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李玉梅
天一寸寸地黑下來,燈一盞盞地亮起來,雄安的模樣變得跟白天不一樣了。少了幾分年輕的稜角,多了些許成熟的嫵媚。説到底,這還是一座年幼的城市,只有五週歲,還在日夜不停地拔節生長着呢。
安華傑算得上一個稱職甚至是優秀的“導遊”,他開車載我看遍了我想看的每一處雄安風光。馬上就到最後一站了,那是安華傑的主場:容西混凝土攪拌站,是他所供職的中國二十二冶集團負責設計、施工的雄安項目。據説是一座會呼吸、能自我循環的智慧攪拌站,中國唯一、世界一流。
車駛入容西片區,與我們的車迎面而來的是一輛又一輛罐車,有水泥混凝土罐車,有水泥穩定土罐車,還有瀝青混凝土罐車。在我眼中幾乎毫無二致的罐車,在安華傑看來卻涇渭分明,只需一抬眼就能分辨出它們的差別。容西混凝土攪拌站矗立在鬱鬱葱葱的千年秀林之中,幾何造型的建築,在一片青翠葳蕤裏毫無違和感,反而為這片新生林帶平添了幾分現代氣質。作為建模師,當安華傑在電腦上畫下第一筆時,也曾有過擔心。隨着容西混凝土攪拌站的3D模型在一片綠色中被一點點建構起來,與周遭的環境渾然一體時,初始時的顧慮瞬間煙消雲散,蕩然無存。心中湧動的只有作為一名雄安建設者的豪情與熱切。
安華傑原本有機會離開河北到外地去工作,可就在大腦一閃念的當兒,就被自己親手給掐滅了。留在河北、建設家鄉是他從父親那裏承襲來的風骨,或者説是從爺爺那一輩就開始的對腳下這片土地的深情。
1985年,安華傑出生在河北秦皇島盧龍縣的燕窩莊村,家中還有一個比他小五歲的弟弟。安華傑小的時候,父親經常給他講爺爺的故事。安華傑的爺爺在唐山大地震中捨身保護水庫,不慎受傷,終因重傷不治而撒手人寰,後來組織上體恤安家,給了當時正在上高中的安華傑的父親一個保送就讀工農兵大學的機會。父親卻主動放棄了那個難得的足以改變其一生命運的機會,選擇了參軍入伍報效國家。唐山大地震是安父那代人一輩子揮之不去的夢魘,而夢中帶給他希望的唯一色彩就是軍綠色,那是生的希望,活下去的希望。在上大學可以跳出農門與參軍入伍穿上代表希望的綠軍裝之間,父親選擇了後者。即便幾年之後退伍回家依舊是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父親也從沒後悔過。對家鄉最熾烈的愛,莫過於留守於此,莫過於用自己的雙手建設它。
大學畢業後,安華傑通過校招進入中國二十二冶集團。這是一家1978年2月在唐山正式組建的國企,其前身是冶金工業部第二冶金建設公司唐山抗震救災指揮部。相比兒子接到錄用通知的開心,父親的心情簡直可以用欣喜若狂來形容。父親以安華傑為榮,老人家覺得兒子比當年的自己有出息,也更有責任和義務回報腳下這片從廢墟里重生的土地。
工作之後的安華傑,親身經歷了中國鋼鐵大發展的階段,他輾轉在唐山鋼鐵廠、燕山鋼鐵廠和珠海粵裕豐鋼鐵廠的建設工地上,從項目技術員到技術負責人,再到項目工程師,每一步都踏踏實實地走過來,直到2013年轉行做設計。從一個設計小白到熟練工,憑藉大學時代積累的厚實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安華傑只用了100天的時間。一年之後,安華傑再次為自己調整了職業方向,立志成為一名優秀的建築信息模型工程師(BIM)。2015年4月1日,安華傑結婚。兩年後,2017年4月1日,就在小夫妻浪漫地慶祝結婚紀念日時,看到了設立國家級新區河北雄安新區的消息。不過,彼時的他們並未意識到那個天大的喜訊會成為他們人生重要的拐點。又過了兩年,2019年春天,安華傑踏上了雄安的土地,成為一名雄安新區的建設者,他的博士妻子也開始準備應聘雄安大學。機遇只垂青有準備的人,本就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對於攪拌站,原本安華傑一點也不陌生,但圖紙上、概念中的容西混凝土攪拌站卻着實讓他吃了一驚。原來攪拌站還可以這樣建設,給裸露的管道穿上衣服,傳送帶則變成了一條長長的甬道。
“你以為甬道里面暗無天日嗎?不是的,甬道里的重要節點都安裝了遠紅外攝像頭,時刻監控回傳裏面的信息。你以為這樣就完成了嗎?不是的,我們在已經是密封狀態的生產線外面,又建設了巨大的廠房,自動安全門一落下,生產區便與世隔絕,自動運行。容西攪拌站的廠區內無噪音、無粉塵,更不會出現揚塵,工作人員只需坐在寬敞明亮的主控機房裏遠程遙控。進料口與產品出口往來穿梭的各種車輛,時刻提醒着人們這裏是工地,如果忽略這些,那麼容西攪拌站就僅僅是千年秀林裏白天靜默、夜晚璀璨的一處現代建築羣。”
對容西攪拌站的每一個節點,安華傑都如數家珍。在這裏還是一張圖紙時,是他讓它從二維變成了三維立體,每一個高度,每一個寬度,每一個長度,都被他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數。他讓它在電腦顯示器上360°無死角旋轉,他看着它從奠基到屹立在天地之間,吸食着鋼筋混凝土長大,最終長成一隻能夠生產各種混凝土的基建巨獸。每每靜靜地凝視夜色中的容西攪拌站,安華傑都會由衷地生出一種老父親“吾家有兒初長成”的莫名欣慰。
“我最喜歡看的監控畫面就是水、水泥、砂子和石子相遇的那個瞬間,看它們在攪拌中相互排斥、相互磨合,在不斷妥協中最終融合為一體。有點像我們這些現在身處雄安的建設者,來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國內國外、國企私企,有初出茅廬的學生,也有身經百戰的精英,説到底,在這裏我們都是一粒砂子、一顆石子,只有擺正位置才能發光散熱。雄安就是一種大融合,我們凝聚起來就是雄安。”站在主控機房落地顯示屏前的安華傑,眼神明亮、篤定。
夜晚的雄安依舊在一點點被塑造着,鋼筋做骨,混凝土做肌。就在所有人的一呼一吸之間,雄安又長大了一些。
作 者:李玉梅,系中國作協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已出版長篇報告文學《雲門向南》《國碑》《怒放》《生命交響》等。
《中國青年作家報》2022年7月5日 第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