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大選不刮“北風”刮“中風”,“全面提及中國”背後原因複雜

本文轉自: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韓國特約記者  李浩  環球時報記者 邢曉婧  王天迷 丁潔芸】編者的話:“刮‘中風’而不是‘北風’的大選。”對於9日即將舉行的韓國總統選舉,韓國MBN電視台的這一評論説出了很多人的“觀感”:在以往競選過程中,候選人的外交政策重點是朝鮮,這一次,他們聚焦中國,並且在安全、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領域全方位談論韓中關係。這種突出的“中國現象”背後有着複雜的因素,與中美關係現狀有關,與韓國目前存在着一股令人擔憂的對華負面情緒有關,也與選舉形勢膠着有關。隨着一段時間以來涉華爭議言論在韓國集中出現,一些當地媒體也在反思,韓國究竟需要怎樣的對華關係,總統候選人們提出了符合國家長遠利益的政策嗎?“韓國的地理位置決定其最好是發揮橋樑作用,如果‘選邊站’,就會將自己置於兩大陣營的對立前沿。”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朝鮮半島研究中心主任詹德斌對《環球時報》記者這樣表示。

韓國大選不刮“北風”刮“中風”,“全面提及中國”背後原因複雜

“全面提及中國”

“本屆韓國總統選舉可以算是討論中國議題最多的一次大選了。”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朝鮮半島研究中心主任詹德斌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以往的選舉中,總統候選人往往是在談論安全話題時提到中國,在此次競選過程中,則是各領域“全面提及中國”。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葛小輝也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次大選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無論是所謂進步勢力還是保守勢力,都在借各種機會談論中國。              

的確,近幾個月來,韓國總統選舉主要候選人的涉華言論在媒體中的“出鏡率”頗高。執政黨共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李在明被廣泛認為主張推行實用主義外交。他表示,不必在中美之間選邊站,沒有必要追加部署“薩德”反導系統。李在明於2月下旬在美國《外交》雜誌闡述外交政策時説,自己上台後將升級韓美同盟,同時繼續發展韓中戰略合作伙伴關係,韓中對立不僅違背韓國國家利益,對韓美同盟也沒有任何幫助。李在明在首場大選電視辯論中強調,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韓國對外貿易中有1/4要依靠中國,每年對華貿易順差超過50萬億韓元。

李在明被認為與文在寅政府的“均衡外交”思路基本一致,但由於被在野黨攻擊“低姿態外交”,並對韓國社會的對華負面情緒有所顧忌,他不久之前對於北京冬奧會短道速滑項目所謂的“爭議判罰結果”表示難以理解,同時稱要嚴厲打擊“非法捕撈的中國漁船”。

韓國最大反對黨國民力量黨總統候選人尹錫悦繼承保守陣營傳統思路,主張鞏固韓美同盟以應對中國和朝鮮帶來的挑戰,強調追加部署“薩德”的“必要性”。

“刮‘中風’而不是‘北風’的大選。”韓國MBN電視台報道稱,在以往大選過程中,對朝政策議題相對突出,而這次颳起了前所未有的“中風”,韓國社會的對華情緒成為選舉結果的重要變數之一。葛小輝則認為,韓國國內議題以及對朝政策在大選輿論場的重要性並未因涉華話題增加而明顯下降,“畢竟目前韓國經濟民生領域的‘急難愁盼’問題交織疊加,社會難題盤根錯節,而朝鮮是韓國一直以來的外交優先課題,因此候選人也必須重點圍繞這些問題闡明立場,以回應選民訴求”。

“結構性因素”與“偶然性因素”

本屆韓國大選“中國現象”突出的成因是複雜的。詹德斌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歷屆韓國大選往往都有“勢”,也就是説一旦形成某種勢頭,那麼位居於此的候選人就會勝選,但他並沒有在本屆大選中看到某種“勢”。而且過去的韓國總統在執政末期往往面臨支持率下降至20%甚至更低的情況,文在寅如今的支持率卻仍然保持在45%左右,同時高於兩名主要候選人的支持率,這加劇了本屆大選的膠着局面。

另外一個不得不提的就是“美國因素”。詹德斌説:“前幾屆大選期間,中美關係並未像現在這麼緊張,韓國在外交上‘選邊站’的壓力也不像今天這麼大。”同濟大學韓國研究中心副主任丁榕俊也表示,美國近年來在貿易、科技等多個領域對中國發起攻勢,導致韓國更加倒向美國陣營。

這位來自韓國的學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除了“美國作用”,本屆韓國大選頻繁談論中國的原因還包括,當年中韓的“薩德”風波至今影響着韓國社會,以及北京冬奧會期間兩國發生了一些爭議事件。在他看來,“美國”和“薩德”是“結構性因素”,最近的短道速滑比賽、韓服等風波則是“偶然性因素”,中韓民間對彼此的情緒會繼續在緊張和平靜之間波動。

回顧中韓建交近30年的交往歷程,詹德斌認為,韓國以前主要討論 “中國機會”,即如何強化與中國的經濟合作、進入中國市場,但近些年逐漸演變成談論“中國風險”。由於這種傾向愈發明顯,加上美國施壓以及中國經濟發展迅速,韓國人因此更加主動、全面地談論中國。

葛小輝表示,近年來,對華負面情緒在韓國社會日益蔓延,一些總統候選人想利用甚至刺激這種情緒來迎合激昂的民族主義傾向,為自己爭取儘可能多的選票,“此次韓國大選頻繁談論中國反映出,社會中部分人士的反華情緒開始通過‘選票政治’機制對領導層的涉華決策氛圍產生影響”。她認為,在國際風雲變幻的大背景下,外交日益成為韓國不同勢力進行政治鬥爭的工具,這種傾向與民粹主義情緒結合後,一些韓國政客選擇了自認為“安全”的路線,而回避了那些很困難卻必須作出的決定。

