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凡事要聽從自己的內心,做真實的自己。
王陽明説:“變化氣質,居常無所見,惟當利害、經變故、遭屈辱,平時憤怒者到此能不憤怒、憂惶失措者到此能不憂惶失措,始是能有得力處。”
當一個普通人在經歷挫折坎坷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無外乎就是“沮喪、憤怒、鬱悶……”
真正想控制好情緒,除了內心要堅強以外,對整個世界也要保持積極樂觀的思想,開心地過好每一天。
王陽明心學教會我們要“此心不動”,不能被這一切所左右。鼓勵我們像君子一樣“無入而不自得”,但這也絕非是一個容易達到的精神境界。
要想做到“此心不動”,自身除了要有先天的強大定力以外,還得通過後天不斷地修煉來強化內心。
01
順其自然,凡事要聽從內心
吾儒養心未嘗離卻事物,只順其天則自然就是功夫。——王陽明
作為研究心學的一代聖人,王陽明一直主張“致良知”,跟隨自然的發展規律,不斷調整心態,將天、地、人合一,從而達到順其自然的境界。
王陽明伴着祥雲而生,從小衣食無憂,富貴榮華,但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在他十一歲時就立志將“讀書做聖賢”列為人生的頭等大事。為實現這個志向,他經受了很多磨難。
先是科舉落第,後來仕途不順,因直言上書,要求皇帝懲治宦官,而遭人陷害,不僅廷杖四十,還將他貶為貴州驛丞。
王陽明的遭遇令人痛心,但他卻從容淡定,在經歷種種之後,仍然能順其自然,不動心,足以見他的內心是多麼強大。
從被貶龍場到龍場悟道,再到後來與“程朱裏學”的抗爭,他都順其自然,沒有違背自己的良知,遵循自然規律,一步一個腳印地推進,終於使得陽明心學成為人人推崇的學術理論。
正因為王陽明能夠聽從內心,凡是不強求,一切順其自然,才成為千古一代受人追捧的大聖人。
02
順其自然,像水那樣“隨方就圓”
知猶水也,人心之無不知,猶水之無不就下也;決而行之,無有不就下者。——王陽明
我們的良知如同水一般,順勢而流,這便是在遵循自然規律,達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
曾看到這樣一個小故事:
有一位神射手,天賦異稟,射箭技術一流,可謂是“百步穿楊”,一直以來被人們崇拜。
他的名氣大到驚動了當朝皇帝,皇帝慕名而來,想要一睹神射手的風采,並且當眾承諾,若神射手真像大家所説的那樣可以百步穿楊,那就賞賜他黃金萬兩,榮華富貴享用不盡;但如若不然,便是犯了欺君之罪,要被殺頭的!
當時神射手心中滿是雜念,自信一度跌落谷底,總想着萬一射不中怎麼辦?到時候就真的要被殺頭了。
越想就越無法集中注意力,一面是榮華富貴的誘惑,一面是慘遭殺頭的恐嚇,因此這位神射手有史以來第一次失手了。
故事中的神射手原本技藝驚人,受眾人認可,但之所以在皇帝面前失手,就是因為他無法拋開一切後果,讓自己的心順其自然,雜念佔據了意志,從而演變為如此結果。
無論何時,人都應該學習水的特性,能夠“隨方就圓”,靜下心來,讓思想去靠近良知。從容平靜、淡泊名利,學會繞過障礙或者越過障礙,順其自然地面對就好!
有人説世界的好與壞,完全取決於你的內心。
若你的內心充滿陽光,那世界就是絢麗多姿的;
若你的內心佈滿陰雲,那世界就是黑暗無比的。
內心有光,你就是自己的太陽,不僅照亮自己,還能温暖他人!
03
心是身上燈,照亮前行路
人們常説:“心是你身上的一盞明燈,能夠替你照亮前行的路。”
確實如此。心裏有什麼,你看到的就會是什麼。
心中有光,前方就是康莊大道;心中無光,前方就是荊棘滿地。
心態改變,態度跟着改變;態度改變,習慣跟着改變;習慣改變,性格跟着改變;性格改變,人生就跟着改變。——馬斯洛
我們一生追求的幸福並不是物質生活發生多大的變化,而是我們對人生的態度有了很大轉變,能夠用積極樂觀地心態去面對一切,那麼健康、成功、幸福等等就都會隨之而來。
佛説:“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
心裏幸福了,所表現出來就是幸福的,你幸福與否,其核心關鍵就在於你的心。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
意思是説這世間萬物都是一體兩面的,它們是共生的,缺一不可。
人的大腦很神奇,當你處於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時,它便會控制你去看到事物好的一面,與此同時還要灌輸正面的信息給你,使得人類變得開心起來。
04
心態好的人,精神狀態不會差
你的精神狀態如何,往往取決於你的心態。用不同的精神狀態去面對生活,那麼最終導致的現實結果是完全不同的。
從前有一位老婆婆,她家中的兩個女兒,老大嫁的丈夫是一位賣傘的小商販,老二嫁的丈夫則是一位賣鞋的小商販。
每當晴空萬里的時候,老婆婆就滿面愁容,嘆氣道:“太陽這麼曬,買雨傘的人很少,大女兒該怎麼生活呀?”
