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個簡單的道理,卻有很多家長不明白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父母大多希望孩子過得好,能擁有一個光明的未來。於是,為了讓孩子少走彎路,他們會為孩子定製人生路線,從上學到工作,最好都在計劃之內。

用這種方法教育孩子的父母,就像一個木匠,孩子本是一塊未經雕琢的木料。他們自認為的使命,就是把孩子按照圖紙打造成工藝品。

然而無論圖紙設計得多完美,父母的手藝多精湛,製造出來的工藝品也只是表面精緻而已,

內心沒有靈魂。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應該像園丁種花一樣,為孩子提供環境,足夠的愛和呵護,適當修剪,至於究竟開出什麼樣的花朵,由孩子自己決定。

孩子畢竟是獨立的個體,不管你願不願意,都擁有自己的思想和目標。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為他們決定一切,是剝奪了他們創造自己人生的權利。

殘酷的現實是,你只能照管他的身體,

不能管束他的靈魂。

01其實,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作家吳曉樂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書中寫到:父母相信一套教育方法,往往是因為這套方法教育出了一個“成功”的小孩,可盲目套用不僅

忽略了孩子的個人特質

,也忘記了成長環境是不斷變化的。

教育真不是件簡單的事,也不能生搬硬套,這樣的孩子沒有靈魂。

而對孩子來説,接受父母的安排,聽他們的話,常常會產生很多無奈和無力感。

在電影《囧媽》裏,徐崢飾演的徐伊萬因意外登上了開往俄羅斯的列車,和媽媽共處六天六夜。原來避而不談的親子問題,也終於就這樣擺在兩人面前。

徐媽本身就是個“熱心腸”,和兒子一起待這麼長時間,自然不會苦了孩子。於是,沒事就問你“餓不餓”,你要説“不餓”,她就覺得你説謊,擔心你吃不飽,

瘋狂進行投餵。

這像不像你在家時的樣子,有時真的不餓,可媽媽就是讓你一日三餐必須吃。

但與此同時又很矛盾,紅燒肉吃到最後一塊,徐媽突然又表示“不能吃了,你看你都多胖了”。

除此之外,徐媽還不斷給兒子做各種薏仁水、芝麻糊、枸杞茶等養生飲料,小西紅柿一洗就是一盆,強往嘴裏塞。

但父母對孩子的這種“好”,

有時未必是孩子想要的。

比如你玩手機、睡懶覺,父母會覺得這種生活方式有問題,於是讓你早睡早起,看見玩手機就批評。

他們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照顧你,不管你適不適應、喜不喜歡,就覺得這樣做是為你好。

電影中徐伊萬也開始反抗了,他有句話説得特別好:

你心裏住着一個幻想的孩子,他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結婚,什麼時候生子,你都設計好了。但我不是這個你幻想的孩子,這麼多年過去了,為什麼你仍然堅持要改造我?

徐媽媽對孩子細心的照顧,並沒有讓兒子感覺幸福,而他也在原生家庭的影響下有了控制型人格,堅持改造妻子,最終兩個相愛的人以離婚收場。

電影最後,徐伊萬把內心的痛苦都説了出來,才沒有造成悲劇,也與媽媽達成和解。

02控制慾太強,有時會剝奪孩子的生命

可並非所有人都如此幸運,在《媽媽的遙控器》中,一位媽媽用遙控器操縱孩子的時間。每當孩子不聽話,用自殺反抗時,媽媽就會倒轉時間。

孩子知道自己無力反抗後,只能按照媽媽的要求開展人生,努力學習,看起來成了大家眼中的成功人士。

不過,事情並沒有按照媽媽的想法發展,有一天兒子拿走了母親的遙控器,

永遠地結束了自己的人生。

電影《茉莉的一天》同樣令人難受,品學兼優的茉莉自殺,媽媽大受打擊。

她把茉莉的死怪罪在同學、男朋友和文學作品上,就是沒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直到她找到茉莉身上的記憶卡,才發現茉莉生前遭受了多少痛苦。

