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秀:菜農最喜愛的科技老師
陳春秀是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員,記者採訪她時,這位今年60歲的大姐正在北京市順義區楊鎮荊坨村的菜地裏指導農民如何應對病蟲害。那英姿颯颯、言語爽利的樣子,一點也不像今年剛剛從單位退休的老同志。
“退休?退不了!北京市科協有好幾個對接農村的科技推廣項目是我在負責,農民有需要,我就得幫扶到底啊!”陳春秀爽快地説。
2019年,北京市科協組織動員16家科技社團1100名科技工作者,通過實施“科技套餐工程”和“首都科技工作者助力河北創新發展”行動計劃,積極開展科技助力精準幫扶及扶貧工作,服務覆蓋全國9省(市、自治區)35個貧困縣,累計精準扶貧覆蓋人羣41013人。陳春秀就是這些科技工作者中的一員。
説農民聽得懂的話
作為一位農業科學家,陳春秀是少有的既佔得了高地、又接得了地氣的人物。
論佔高地:陳春秀團隊30多年前就培育出享譽國內的新品種西瓜“京欣一號”,累計推廣面積4500萬畝,創造社會經濟價值5億多元,曾獲得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這是中國首個西瓜雜交一代品種,如今流行的許多西瓜品種,都與“京欣一號”有親緣關係。
論接地氣:北京蔬菜學會的助農專家很多,但每次調研農民意願,問他們願意請哪個老師來講,陳春秀都呼聲最高。農民們説:“陳春秀老師講的,我們能聽懂。”
有一回,一位青年農學博士給農民培訓,講了一個半小時。講完後他看看現場農民似乎沒聽懂,就請在場的陳春秀來補充發言。陳春秀上台補充了兩點,談了5分鐘。現場的農民們説,我們就聽懂了這最後的5分鐘。
“要致富,先學技術!農民最需要技術!”57歲的荊坨村農民李維松已經認識陳春秀老師好幾年了,大課小課都聽過。在他看來,陳老師講的課太實用了,都能換成真金白銀。“家裏7畝半地種菜,沒跟陳老師學之前,一畝地毛收入五千塊錢,現在一畝地兩萬多,收入翻幾倍。”
李維松説,地裏的事,不管是換新種、田間管理,還是施肥、打藥、判斷病蟲害,陳老師什麼都懂,什麼都講。他翻開微信記錄,説:今天春天,4月27日,我家3個大棚的西紅柿剛剛定植,卻因為倒春寒受了凍害,我拍照片發給陳老師問怎麼辦?陳老師馬上回復,把西紅柿苗頂上的尖兒掐了,出側枝,用側枝結果就行!
李維松掐掉西紅柿尖兒,最後發現產量基本沒啥影響,只是晚熟了幾天。而如果沒陳老師指導,就只能滿棚的苗都拔掉栽新的了,西紅柿起碼得晚上市20天,那損失就大了!
“這是因為凍害只凍壞了最嫩的芽尖,掐掉頂尖,旁邊還能再長出側芽,對產量沒影響。”陳春秀説,“要推廣讓農民增收的實用技術,不是在實驗室,不是在辦公室,你得深入到田間地頭,把實踐跟理論相結合,把技術做規範,把道理講清楚,教簡單易學的,農民就明白了。”
做自己最熱愛的事
蔬菜的新品種多,種植地域廣,田間事務雜,技術更新快,而且有了大棚,一年365天都可以種植,沒有閒下來的時候。隨時用最簡單的辦法解決菜農遇到的問題,要當一個這樣的專家並不容易,必須有豐厚的積累、不斷的學習,才能有舉重若輕的底藴。
陳春秀1983年大學畢業後進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工作,到現在已經38年。38年來一直深入田間地頭堅持新技術研究和推廣,從未鬆懈過。“我每年出差和下鄉有200多天,近幾年裏,最多的一年是273天。”
上世紀80年代,剛參加工作那幾年,陳春秀還是一個20多歲的年輕姑娘,卻一點兒也不嬌氣。她一直在土地裏摸爬滾打,做育種、栽培工作。早期播種育苗時,由於田間改良陽畦比較深,蹲着無法播種,陳春秀就趴在地上一顆一顆地種,一趴就是一上午。為完成試驗項目,經常是早上五點半下地,晚上天黑了才回職工宿舍,只能趕上食堂的午飯,所以每天只吃一頓。長期暴曬讓她身上皮膚潰爛,至今仍對陽光過敏。但回憶起當初的青春奮鬥時光,她對這些艱辛都已經淡忘,難以釋懷的卻是一件小事,“去山西忻州為西瓜制種時沒旅館,住農户家,經常停水,有一次我有一個星期沒法洗臉。”
