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媽媽,給我一點空間”心大的父母,更容易養出優秀的孩子

由 東方崇學 發佈於 綜合

作者 | 夏晴風

前段時間,知乎上一名媽媽發的帖子,引起了無數網友的熱議。

原來,她的女兒有一個很厚的筆記本,從初一開始,她就在上面記錄東西,可是如今到了高三,不將時間用在學習上,卻依然在本子上寫寫寫。

重點是這段時間孩子的學習成績下降了,還在寫,因此自己很不開心,和女兒吵了一架,一氣之下將女兒的筆記本撕了。

看到筆記本被撕,女兒開始絕食。

後來才得知,原來這個筆記本上是孩子記錄的小説靈感,她準備等到高考結束後開始寫,卻被自己撕了。

看到這一幕,很多網友感到很憤怒,生氣地説道:「鬧絕食都算好了,要我會跳樓的。」

更有網友説道:為了逼孩子學習,就這樣,明知道重要卻還撕,媽媽的控制慾太強。」

是啊!這樣的控制慾,對孩子來説,不是愛,而是深深的傷害。

網上曾有一項調查,你最討厭什麼樣的父母?

其中控制型父母名列前茅,很多網友説:控制型父母就像是一根繩索,一直勒着我們的脖子,卻不斷告訴我們,勒你是為你好。

這樣的父母讓很多孩子無法呼吸,喘不上氣,是孩子們一切痛苦的來源。

控制不是愛,而是以愛為名的綁架

前段時間《少年説》中,有一位女孩站在天台上「控訴」自己的母親。

她説自從有了手機,媽媽每天都要查看她的聊天記錄,並總告訴她,什麼話能説,什麼話不能説,什麼朋友能交,什麼朋友不能交。

這樣嚴密的控制令她痛苦不已,最後她對媽媽懇求道:「媽媽,給我一點空間。」

然而令人震驚的是,她的媽媽聽到後,並沒有覺得自己做得不對,反而對孩子説:「初中和高中你想有自己的空間是不可能的,對學習有幫助的可以看,沒有幫助的媽媽就幫你刪掉了。」

説完後又對孩子補充説道:「媽媽這樣做都是因為愛你,媽媽是最愛你的。」

這樣的愛,其實只是打着愛的名義,控制着孩子,這樣的愛,不是愛,而是以愛為名的綁架。

記得小時候,我很喜歡畫畫,可是媽媽卻覺得畫畫不僅耽誤學習,還沒出息,於是從不讓我畫畫。

因為媽媽的阻止,我總是邊寫作業邊偷畫。

一開始媽媽沒發現,我也隨意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畫,可是後來有次媽媽在整理我房間的時候,看到為了我畫的畫,非常生氣。

沒收了一整本的畫,甚至很生氣地對我説:「以後不要讓我看到你畫一次,真不知道畫畫有什麼出息。」

為了阻止我畫畫,媽媽每天開始盯着我寫作業,整整半年多的時間,這半年的時間,自己感覺快要崩潰了。

每天都害怕寫作業,害怕在一旁盯着自己的媽媽。

很多父母總以為自己是為孩子好,於是為孩子做選擇,不給孩子任何嘗試和選擇的機會,從而控制着孩子的每一個行為。

但其實,這樣的控制,對孩子來説就是一場災難,不僅讓他們感受不到愛,還會讓他們感受到無盡的痛苦。

父母的控制慾有多強,孩子的人生就有多苦

韓劇《天空之城》中,英才的媽媽就是一個控制慾極強的人。

為了讓英才考入首爾的醫科大,從7歲開始,她就讓英才一年365天,一天不落都在學習,無論生病受傷還是昏倒,一直被媽媽逼着學習到凌晨2點鐘,甚至得不了第一就沒資格吃飯,這樣的生活,讓英才痛苦不已。

他在日記中寫道:「該死的一百分,不知道媽媽為何會生下我,對我又打又罵,我死了消失了,她才會感覺到快樂吧!真想用壁紙刀割腕。

我一定要離開這個家,在那之前像死了一樣拼命學習,只有這樣,我才能報仇。」

最後,他在考上醫科大後,放棄了美好的未來,離家出走了。

英國倫敦大學追蹤調查了5362人,他們研究發現:兒童時期被父母過多限制行為、干涉隱私的調查對象,會造成終身的傷害,他們長大後不但獨立性差、依賴性差,而且容易自卑膽怯,無論在哪個階段,幸福指數都更低。

之前韓國導演具惠善,自導自演了一部電影《女兒》。

電影中,山是一名上初中的女孩,她活潑可愛,對世界充滿了希望,於是她交新朋友,想學樂器。

可是山的這些變化讓媽媽不安,覺得女兒逃脱了自己的控制,於是她開始想各種辦法控制女兒。

她監視着女兒的一舉一動,甚至當女兒不聽話的時候,她就會體罰,讓女兒成為自己想要的那樣。

其實,這部電影就是具惠善和媽媽相處的縮影,小時候她就被媽媽這樣控制。

這樣的控制讓她成年後生活得很痛苦,她從父母身上感受不到愛,極度沒有安全感。

後來和安宰賢結婚,可她要求安宰賢隨時和自己保持聯絡,甚至誇張到一小時向自己報備一次行蹤。

最終她和丈夫的婚姻以離婚收場。

心理學專家李雪曾説:「父母的控制慾伸向哪裏,孩子一生都將在哪裏體驗到扭曲的痛苦。」

這樣的控制下,孩子感受不到愛,只是密不透風的壓抑,他們想逃脱,卻無法逃脱。

像傀儡一樣,任由父母安排,不能有自己的思想,長大後不斷治癒童年的痛,最終一生都活在痛苦中。

愛不是控制,而是有分寸感

德國心理治療師海靈格曾説:「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家裏沒有控制慾很強的人。」

可是很多父母卻總是打着愛的名義,控制着孩子,讓孩子一生痛苦。

網上曾看到這樣的一句話:我欽佩一種母親,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地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母愛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恆久的佔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

王菲就是一個很有分寸感的媽媽,她從不對兩個女兒的人生進行控制,而是始終尊重孩子。

大女兒竇靖童14歲的時候,不想讀書,想學音樂去唱歌,她沒有強勢逼迫孩子,而是對孩子説:「你想好就行。」

後來竇靖童在18歲的時候,從美國伯克利音樂學校退學,王菲依然尊重了她的決定。

正如她所説的那樣:「對孩子的保護欲及擔憂只存在嬰幼兒時期,過了這個階段,就把他們視作獨立的個體,與她們相處和交流。」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總覺得孩子小,擔心孩子一旦選擇錯一生就毀了,但其實孩子知道他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作為父母的我們,要做的是引導孩子,告訴孩子好壞,可最終如何選擇就要交給孩子,畢竟這是孩子的一生。

那些不被父母控制,可以自由成長的孩子,身上會閃着自信、篤定的光芒,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

就如同《肖申克的救贖》裏説的:「那些鳥兒註定不會被關在籠子裏,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着自主自由的光芒。」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所説,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納。 

真正的愛孩子,應該接納孩子,放下控制,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孩子所想,思孩子所思。

畢竟孩子的人生是自己的,他們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而不是父母理想的那樣。

作者:夏晴風,多平台簽約作者,一個寵娃狂魔的媽媽,深入研究兒童心理,致力與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