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謠“有孕婦就醫被拒致流產”,社會信任不容惡意消耗!

大慶市有孕婦就醫被拒致流產?日前當地公安機關公佈調查結果:涉事夫妻因“黃碼轉綠碼”的不合理訴求未被滿足,遂編造出上述謊言。目前,這對夫妻因涉嫌尋釁滋事被立案偵查,並被依法採取刑事強制措施。

造謠“有孕婦就醫被拒致流產”,社會信任不容惡意消耗!

一段時間以來,類似謠言在網上不少,套路大同小異,卻每每攪動輿論。一則,敍述真真假假,經常是真實的時間地點人物與虛構的事件混搭,讓人莫衷一是;二則,專戳輿論敏感點,大家的情緒點在哪裏,就在哪裏大做文章,輕輕鬆鬆實現指數級傳播。常態化防控之下,方方面面都在堅持、都在付出,某些人為泄一時不滿,如此尋釁生事,必然受到法律嚴懲。但問題在於,若這般惡意維權的“小作文”成風成勢,那麼等到個體確有正當需要之時,又能獲得多少聲援與支持呢?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但事件調查與澄清的效率再高,總是跟不上造謠的速度;而處罰追責即便可以依法從重從嚴,但謠言對被中傷者帶來的傷害、對社會造成的裂痕恐怕也很難立馬彌合。從這個意義上説,治理網絡謠言,事後嚴厲追責當然必要,但最根本的仍是要堅持加強源頭管控,把危害扼殺在萌芽狀態。

打擊造謠傳謠,平台首當其責。此前,網信辦相關負責同志在介紹2022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有關情況時表示,將“建立溯源機制,對首發謠言信息的平台和賬號加大懲處力度”。無論是從責任義務還是外部要求來看,平台都必須積極行動起來。針對當下形勢,最直接的便是建立熱度預警機制,在雪球滾大之前,設置一道真實性審核門檻;同時對於違規處罰,堅持從“號”到“人”,從根本上形成震懾效應。

“圍觀就是一種力量”,網民謹慎吃瓜,貢獻的同樣是反擊謠言的力量。在互聯網上衝浪多年,經歷了大大小小的無數烏龍反轉,網民們也理當提升“網商”。越是離奇的情節,越是敏感的話題,越是迎合刻板印象的表述,就越得多問問真假、三思而行。連事實真相都沒搞清就着急忙慌“轉贊評噴”,很容易成為造謠者的幫兇。前段時間,所謂“新版紅綠燈”引爆熱搜,一些媒體也跟着中招,凡此種種對所有人都是必要的提醒:涵養求真精神、培育理性意識,才能避免輿論場被一小撮人玩得團團轉。

(原標題:造謠“防控致孕婦流產”?社會信任不容惡意消耗)

來源: 長安觀察

流程編輯:TF021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02 字。

轉載請註明: 造謠“有孕婦就醫被拒致流產”,社會信任不容惡意消耗!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