原來正是自己的控制慾,一

步步把女兒逼到了沒有選擇的境地。

現實生活中,父母無法像電影一樣,通過記憶卡瞭解孩子的生活。他們也許永遠只想看到一個積極、樂觀的孩子,一旦孩子出現消極或放棄的情緒和行為,就認為孩子有問題。

與此同時,他們又認為自己有義務糾正孩子的錯誤思想,不願意學習就逼着學,性格內心就逼着他們變得外向、大方。

這樣的父母在意孩子內心的想法嗎?在這個競爭殘酷的社會中,努力上進當然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可如果孩子不知道為什麼而學,只是被父母推着往前走,就會產生迷茫,失去人生方向。

比起父母和孩子之間相互不瞭解,更加嚴重的是,相互之間都沒有想了解對方內心的想法。

父母只想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套用在孩子身上,至於孩子的想法,從來不會深究。

這種愛,實在有點過於偷懶了。

03未來的世界,不需要千篇一律的“綿羊”,而是有個性的創造者

可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個簡單的道理,卻有很多家長不明白

父母無法預知未來的時代,只是用以前的人生經驗養孩子,將來真的還受用嗎?比如從前熱門的專業,到未來很可能會被逐漸淘汰,缺乏發展前景。

孩子的知識都是為未來準備的

,科技發展、互聯網浪潮、全球化,這些造成了社會的不確定性。

父母想讓孩子變成另一個“更好的自己”,但這樣真的能適應未來的社會嗎?你需要反問一下自己。

其實從現在的年輕人身上就可以看出一些問題,他們很多人都按照父母的道路生活,讀書、工作,也會面臨失業,甚至找不到對象的問題。

有些孩子因為習慣了家庭的安排,面對更廣闊人生選擇時反而缺乏勇氣。

畢了業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歡什麼,職業生涯跌跌撞撞、萬分迷茫,大好時光反倒都用來試錯了。

可見,讓孩子保持獨立性非常重要,父母可以為孩子提供人生建議,

可人生的道路還是要讓他們自己走。

那麼,父母要如何做既能照顧孩子,又能讓他們獨自面對生活呢?

04如何做到恰到好處的教育?

1、 給孩子愛,而不是控制

這個世界什麼最能温暖人心?只有愛。

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能得到成長所需要的温暖、安全和自由。愛能讓人勇氣倍增,在這個不確定的世界中,心中充滿的愛的人有足夠的能力抗住打擊。

父母無法預料孩子未來的路,但可以保證的是,在相處的十幾年時間裏,給孩子創造一些温暖的記憶,這樣就足夠了。

不要總以“我這是為你好”為由,安排孩子的人生,這樣不能讓他們少走彎路,實際上對追求個性的新一代來説,規劃恰恰會抑制他們的發展。

這個社會從來不缺努力的孩子

,有些人努力一輩子,可能就是為了過上普通人的生活。這種沒有突破的努力,未來社會更容易讓孩子陷入困境。

2、 孩子長大後及時放手

同事最近有點發愁,11歲的孩子竟然拒絕她進房間。

原來孩子還很願意和她聊天,説學校發生的一些趣事,可最近就愛獨處,也不願意多説話。其實這代表着孩子在長大,儘管對於母親來説,多少還是有些傷心,

但這必須接受。

英國心理專家認為,從幼兒時期,孩子就有了自己的隱私,但他們還是會依賴父母,隨着年齡越來越大,心裏的秘密也會隨之增加。

父母應該為孩子高興,並學會放手,讓孩子走得更遠。

身為父母,只要看到他們不斷拓展人生,成為一個品德良好,有追求,肯努力的人就好,不是嗎?

孩子不是父母的所有物,你可以照顧,但不能控制。

人活一世,能夠簡單、快樂,就已經是非常知足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89 字。

轉載請註明: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個簡單的道理,卻有很多家長不明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