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清淤“試水”白洋淀

水天一色的白洋淀,一艘快艇行駛在葦田分割出的水道中。

近日,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水污染治理相關負責人一行乘快艇到安新縣圈頭、採蒲台區域督導白洋淀內源污染治理擴大試點項目。該項目是新區治理白洋淀的一大創新,試點成功後將對白洋淀內源污染治理具有標杆意義。

白洋淀內源污染治理複雜而精細,需要對水體生態進行改良

生態清淤,是白洋淀內源污染治理的重要嘗試。

不久前,記者曾隨同新區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到採蒲台村附近水域查看工程進展。當時幾條體積較為龐大的船隻正在一個魚塘內作業,鐵錨深深地定在數米深的塘底淤泥中,船頭有一個巨大的螺旋絞刀頭,作業時將其拋到淤泥中攪拌,泥水被吸進管道,幾條長長的管道浮在水面,延展到視線盡頭,然後這些泥水被排到幾公里外的區域做進一步處理。

“作業的專用船隻叫絞吸船,這些魚塘的底泥已被這些絞吸船抽走,現在正在將魚塘的水抽走進行淨化。”中電建生態公司白洋淀內源污染治理擴大試點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隨着抽水泵的馬達聲隆隆作響,魚塘的水通過與絞吸船連接的管道,同樣被排放到幾公里外的專門處理區域。

在對白洋淀實施的一系列生態環境治理與修復中,相對於外源污染治理中的整治“散亂污”和封堵排污口,內源污染治理更為複雜和精細,需要對白洋淀水體生態進行改良。

“分類處置澱內魚塘、荷塘及部分澱泊的污染底泥,是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的明確要求。”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新區在採取白洋淀全面截污、河口濕地建設措施後,澱區水質明顯好轉,但夏季水質並不理想,污染物主要來源於澱泊魚塘和內生性有機質的累積,能否消除內源污染,是決定斷面水質穩定達標的關鍵所在。

2019年,雄安新區在多次論證基礎上,選擇在安新縣採蒲台村和南劉莊村2個代表性區域開展底泥內源污染治理試點(一期)。此後,新區委託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開展了專題研究,並組織編制《2020年白洋淀內源污染治理擴大試點實施方案》,根本任務是協同推進內源污染治理、生態本底修復和水動力改善,從而全面完成白洋淀規劃中關於生態清淤試點要求。

白洋淀內源污染治理擴大試點項目分為圈頭、採蒲台區域重污染魚塘治理工程和南部通道區域污染魚塘治理工程,治理魚塘169個,其中重污染魚塘54個,中低污染魚塘102個,輕微污染魚塘13個。需處理塘水367萬立方米,拆除堤埝45.7萬立方米,種植沉水植物277.35萬平方米。

對於污染程度不同的魚塘,採取不同的治理措施

“此次內源污染治理以魚塘治理工程和拆除堤埝土方工程為主。”項目技術人員介紹,這些以澱泊底泥圍割水面而形成的魚塘,堤埝的拆除必須考慮魚塘塘水及底泥的影響。對於不同程度污染的魚塘,採取不同的治理措施。

重污染魚塘的治理,採用底泥生態清淤、污染塘水強化淨化、泥水協同共治、分散處置、相對集中方式逐塘展開。“在這麼大水面進行作業,難度還是很大的。”中電建項目經理王仲禹説,魚塘底泥通過絞吸船鉸刀的切割和攪動打散,靠船內離心泵產生的離心力將絞起的泥沙物料輸送到排泥管中,靠自身排距將淤泥打到底泥處置區。當排距不夠時,通過接力泵站增大揚程,完成挖泥、運泥和卸泥過程。

在中電建生態公司2號超磁淨化處理站,幾公里外輸送來的泥水正在被層層處理和淨化。被圍擋起來的一大片空地上,佈滿了管道轉運來的泥水,這個區域叫脱水減容場。通過納泥區、真空預壓區後,這些還有些渾濁的泥水來到了“迷魂陣”,又叫絮凝區。需要投放絮凝劑,使水中的泥沙等沉澱,再流經用布搭建的迷宮式的方陣,最後,池子裏的水變得非常清澈。

為了動態監測處理後的水質狀況,安裝了水質多參數監測設施,實時監測水中的氨氮、總磷及COD的含量。

重污染魚塘採取污染塘水處理、底泥清淤及資源化和生態化利用,而對於中低污染的魚塘,修復澱泊本底,恢復水生生境,開展原位治理。

中低污染魚塘種植的沉水植物長勢良好。“中度污染的魚塘採用微生物菌劑結合塘鏈分佈、塘周邊及塘內水生植物等情況開展原位綜合淨化工程。”項目技術負責人介紹,選取了4種水生植物在塘底種植,分別是穗花狐尾藻、輪葉黑藻、竹葉眼子菜、金魚藻。此外,還投放本地的鱅魚和鰱魚魚苗,通過這種原位修復的方式來消除魚塘污染,深度淨化後,實現魚塘水質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

據介紹,白洋淀內源污染治理擴大試點總體目標為:推進試點擴大,以斷面水質達標為優先,探索水質、水動力、水生態協同治理模式,消除水動力阻隔,恢復澱泊空間完整,修復水生生境,促進水生生物自然恢復。結合澱中村污染管控、生態補水、旅遊污染控制、蘆葦收割等,全年實現白洋淀水質持續好轉。

截至目前,54個重污染魚塘已全部完成清淤工作,累計完成淤泥清運87.21萬立方米,佔總清淤任務的100%,抽運塘水任務也全部完成。在前期重污染魚塘完成治理的基礎上,中微污染魚塘治理快速推進,截至8月13日,中微污染魚塘已完成治理89個,沉水植物種植面積259.24萬平方米,對70箇中微污染魚塘沉水植物完成存活率調查。(張偉亞)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016 字。

轉載請註明: 生態清淤“試水”白洋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