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日本政府作出決定,將東京電力公司(後稱“東電”)福島第一核電站內超120萬噸的核污染水經處理後排放入海。日本政府稱,排放大約會在兩年後開始,整個過程將持續數十年。
2011年,“3·11”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引發巨型海嘯及福島核災難。如果説地震是天災的話,隨後的核泄漏則是地地道道的人禍。福島核電站自身防禦建設的弊端造成重大的泄漏事故。其後,為控制反應堆温度,東電向反應堆內注入大量冷卻水,加上反應堆原有的冷卻劑,雨水與地下水日復一日地湧入,使得福島核電站內產生了越來越多帶有輻射物質的核污染水。
據東電的一份報告,截至2021年1月21日,核電站裏已有124萬噸核污染水,並以每天140噸的數量增加,預計到2022年9月將達到儲存上限137萬噸。
日本國內反應強烈 漁業人員憤怒發聲
日本首相菅義偉稱此舉是“最現實”的選擇,“為了福島的復甦不可避免”。日本政府4月9日“基本確定”將福島核電站核污染水排入大海的消息一出,就遭到福島民眾以及日本漁民的譴責。
4月13日,福島當地漁業人員憤怒發聲:“一直苦惱核事故帶來的負面評價,這十年的努力全都白費了。” 82歲的漁民渡邊勝男得知這一消息時,正在漁港修補漁具。他説:“福島核事故後,繼承這行業的人越來越少。核污染水再排入大海,年輕人更不會來幹了,福島的漁業就等着衰退吧。”
“最大的問題是政府完全沒有聽從國民的聲音,政府關於排核污染水入海的計劃並沒有和國民充分協商,對此福島縣民眾、漁業從業者、相關產業從業人員都表示反對。這種日本政府單方面的強行決定,我認為是一種暴行。”福島縣磐城市議會議員佐藤和良控訴道。
綠色和平組織也對這一行為表示強烈譴責,“他們沒有采用現有的最佳技術,即通過長期儲存或處理海水將輻射危害降至最低,而是選擇了最便宜的辦法,將海水傾倒至太平洋。”
綠色和平組織網站截圖
核污染水排海相當於給地球判了緩刑
含有放射性物質的核污染水一旦被排入大海究竟會造成什麼影響?
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核能院院士吳宜燦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指出,在沒有找到好解決辦法的情況下,核廢物一般採取封存處置方式,不向環境中排放。核廢物如果不置於人為可控的環境中,往往影響的不是一個區域或者一個國家,甚至可能會影響到全球。
德國一家海洋科學研究機構指出,福島沿岸擁有世界上最強的洋流,從排放之日起57天內,放射性物質將擴散至太平洋大半區域——這一世界上最大、最深、邊緣海和島嶼最多的大洋。3年後核污染將影響美國和加拿大,10年後蔓延至全球海域。日本此舉相當於給地球判了緩刑。
吳宜燦説,如此大量的核污染水排入海洋,對漁業和海洋生態的影響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核廢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放射性,其處置和排放是有嚴格標準的,應該嚴格遵守國際和行業相關規定要求。目前關於核輻射對於環境和生物體的影響仍有很多研究工作正在開展,比如氚進入生物體後易累積,不易代謝排出,即便是低劑量氚,對於生物體也可能產生損傷等。”吳宜燦認為,從深層次角度看,核能的後續發展應該在技術上進行革新,研發更為先進的反應堆,避免核事故的發生,從根本上減少核廢物產生和釋放,從源頭確保核安全,利用核能更好地造福人類。
排放入海危害很小?專家:日本有意欺騙
除了排放入海外,日本為何不考慮其他處理方式?是否已經窮盡了所有方法?
事實上,早前東電針對福島核電站核污染水排放的問題,評估了五種可能的方案,包括地層注入、受控海水排放、受控蒸汽排放等。
外界普遍認為,日本政府最終選擇將核污染水排放入海的主要原因,是“捨不得花錢”。
日本自稱核污染水經過了“二次處理”,是安全的,並試圖用他們的“安全觀”説服日本國民及周邊國家,排放無風險或危害很小。
路透社在其報道的最後提到一個細節:“一直以來,日本政府都熱衷於強調(核污染水處理中)的過濾和稀釋程序。一名日本政府公共事務高級官員4月12日給媒體發郵件,要求在報道中不要使用‘受污染’一詞,稱其具有誤導性。”
對此,綠色和平組織東亞高級核專家肖恩·伯尼稱,這種説法“顯然是錯誤的”。“廢水確實經過處理,但也受到放射性污染。日本政府一直有意在這個問題上進行欺騙。”
更匪夷所思的是,據日本《東京新聞》報道,為宣傳處理水中所含有的放射性氚的安全性,日本復興廳於13日製作發佈了一份將“放射性氚”擬化成“吉祥物”的傳單。負責人稱,選擇這樣的方式來表現,是因為這很“平易近人”。不過次日迫於輿論壓力,該“放射性氚吉祥物”便下架。
圖為日本復興廳發佈的宣傳海報
據悉,日本首相菅義偉2020年9月在視察福島第一核電站時,曾詢問處理後的核污染水能否飲用,東電工作人員回應稱:“如果稀釋的話就可以喝。”不過,菅義偉最後並未飲用。
日本首相菅義偉視察福島第一核電站 圖片來源:朝日新聞社
朝日新聞社還曾頗具諷刺地評論:“如果稀釋了就能喝,那就別排入海洋了,讓東電和經濟產業省的人當飲用水喝掉怎麼樣?”
“核安全問題不僅是技術問題,歷來也是社會問題。公眾溝通在核能發展中也非常重要,應當在基於事實的基礎上,正面回應各方及民眾的關心與訴求。”吳宜燦認為。
“國際責任”不應是一句空喊的口號
對於日本政府的倒行逆施,太平洋彼岸的美國竟上演“馳名雙標”。美國國務院發佈聲明稱“支持日本政府排污入海的決定”。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推特發文,“感謝”日本在決定處理福島核電站核污染水方面做出的公開透明的努力。
美國國務院聲明截圖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推特發文截圖
向來滿嘴仁義道德的西方媒體,這次遇到真正危害全人類健康的事件時卻成了啞巴。4月13日當天西方主要媒體網站的首頁首屏,竟對此鮮有報道。就連以宣傳激進環保聞名的瑞典“環保少女”格蕾塔也沒站出來怒斥一句“How dare you!”,而只是態度含糊地回應。
或許,在美西方看來,多麼有違國際社會公共道德的事都可以通過政治和輿論手段加以渲染或洗白。但此次,核污染水卻將會給全球海洋環境帶來嚴重災難。
吳宜燦就“日本與鄰國欠缺溝通”指出,在決定處理措施之前,有關方案應該詳細公開透明,經國際多方充分溝通與論證,特別是應該與臨近的利益相關國家深入磋商並達成一致意見,並全週期接受第三方監督。
“針對核廢物的管理,相關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公約已經明確了核廢物處理的主體責任,其中《國際核安全公約》(1994年通過)和《乏燃料管理安全和放射性廢物管理安全聯合公約》(1997年通過)都規定了放射性污染的最終處置責任應該由污染者承擔。”吳宜燦指出。
日本福島核電站核污染水的處置問題,事關國際海洋環境、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人類命運休慼相關,浩瀚的太平洋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國際責任是否可以排在“性價比”之後?“國際擔當”是否只是要求他國履行職責的口號?將核污染水倒入太平洋,究竟是所謂“公開透明”的“最優選擇”還是“精緻”的利己主義?一切,國際社會自有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