限制性很大,農奴雖然獲得了自由,擁有的土地,但是所有的財富被剝奪的一乾二淨。
其實本質上依然加速了農奴的貧困和破產,使得很多農民不得不背井離鄉外出謀生,成為最初的產業工人。而農民的積極性並沒有持續調動起來,造成了農村勞動力的生產短缺,土地大面荒蕪,戰時共產主義就是為了要解決這一問題。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説,俄國的農奴制改革是成功的。
因為任何一個國家涉及到土地制度的改革,在現代以前都是十分困難的,甚至因為一場土地改革而導致國家混亂,政變崩潰。未來的蘇聯就是如此,但是沙俄卻可以通過這種的形式,完成了封建時代最終的土地改革,並且能夠保證自己的政權存在超過半個世紀,且依然是列強之一是十分不容易的,但是從歷史觀的角度來看,這種改革確實沒有給俄國帶來真正的未來意義上的發展,所以在這一方面來講,改革是失敗的。
作為蘇聯的領導者,列寧自然認為這種改革是失敗的,否則他也沒有存在的必要。又或者現實的情況應該比當時更好。在蘇聯革命很長一段時間以內,農民都受到殘酷的剝削,農業生產和發展幾乎處於停滯狀態,農民的赤貧嚴重製約着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也無法獲得充足的勞動力和廣闊的市場。這場農奴制改革並沒有使俄國的經濟好轉,影響到了俄國的資本主義發展。
同時,在地理位置上,俄國處於高緯度地區,冬季漫長寒冷,夏季温暖短暫,也不利於農作物的生長髮育。雖然在列寧眼中,俄國的農奴制改革是失敗的,但不可否認的是俄國依然是一個小農經濟佔優勢的國家,相比歐洲其他國家而言,俄國的農民所佔有的土地依然是最多的,可以佔到了全國80%以上。但是卻沒有任何能夠引領當時農業生產發展力的力量出現。
戰時共產主義與農民的拋棄反抗!斯大林的社會主義原始積累
列寧的戰時共產主義,能夠短時間內解決整個國家對內鎮壓和對外反抗,但是農業全盤集體化,盲目推行的結果就使得農業生產雪上加霜,遭到重大挫折。當時由於符合小農經濟佔優勢的事實,短期內確實促進了農業發展,但是由於脱離國情,急躁冒進,最終使得生產力遭到巨大破壞,餘糧徵集制在實施過程當中出現了嚴重偏差,導致大量農業資源被浪費,農民的積極性被挫傷。同時又正巧趕上1920年的特大旱災,導致了500萬人死於飢餓。
由於天災和制度性的缺陷,使得廣大農民對於徵集制和禁止自由貿易的措施極為不滿,甚至喊出了打倒蘇維埃的口號,工農聯盟面臨破裂的危險。1921年3月,列寧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的,克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種種弊端。農民獲得了自己的農業市場,可以交換所需物品,同時也不必強制性的按照政府的指令上交大部分的農業產品。
可以説,農民的積極性再一次被調動起來。但是,這依然是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之上的一種妥協,農村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雖然使農民開心,但是蘇聯這個國家必須要實現農業自動化機器化,才能夠真正解決自身的農業發展問題。但至少在當時,現實問題得以解決,農民開始安心生產。然而不久列寧去世,斯大林掌權,對農業問題開始了進一步改革。
他認為落後分散的小農經濟嚴重束縛了農民生產力的發展,小農經濟根本沒有辦法掌握先進技術,無法提高勞動生產率,生產足夠的糧食,也無法滿足工業和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因此必須加速推進農業集體化,機械化。當時的國內環境照比列寧的時候要好很多,所以這一次沒有遇到農村的民眾激烈反抗,但是政策很快出現了偏差。