可到了下雨天,她又擔心自己的二女兒:“雨這麼大,誰還去買鞋呢?我那二姑娘的日子也不好過了。”
因此不管晴天還是雨天,老婆婆就沒有開心過,總是憂心忡忡的。
直到有一次,一位大師碰見了老婆婆,聽了她的哭訴之後,勸慰她:“老人家您多慮了,這種事您應該開心才對。你看大晴天的時候二女兒的鞋子銷量很好,下雨天的時候大女兒的雨傘銷量也不差。”
老婆婆聽完之後覺得非常有道理,自那以後她便不再傷心了,反而還幫襯着女兒們賣鞋賣傘,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的。
王陽明之所以能夠成為心學專家,這跟他的好心態密不可分。正所謂“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句話足以總結了王陽明的一生。他那顆充盈而又光明的心替他照亮了一生的路。
王陽明與友人出遊之時被問:“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他回答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哪怕洪水滔天,我心安然,哪裏都是桃花源;哪怕暗夜無邊,我心光明,哪裏都是水雲間。
04
內心有光之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心裏的光,是一種智慧的修煉,一種本真的保持。
性躁心粗者,一事無成;心和氣平者,百福自集。——《菜根譚》
好的心態是一種大智慧。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既然無法改變遭遇,就要學着去改變心態。
內心有光之人,才是真正的智者。那種光是柔和的,足以控制自身的情緒。做一個內心有光的人,遇到事情不要生氣,不要抱怨,懂得一笑而過,更懂得奮力前行。
立地成聖的王陽明也是一路坎坷。先是參加會試,名落孫山;然後直言上書,卻又觸怒劉瑾,不僅被廷杖四十,還因此被貶到貴州龍場;到了龍場之後,生活條件艱苦,當地瘴毒嚴重,鄉民們還十分排擠他,儘管如此,王陽明依舊能夠笑對生活,悟道成聖。
就像天氣一樣,雨天只是暫時的,或許經歷風雨之後,還能看到絢麗的彩虹。所以面對風雨的洗禮時,不要抱怨,不要灰心,要積極樂觀,對生活充滿熱情,那樣才會遇見更美好的未來。
內心有光之人,一定很是温暖。那種光是熾熱的,足以寬容他人的一切。寬容不是懦弱無能,而是一種成熟,一種豁達。儒家主張“忠恕”,你原諒別人也就是原諒自己。
明正德十四年,王陽明奉命緝拿寧王,可就在他順利擒獲寧王之後,奸臣們紛紛嫉恨他。
宦官張忠、羽林軍左衞指揮使許泰率領的軍隊進駐到南昌一帶後,為了爭奪功勞,故意挑釁王陽明,對其百般辱罵,然而王陽明絲毫沒有任何動作。
在他看來:“忿怒之類的偏頗情緒,人心之中怎麼會沒有呢?只是不應當有而已。平常人在動怒時,控制不住感情,便會怒得過了度,就不是廓然大公的本體了。”
以寬容點引寬容,以温暖傳遞温暖。
內心有光之人,十分純真善良。那種光是乾淨的,足以坦然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得失。
子夏曰:“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
就是在告訴我們即使世事紛亂,本心也不能丟失。大的道德上絕不能逾越,小節上可以有些出入。
王陽明一向淡泊名利,他曾説:“在這世間,人為了能夠生存下去,必定會追求名、利、財等等,這樣心裏才會踏實。但追求身外之物時,一定得遵循自己的良知。若因為這些而泯滅良知失去本心的話,必定會後患無窮。
內心有光之人,能容萬物,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纏於物。漫漫人生路,一邊温暖自己,一邊照亮他人。請您轉發分享,福生無量!
05
一進一退,是人生最難的修行
王陽明曾説:“凡人言語正到快意時,便截然能忍默得。”
生活中,人總是在順境與逆境中周璇徘徊,大部分人在大悲大喜之後,不知何去何從,他們把握不好這個方寸。
順境時洋洋得意,驕傲自滿;逆境時則垂頭喪氣,自甘墮落!
一個人若是能做到在順境時不喜,逆境時不悲,很好地拿捏這二者之間的方寸,並且用積極樂觀地態度面對生活中的一切,那他不論遇到什麼事情都會處理得恰到好處。
京城做官之時,王陽明與一位王純甫的友人相處得很好。
他們經常談天闊論,互相指正對方,共同進步。王陽明很真誠地對待友人,還會給他提一些中肯的建議。
但是在王陽明離開京城之後,他的這位友人卻散播謠言,詆譭王陽明,還有他提出的“陽明心學”。
這件事情被王陽明的弟子知道了,他很是氣憤,想要為老師打抱不平,於是便立即寫信告訴王陽明關於王純甫的所作所為。
但王陽明並沒有為此事動怒,反而他還安慰自己的弟子,切莫與王純甫斤斤計較,一味地計較只會讓自己的內心更加憤怒,長此以往就會陷入怨恨之中,到那時後果就比較嚴重了。
太計較的人容易心胸狹隘,與其陷入困境,倒不如反省自己,通過“進德、修業”來提升自己。
晚清大臣曾國藩就是通過這兩件事來不斷地提升自己,以至於他從“天下第一笨人”逆襲到“天下第一完人”。
他還勸戒子孫後代,一定得將“進德、修業”作為人生的大事,這便是曾氏家族人才輩出的重要原因。
同樣在面對逆境之時,不同的人所表現出來的反應也是不同的。
有的人先不思考,心急火燎地去行動,本想盡快跳出逆境,殊不知這樣做適得其反,只會將自己的處境變得越來越糟。
而有的人則是“致良知”,以退為進,不會貿然採取行動,最終他能夠在逆境之中迅速成長,變得更加成熟。
如何衡量一個人是否強大,除了看他是否在“前進”時勇往直前,更要看他能否在“後退”時耐住寂寞!
能前進,亦能後退,這才是人生中最難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