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載城市記憶,公交25路“辮子車”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滿載城市記憶,公交25路“辮子車”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無軌電車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城市風景之一,它不僅帶給市民便捷的出行體驗,還見證着上海日新月異的變化。1958年11月1日,公交25路首次登上歷史舞台,拖着兩根酷似“大辮子”的集電杆,開啓了它64年的營運生涯。而從8月15日起,25路“辮子車”正式退出歷史舞台,車輛更換為申沃新能源公交車“白金剛”。

開了28年無軌電車,女司機“三件套”爛熟於心

在軍工路平涼路的25路終點站,一輛嶄新的“白金剛”駛離站台,開往南崇明路。原先車輛賴以行進的架空線網尚在,但沒有了用武之地,再也不發出兩根辮子摩擦時的“吱吱”聲。

從1994年進入公交25路當駕駛員,開了28年“辮子車”的蔡筱瑾,竟然在她臨退休前的一個多月,沒有了車頂上的“牽絆”。

滿載城市記憶,公交25路“辮子車”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開辮子車比開一般的純電車或汽油車要吃力很多。開其他的車型,只要關注要左右、前面就行,而辮子車,還要考慮到上面。只有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才能確保安全。”蔡筱瑾説,在行駛途中,要不斷查看前方近百米架空線的情況,因為一旦架空線有問題,容易導致小辮子脱落。

為儘可能減少這種情況,當時的公交車司機在正式上崗前,都必須將“三件套”爛熟於心。蔡筱瑾介紹,所謂上崗前“三件套”,就是25路全線的電門、自動分線與併線結。“比如遇到電門,千萬不能踩剎車;比如自動分線,有些點位得加速開過,有些點位則需要慢慢地‘趟過去’;再比如並結線,一定要緩行通過。我們這條線路上有7個自動分線,這也是最難處理的部分。”蔡筱瑾説起這些,信手拈來,這些“知識點”已然深深印刻在她的記憶中。

據巴士一公司十四車隊支部副書記蔣軍介紹,在啓用“白金剛”前,無軌電車的車型也經過了幾輪的迭代。從原來辮子脱落後,車輛無法動彈,到後來的脱線也可以行駛10多公里,但即便這樣,也無法滿足城市發展帶來的各種需求。“對駕駛員來説,沒有了‘辮子’,可大大減輕他們的工作壓力,更加專注於馬路上的行車安全。”

無軌電車“要不要保留”

1914年11月,中國首條無軌電車線路在上海開通,並從容駛過一個多世紀。資料顯示,上海無軌電車系統在1994年達到巔峯期,當時擁有電車線路22條,營運車輛近千輛。其營運規模曾排名亞洲第一、世界第三。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隨着大規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道路改造工程的興起,9路、12路、16路、27路等無軌電車先後退出營運舞台。而11路、26路等線路的辮子車,則在世博會期間被超級電容車替代,21路配合四川北路改造,改為汽車行駛。

滿載城市記憶,公交25路“辮子車”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此次隨着25路啓用“白金剛”新能源車,目前上海的辮子車電路縮減至11條,分別為6路、8路、13路、14路、15路、19路、20路、22路、23路、24路、28路,數量僅為最高峯時的一半。

近年來上海對於無軌電車“要不要保留”的探討,一直沒有中斷過。一方面,無軌電車承載着城市人文情懷,是“上海寧”彌足珍貴的“回憶殺”;留住無軌電車,可保護傳承“最上海”的城市文脈。另一方面,無軌電車退出可減少城市上空的“蜘蛛網”,多一片潔淨的天空。

滿載城市記憶,公交25路“辮子車”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相關部門依然在探索各種可行的方案。

《上海市道路運輸行業“十四五”發展規劃》指出,上海市將打造友好人文公交。一方面,完善無障礙公交基礎設施建設或改造,增加低地板車輛配置,公交出行服務適老化、適幼化及殘疾人均等化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初步建成全齡友好型公交服務體系;另一方面,將部分無軌電車公交線路與途徑歷史風貌區等文化信息相結合,傳承上海歷史文化,打造部分“文化精品線路”,在滿足市民公交出行的同時,提升公交線路活力,增強線路“可閲讀性”。

作者:張曉鳴

圖:張伊辰

編輯:王嘉旖

責任編輯:單穎文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92 字。

轉載請註明: 滿載城市記憶,公交25路“辮子車”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