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85歲女隱士曾打坐108天,40年不見家人,兒子結婚也不回

由 酒書端 發佈於 綜合

在現代社會的快節奏中,許多人都會因為工作生活的高負擔和強壓力,而產生對隱居生活的嚮往之情。
因為肩上擔着養家餬口的責任,我們只能在網絡上看看李子柒、華農兄弟的視頻來寄情山水。
也有人會毅然拋下一切,去迴歸山野,讓自己真正在樸素艱苦的隱居生活中獲得心靈上的平靜。
最近,我們能看到很多年輕人放棄了在大城市打拼的機會,來到終南山,搭起屬於自己的小屋,以最低的物質質量來滿足自己晨起沐浴林風、夜間仰頭觀星的浪漫夢想。
不過,最初隱居於終南山的,可大多都是有着自己信仰、以隱居修行的人。

88歲的王芝霞就是這樣一位隱士。信奉佛教的她,隱居在終南山的小茅屋中,過着物質十分簡樸、精神極度滿足的生活。7歲信佛,一生修行
許多老一輩的人都會或多或少有信佛的觀念,就算是一些年輕人也會在各類考試前在朋友圈求佛祖菩薩保佑。
不過,接下來要介紹的王芝霞並不是只有這種程度的信徒。
王芝霞是陝西西安長安縣細柳鄉人。由於從小就被父母帶去寺廟上香,從7歲時起,王芝霞就信佛了。不過那時的王芝霞,即使信佛也沒有完全皈依佛門,而是像普通的信佛者一般,也結了婚,生了孩子。
可在43歲時,不知是生活中發生了什麼事還是心境突然變化,也許是心中對佛的嚮往被重新喚醒,王芝霞忽然就選擇了皈依佛門,來到了西安香積寺。

幾年後,為讓自己能夠更加靜心,王芝霞離開了香積寺,來到終南山,在小五台半山腰蓋起了一座名叫“三聖殿”的小廟,為自己取法號為“王慈善”,居住在終南山上,鑽研佛法,打坐清心,過着清苦的隱居生活。艱苦的隱居日常
王芝霞在隱居的四十多年中,一直居住在自己在“三聖殿”旁的茅棚中。
很多城市中渴望歸隱山林的年輕人,看到王芝霞居住的茅棚,也許就會被這種艱苦的生活條件勸退吧。
王芝霞的茅棚比起現在城市中的什麼城中村、地下室的房間可要簡陋得多。以前在山中修行的佛門子弟,是特意用這種簡陋的住所來磨鍊自己心性的。
不通水,不通電,沒有網絡,這種環境簡直能勸退幾乎所有的網癮少年少女。

更不用説自己挑水、自己灑掃的艱辛,由於終南山山路險阻,下山購買生活用品也很吃力,需要很大的運動量。
由於沒有電,夜晚研讀佛經,用的也是燭光照明。在寒冷的日子裏,也沒有什麼取暖設施來驅散寒冷。如今我們普通人,在冬天都會有暖氣、空調、電熱器等使屋子裏暖和起來。再不濟,也會有電熱毯、電熱水袋和暖寶寶。
但這些都是王芝霞這類佛門隱士不能擁有的。由於茅棚的窗都是紙糊的,王芝霞只能以最原始的方式——加厚衣物來禦寒。
簡直就像是穿越了時空,回到了遙遠的古代一樣。修行路漫漫,雖苦仍求索
也許會有人問,這麼苦,還值得去終南山隱居嗎?

如果把這個問題直接拋給王芝霞,這位88歲高齡的老人一定會笑着回答一句,當然值得。
王芝霞是一位相當樂觀豁達的老人。
和很多為躲避人羣紛擾而隱居的人士不同,王芝霞並不厭惡與人交流,甚至能以與他人交流佛法和心中感悟為樂。説到樂時,還會手舞足蹈,自稱“瘋老婆子”,露出質樸而像孩子般純真的笑容。
也會有很多人問她如何求得佛祖保佑,這位有大智慧的老人會真誠地告訴他們,佛祖不會包辦一個人自己的人生,要有一顆誠心,用心來理解生活。這一席話,可以為無數迷途者解惑,能讓我們看到王芝霞老人身上閃耀的佛性。
由於自己打理隱居生活非常辛苦,運動量極大,王芝霞雖然是位八十多歲的老人,依舊精神矍鑠,比好多城市中加班加到亞健康的年輕人身體還好。
在王芝霞的自述中,自己最長有過連續打坐108天的經歷。不得不説,能夠連續打坐上百天的王芝霞在這方面,比世上大多數人都要強。
王芝霞的隱居,是一種十分健康的生活態度。她的隱居並不是逃避性、消極性的。之前説過,佛教徒的隱居,往往都是為了修行。

現在很多人的生活態度就是去享受,享受口腹之慾、享受奢靡浮華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人很容易在追逐慾望中迷失自己。
而王芝霞他們這些佛教徒,就會主動剋制自己對於外物的渴望,捨棄這些只能給人帶來一時快樂、卻空洞沒有內涵的誘惑,從而達到追逐本心、獲知真理的結果。
對於他們來説,真理藴涵在佛法中,藴涵在自己本心中,也藴涵在山水自然中。這些都是他們隱居時要去體會、去感悟的。
王芝霞,還有更多像她一樣的佛教徒,就會沉浸在隱居時呼應自然與真理、磨鍊本心的玄而又玄的境界中,用一生去追逐這種智慧。脱離紅塵的得與失
在這過程中,王芝霞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
皈依佛門前的王芝霞是有家庭的。在作出皈依佛門的重大決定後,家人孩子也挽留過她。但王芝霞鐵了心要離這紅塵俗世而去,讓自己的內心隨着與佛法佛理的日益接近而得到真正的平靜。

離開了家庭的王芝霞就這樣過上了身苦心樂的隱居生活。多年後,王芝霞的孩子長大都該結婚了,她卻還是十幾年如一日,隱居在終南山中。
她的兒子結婚前,也來請她下山過,但被王芝霞拒絕了。因為對現在的她來説,家庭親緣就如同前世之事,已經是不可追回的過往。
我們以前學過的一篇課文《送東陽馬生序》中説道:“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這句話也適用於隱居的王芝霞老人。雖然失去了家庭生活的其樂融融和良好的生活條件,但她得到的內心的滿足,是我們難以想象的。
不論怎麼説,在這物慾橫流的社會中,像王芝霞老人這樣追逐自己內心而隱居的,確實是世間的一股清流。也許我們不能像她那樣拋下一切去歸隱,但我們至少可以像她一樣,儘量保持着自己的本心,不被世俗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