有韓媒評論稱,從相關言論看,部分總統候選人是想借助中國議題來吸引年輕人的選票——今年1月韓國一項有關“對周邊國家好感度調查”的民調顯示,在20歲至39歲的受訪者中,有相當多的人對華持負面看法。

針對韓國年輕人的對華態度,《京鄉新聞》引述首爾市立大學教授許南植的話説,該羣體對中國歷史、傳統文化等接觸少,相關認識淺薄,因此容易與中國網民發生摩擦。韓國文化交流活動專家金佑益表示,很多年輕人認為中國崛起會威脅韓國人的“飯碗”,因此韓服、泡菜等問題都會成為刺激此類不安情緒的導火索。

“與一些韓國年輕人對總統候選人的涉華強硬言論持肯定態度相比,多數年紀較大的韓國人依然重視與中國合作。”韓國慶南大學遠東問題研究所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李相萬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

在葛小輝看來,如今韓國社會對華負面情緒較重,與部分韓國媒體和一些所謂學者扮演的角色直接相關,比如誠信女子大學教授徐坰德。“或許因為是市場營銷專業出身,此人十分擅長利用媒體和個人社交平台刺激民族主義情緒,為自己追名逐利。他經常雞蛋裏挑骨頭般的對一些並不代表中國官方立場的網絡信息或者大部分中國人並不太在意的事物‘下手’,進行歪曲解讀並聲稱中國人在‘掠奪’或‘盜竊’韓國文化,再通過熱衷此類言論的部分韓媒挑起‘文化爭端’,在中韓網民之間製造許多不必要的誤會。”

説到韓媒扮演的角色,葛小輝説,絕大部分韓媒持特定政治立場,這會導致輿論失真,尤其是保守派媒體容易出現這樣的問題。多數韓國人難以通過長期的親身體驗瞭解真實的中國,基本通過當地媒體認識中國。對於他們來説,在許多韓媒戴着有色眼鏡報道中國的情況下,“信息繭房”就形成了——他們接觸到的信息可以説是由媒體控制的、精準“投餵”的。“媒體帶有政治傾向並非韓國獨有現象,但如今韓國在這方面有愈演愈烈之勢”。

也有韓國媒體注意到這一問題。該國《時事IN》雜誌近日刊文説,為解決中韓民間的情緒對立,要擴大兩國之間的網絡交流,並構建一個“虛假報道檢測系統”,因為現在很多媒體為了商業利益而故意刊登刺激性報道,或者將少數不理性發言炮製成新聞激化矛盾。 

“近而不親”?韓國社會也在反思

對於在競選過程中颳起的對華關係“逆風”,韓國社會也出現質疑和反思的聲音。“‘擊沉中國漁船’‘文在寅政府屈服於中國’是總統候選人應該説的話嗎?”《韓民族日報》在一篇文章中如是反問,並呼籲政界人士在敏感時期就涉及利害關係的爭議事件的表態都應該慎重。《首爾經濟》對“攻擊中國成為大選戰略”也提出疑問並報道稱,一些韓國民眾為政界人士利用對華負面情緒的做法嘆息。“我認為,在外交領域最重要的是採取自主、一貫的行動,”30歲的首爾居民金某表示,“但現在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似乎顯示出(總統候選人)只重視選票。”他認為,韓國應該制定明確的路線。

韓國學者李相萬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總統候選人本應該對國家未來發展藍圖提出好的對策,但其中一些人未能做到這點,甚至部分韓國的中國問題專家都很難理解他們的對華外交政策是什麼,在宣示政策時“不具備長遠眼光,出現這種情況我很慚愧……一些候選人忽視最重要的經濟問題,只採取消極的大選戰略”。

有分析稱,利用外交安保話題來提升支持率的做法將增加政治“成本”。《亞洲經濟》引述韓國亞洲大學美中政策研究所所長金興圭的話説,“加強韓美同盟、與中國保持距離”的言論雖然在當下的輿論環境中有生存空間,但發出此類言論的政客或專家要為相關後果承擔責任。

“反華到底誰在受益?”韓國《時事IN》雜誌近日概述了該國出現的局面:政客對華強硬拉選票;韓媒渲染中韓矛盾吸引眼球;很多知識分子保持沉默。文章列舉道,有韓國前高級外交官拋棄國家利益,鼓吹要選擇“以意識形態為基礎的發達國家型外交”,放棄“以實際利益為基礎的落後國家型外交”,説明如今韓國的對華認識已經到了怎樣一個不理性的地步。《時事IN》認為,中國在韓國對外貿易中所佔份額是美國(排名第二)的兩倍、日本(排名第三)的四倍,過度煽動反華情緒實際上失大於得。

李相萬表示,韓國一些人不理解中國的重要性,忽視中韓之間有很多需要相互合作的領域的事實。他形容,目前中韓關係處於“近而不親”的狀態。

“韓國的地理位置決定其最好是發揮橋樑作用,如果‘選邊站’,就會將自己置於兩大陣營的對立前沿。”詹德斌説,如何搞“平衡外交”是韓國在處理外交關係時應該慎重考慮的問題。他表示,中韓在半導體、醫療衞生、生物技術、人工智能以及國防安全等領域都有很大的合作空間,關鍵在於兩國能否突破“第三方”的“束縛”,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雙邊關係。在未來的交往中,如何減少直至消除目前韓國的對華負面情緒並強化公共外交,也是需要兩國努力解決的問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996 字。

轉載請註明: 韓國大選不刮“北風”刮“中風”,“全面提及中國”背後原因複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