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派出二十萬大軍威懾中國,這是一部鬧劇。
印度大兵要在喜馬拉雅山上過冬,恐怕要變成慘劇。
為什麼冬天不能呆在喜馬拉雅山上?為什麼1962年中國軍隊明明得勝,卻不能跨越山脊?
因為不能夠!
喜馬拉雅被稱為“第三極”,生存條件極為惡劣!
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闖進來,説的就是印度人。
班公湖對峙區域的海拔在4250米左右,屬於典型的高寒缺氧地區。
即便在夏季,這也是個可以引發高原反應的地方;到了冬季,暴風雪加超低温可以將整片山區“銀裝素裹”。
這玩意兒有多厲害?
整個11月,列城地區的平均降雪會達到12.2米!
讓我們看看西藏地區每年都會發生暴風雪災害: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但雪厚三尺卻可以一夜之間。每到這個時候,解放軍就會出動工程機械,搶通道路,救助藏族羣眾。
請注意,我國在西藏修造的G字頭和S字頭道路都是標準的硬質路面,即便如此還是積雪一米多厚。
有時候暴風雪太大,救助羣眾會變成轉移羣眾。
利用工程車輛搶通道路之後不是送去物資,而是把人拉走。
由此可見,就是全機械化的解放軍,也不敢保證冬季硬質路面的通行能力。
在道路不通的情況下,即便有磚石結構的房子,有暖氣,有存糧,呆在雪裏也不是個好主意。
當然,正面例子也不是沒有,比如中印邊境上常駐的解放軍哨所。
解放軍在中印邊境上的越冬營地,是建立在大量地下儲藏和堅固保暖營房基礎上的:
結論就是,過冬可以,但有兩個條件:
第一,你的房子要過硬,不然暴風雪一來直接埋了。
第二,你的儲備物資要過硬,不然冬天一來沒有燃料食品,神仙難救!
而印度拉達克駐軍是個什麼情況呢?
讓我們來看看衞星照片:
這是印度列城大本營的衞星照片。
由於短時間內大量增兵,原本就沒多少居民的列城,不可能有足夠的民居供印軍居住,故而可以看到大量綠色、黃色頂的帳篷和臨時房屋。
更有意思的是,從斯利那加到拉達克的列城公路,只有434公里,但是需要48小時才能到達(時速9公里)。
為了搶運,印軍大量物資就這樣隨意堆放在道路兩側,沒有偽裝也沒有掩護,看得校長一愣一愣的。
拜託,這是解放軍火箭炮的覆蓋範圍!認真點啊兄弟!
沒關係,反正不是戰爭時期,人家印度是“愛好和平”的國家嘛。
在忽略戰爭風險的前提下,列城的印軍防寒工作大體上過得去的,物資充足,半永久性營房也算合格。
因此,這裏的印軍暫時是安全的。
為什麼説是暫時呢?因為印軍不停的在增兵!
原本列城方向只有第14軍(5.7萬人),隨着印度自導自演越來越上癮,截止到6月底,又調上去3個師,導致原本一個軍的駐地擠進了兩倍的人數。
這大概就是印度媒體報道的“十萬大軍”。
為他們提供後勤服務的,還有另外10萬人!
中國媒體轉述《印度防務新聞》的消息,印度20萬大軍已經到位,部隊的過冬物資儲備了10萬噸!在11月大雪封山之前還會用400輛汽車將30萬噸物資運到山上!以保證三個師的印軍在山上過六個月!
校長只想説,這三個山地師真可憐!
30萬噸物資需要在60天內運到,每天5000噸,每輛車裝5噸(高原運量),400輛車需要一天跑2.5趟。然而斯利那加到拉達克的列城公路,4天才能跑一趟,實際運力是每天500噸!
500噸運力在解放軍這邊也就保障一個合成旅,而印度要保障20萬大軍!
高寒山區作戰三樣消耗品絕對不可或缺:燃料、糧食、水!
在拉達克地區,最缺的物資並非食物,而是水!9月份的列城還可以依靠冰山融水支撐,一旦到了封凍季節,方圓幾百裏只有班公湖一個水源。這二十萬人的飲用水你打算怎麼供應?
正常人的飲水量在每日2.5L左右,作戰士兵直接翻倍,沙漠地區再翻一倍。
也就是説,印軍要保證20萬人的飲水,每日最低需水量為1百萬升,即每日1000噸。僅此一項,一個月需要的運力就是3萬噸!
當然,印度可以運煤油上去,就地燒水(如果下雪的話)。但這種運輸最可怕的,不是當地駐軍的消耗,而是運輸消耗!
按照印軍400輛卡車跑運輸的説法,每天后勤部門的油料消耗就能達到64噸左右,這還沒有計算坦克和車輛的油耗。
由於達拉克地區印軍部署了機場和直升機團,每個航空團都是耗油大户。
一般來説,直升機團每天燃料消耗在400噸,戰鬥機更多一些。
不過,這個坑印度大概率不會去填,平均每天才運500噸物資,保障空軍的需要,陸軍就得喝風!
路上燒油也就算了,到了最後一步,需要用騾子甚至人力往前線部隊送燃料!
在冬季高寒山區,騾子作為一次性運載工具不可或缺。
當然還有其它選擇。
就算印軍把前兩樣都送上去了,糧食也是一個無解的問題。因為糧食是最佔重量的!
解放軍2000人的合成營部隊,每天消耗的糧食毛重(包括運輸包裝)就達到12噸。
僅僅計算印軍在一線的三個師大約6萬人馬,運輸需求就高達每日360噸。即便後方的印軍需求減半,餓着肚子硬扛,20萬大軍的糧食需求也不低於800噸。請注意,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印軍當前的運力。
也就是説,印軍的後勤連最基礎的生存需求消耗也無法保障,更別説屯集30萬噸這種宏偉目標了!
即便印軍真的運上去30萬噸物資,對於20萬大軍而言也是於事無補。
要知道,達拉克地區的冬天可是持續6個月啊!
列城地區的印軍還相對好辦,畢竟靠近後方,不行還能跑。一線的印軍簡直就是“三無產品”,無道路,無房屋,無儲存。零下30攝氏度的低温,光靠印軍那些“防寒帳篷”,簡直就是對大自然的蔑視。
看到這種帳篷校長就想到一句口號:一不怕死,二不怕苦。
因為,這種防寒條件,即便在補給充足的時候,也會被暴風雪徹底圍困。
一旦暴風雪來臨,汽車無法到達的地方,補給只能仰仗平日的積累。
暴風雪之下,誰能保證補給品不會被大風吹走?不被暴雪掩埋?
只要吹走幾十米,新雪覆蓋,就再也別想找到一分一毫。
在這種地方呆6個月,也真虧印度高官想得出來。
不用懷疑,在後勤物資大量缺額,重兵屯集於一線的情況下,那真的是呆不住又跑不掉!
大雪封山,帶着燃料和食物徒步轉進,人類歷史上是有着慘痛教訓的。
1902年的日軍八甲田山死亡行軍事件中,210名日本兵在20公里的行軍路上凍斃199人。
“食物全凍壞了無法食用,衣服凍僵了大小便只能撒在身上,太冷無法入睡,全員抱在一起取暖也無濟於事,基本全被凍傷手腳。”
——暴風雪中行軍的描寫
大雪封山之時,如果印軍真的到了這個地步,恐怕真的會給中國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
(責編:杜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