在育出“京欣一號”、一戰成名後,陳春秀也經常被邀請去全國各地做技術指導,善鑽研、肯吃苦的她,為各地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種植難題。
霧都重慶,曾因為光照不足,種不出本地的西瓜。1997年,重慶市邀請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派出專家,希望能解決西瓜種植困難的問題。院裏派出了陳春秀。陳春秀到重慶後,研究分析了當地二十多年的氣象資料,發現在每年5月,重慶都會迎來十多天小陽春天氣。“小陽春的時候可以授粉,西瓜就能長起來了。”
陳春秀團隊針對重慶濕度大、光照不足等氣候特點,制定了詳細的育苗栽培計劃,從1998年上半年開始試種,當年就獲得了西瓜豐收。之後兩年又進行了穩固性栽培實驗,終於徹底解決了重慶西瓜種植的難題。
在育苗催芽過程中,為了保障西瓜正常出芽温度,陳春秀特地買了十幾個電熱毯給瓜苗加温。但她卻忘記給自己也買一張電熱毯除濕,結果重慶三年讓她患上了類風濕性關節炎。
在西瓜育種領域鑽研十幾年之後,陳春秀的研究領域又擴展到了蔬菜育種與栽培技術推廣。她的工作作風,讓每一個熟識她的人都為之敬佩不已。
“我1987年參加工作,就認識陳老師了。陳老師對工作充滿熱情,這麼多年一直沒變過。我們都叫她‘拼命三娘’。”北京市順義區種植服務中心蔬菜科科長徐茂説。
“夏天,蔬菜大棚裏悶熱潮濕,呆一會兒,人就很難受。但陳老師只要來村裏,不管冬天夏天,肯定會下地裏去。”北京市順義植保站站長張愛軍介紹。
這些年,陳春秀為企業、農户、全科農技員舉辦培訓班4500多次,現場指導蔬菜種植户和農業園區15000多次。培訓和指導農民技術人員達十多萬人次,推廣了100多種新品種。她時刻不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經常為農民致富提供好點子,在設施蔬菜生產方面提出了“草莓套種小西瓜”“小南瓜一茬多收高產”等許多新的種植模式。
“要做自己熱愛的事!你愛這行,你就願意做,不怕難,也不怕苦。”陳春秀説。
農民有收穫我就高興了
“農民看到陳老師來,眼睛都是亮的,她到哪,哪就發光。”北京市順義區荊坨村黨支部書記李曉豐説,荊坨村曾是低收入村,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8千多元,陳春秀從2017年開始給荊坨村指導脱低幫扶工作,引入蔬菜新品種、做技術培訓,通過示範農户帶動其他農户發展,為荊坨村蔬菜產業發展進行了全方位的升級改造,現在村裏人均收入超過1.7萬元。
不止是荊坨村。陳春秀善於因地制宜,為不同地區量身規劃適合當地的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
北京密雲區的西白蓮峪村也曾是低收入村。2017年4月,陳春秀在為西白蓮峪村進行技術指導的過程中,被村裏的狗咬傷。在腿部嚴重感染的情況下,她拖着傷腿坐長途汽車去村裏指導,清晨4點就得出發,晚上11點半之後才能回家。她指導當地發展觀光采摘和民俗旅遊產業,建立以南瓜為主題的“金瓜谷”,再結合當地的栗子及林下木耳,形成一條春夏秋都有可觀賞、可採摘的農產品生產、旅遊的經濟鏈,從而解決低收入人口就業問題。2020年,“金瓜谷”的建立解決了西白蓮峪村30多名低收入人口的就業,每人每月收入3600-4000元。
在山西陽泉,陳春秀引進蔬菜新品種,為三個貧困縣發展了5000畝的設施蔬菜產業,並連續3年對當地農民進行培訓;在江西瑞金,通過當地種植業合作社帶動了周邊百姓設施蔬菜的發展,農民生活邁向小康;在山東莘縣,通過技術支持對當地香瓜進行了品種更新,莘縣香瓜已成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在山東壽光,通過合理用藥、控制温度濕度減少病蟲害的技術培訓,原來一畝菜地一年要用2千元的藥,現在只用800,不僅減少了成本,食品安全還更有保障了……
對各種新技術的活學活用,讓陳春秀在全國各地的菜農圈裏都圈了粉,每天從早到晚,都有各地農民打電話、發微信向她諮詢各種技術問題,她都不厭其煩地義務解答。
這麼辛苦圖什麼?
“農民有收穫、收入高了,我就高興了!”陳春秀説。
來源:經濟日報經點科學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