當時比較理智的布哈林認為糧食危機的原因在於政策,而不在於農業,農村和農民本身。並且認為當時的蘇聯基本經濟基礎和條件不符合大規模集體農莊的建設。但是他的想法並沒有得到重視,投機分子又對其進行人身攻擊,最終強制推行農業集體化政策,在1927年提出了加速實現農業集體化的方針。可以説這個速度非常之快,完全忽視了國內的基本經濟基礎。
很多地方完全採取強迫的方式搞突擊運動,並且使用暴力的手段強迫農民加入集體農莊。一個人所掌握的生產資料以及個人的財富被剝奪,本質上是一起十分嚴重的掠奪。為了不使自己窮的一無所有,更不願意將自己的財產隨意被公有所掠奪,農民紛紛出賣自己的農具種子,殺掉自己的深牲畜,甚至個別地區還爆發了農民暴動。
即便如此,在鐵腕整治之下,農業全盤集體化依然得以繼續進行。在這一時期布哈林依然認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應該加大投資和政策上的扶持,不能夠一刀剪。但社會主義原始積累的觀點,從農民手中榨取工業化的基金。本質上是把農民和農業作為工業的殖民地的剝削對象。雖然這一觀點被斯大林批判否定,但是部分採取了這一思想的主張。農業為工業做出犧牲是必要的,而且是合理的。從而也使蘇聯的農業改革進一步走偏,農民苦不堪言。
農業政策出了問題,蘇聯改革愈加混亂!
在1930年的集體化農業造成了嚴重的比例失調,斯大林不準對現行的農業體制進行調整改革,進而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當時的基洛夫認為應該調整一些激進的政策,農業政策才稍有寬鬆。但是由於斯大林奉行的是以階級鬥爭為綱的精神,所以,基洛夫遇刺後的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良好的改革機會再一次夭折。
在1946年,東歐又遭遇到了特大旱災,很多地區顆粒無收,烏克蘭率先進行了農業農民自發組織起來的生產小隊取得了良好的結果,但可惜的是,這種生產小隊與蘇聯所認為的社會主義集體經濟將違背而很快被扼殺。很多農業創新改革經驗化為烏有,而當時的赫魯曉夫為了討好斯大林,進一步擴大集體農莊。
等到赫魯曉夫掌權以後,又開始進行農業改革,改革的重點卻是在初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糧食產量取得提高,人們的生存狀況也得以改善,但並沒有堅持,而是草率停止。造成了很多地區生態平衡失調。一些優質土地發生了沙塵暴和土地肥力大範圍下降的問題。並且在1957年後,貿然宣佈農業落後現象已經消失,農產品已經滿足人民需要,開始削減對農業的投資,並禁止農民發展副業。
在五年以後,蘇聯的糧食生產並沒有增加,反而縮減了1/4。不得不在國家之外大範圍的進口糧食。改革徹底失敗,蘇聯的下一任領導勃列日涅夫也進行了自己的農業改革。但是,這場改革並沒有使農業有任何改變,糧食依然不能自給自足,甚至進口的糧食高達4500萬噸。從根本上否定市場調節,阻礙改革的深入,並且使舊制度逐漸頑固起來。戈耳爾巴喬夫又把改革的重點放在了政治體制方面,對經濟體制的改革深入不夠,農業改革根本無從談起。因此,80年代以後農業逐步惡化,是整個國民經濟走向崩潰的邊緣。
70年的改革成果,千萬人被餓死!
可以説,1921年蘇俄有500萬人死於飢餓,1929年-1937年,集體化和計劃導致了1500萬人死亡,其中單單烏克蘭1946年就有500萬人。再加上其他地區的饑荒以及動亂。1946年蘇聯的農業產量是戰前的40%,並在五三年出現了糧食赤字,被迫動用兩百多萬噸的庫存。
且在此後數年動用國家的黃金儲備從美國,加拿大和新西蘭等國大量進口糧食。而同時還在與美國進行全球性的冷戰。在80年代中期以後,蘇聯的基本生活狀況每況愈下,普通居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大約有1億人。蘇聯民眾最終對蘇聯徹底失望,在選舉中紛紛支持其他黨派,蘇聯制度也走到了盡頭。
來源:世界史圖鑑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