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總理卡迪米當地時間21日抵達伊朗首都德黑蘭,開啓了自5月就任以來的首次出國訪問。訪問首日,卡迪米同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伊朗總統魯哈尼、第一副總統賈汗吉里和議長卡利巴夫等多位官員就新冠疫情、雙邊經濟及地區安全局勢等相關問題舉行了會談,而隨卡迪米一同抵達的伊拉克高級別政治經濟代表團中囊括了外交、石油、電力、財政、國防和衞生部長以及國家安全顧問,陣容不可謂不強大。
圖為魯哈尼為卡迪米舉行歡迎儀式 圖自伊通社
儘管如此,但事實上這並非卡迪米的既定行程。原本他出訪第一站並沒有選擇對伊拉克有着強大影響力的伊朗,也沒有如一些分析中預測一般選擇駐軍多年仍未從伊拉克撤軍的美國,而是出人意料地選中三年前剛剛重開與伊拉克共有邊界的沙特。儘管由於沙特國王薩勒曼因膽囊炎緊急入院接受治療,卡迪米最終推遲了訪沙行程,但這樣的訪問計劃似乎已經顯示出新總理異於幾位前任的外交規劃。
美國與伊拉克之間的恩怨已經無須贅言,從兩伊戰爭中的盟友到海灣戰爭兵戎相見再到推翻薩達姆政權,美國至今仍保留在伊拉克境內的大量駐軍和多個軍事基地就是這段歷史留下的痕跡,而伴隨着政治強人薩達姆的離去,伊朗在伊拉克境內的影響力也在與日俱增,特別是伊拉克什葉派的民兵武裝有相當一部分曾接受伊朗的訓練、資助和指導。儘管美軍和什葉派民兵曾經在打擊極端組織的戰鬥中選擇了同一陣營,但當硝煙消散之時,這兩股軍事勢力很快就分道揚鑣。
2016年起擔任伊拉克情報部門負責人的卡迪米對這段歷史肯定無比熟稔,而進入2020年後美國與伊朗兩國在伊拉克領土上的“交手”更是讓人想起來後怕。1月3日,美國無人機在巴格達國際機場的高速路上打死了伊朗革命衞隊“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和伊拉克什葉派民兵領導人穆漢迪斯,而後伊朗支持的民兵組織多次向伊拉克境內的美軍基地發動導彈襲擊作為報復,一時間海灣上空戰雲密佈,曠日持久的口水戰延續至今。
伊拉克政府自始至終並未直接參與到上述任何一起事件中,卻每一次都成為了無辜被批評甚至打擊的對象。伊拉克的政治人物因此紛紛表示,伊拉克絕不能成為美伊爭端的犧牲品和危害鄰國的通道。有些人甚至擔心,一旦美國和伊朗擦槍走火甚至搞起代理人戰爭,伊拉克會再次成為戰場。連續兩位總理在這場風波前後組閣失敗,而“臨危受命”的卡迪米不僅成功組閣,而且幾乎獲得了伊拉克國內所有政治團體的支持。
對內安撫了人心,而在外交政策方面卡迪米也有自己的想法。有分析表示,伊拉克從2003年以來,始終缺乏一個外交政策的基調。由於美軍的長期佔領,國內的什葉派、遜尼派和庫爾德人對待美軍的態度不一,很難形成對外的合意。而2011年美國撤軍後,極端組織又極大地牽扯了伊拉克政府的精力,在外交事務上以爭取國際社會支持和援助為主。這樣的策略成功地擊敗了極端組織,但也讓其他國家深度參與到了伊拉克的國內事務當中,激發了伊拉克民眾的反感。2018年大選中,大量伊拉克政黨都有國外勢力背景,一些政治分析人士稱伊拉克變成了“外國人的競技場”。正因如此,由宗教領袖薩德爾領導的“行走者聯盟”以“擺脱美國與伊朗的影響,走伊拉克獨立自主道路”的口號得到伊拉克民眾的支持,獲得議會中最多的席位,而卡迪米則很有可能沿着這條路走下去。
猜測似乎在卡迪米訪問伊朗期間得到了證實。伊朗總統魯哈尼21日在會見卡迪米時表示,伊朗將繼續支持伊拉克打擊極端組織。卡迪米則對此回應説,伊拉克不會忘記伊朗是在反恐戰線上最早同伊拉克站在一起的國家,雙方將在不干涉兩國內政的基礎上加強雙邊關係,而伊拉克也將“基於平衡公立的外交政策,絕不允許他國利用伊拉克的領土對伊朗產生威脅”。在經歷過美國與伊朗今年1月的劍拔弩張之後,卡迪米此番表態既頗具深意,也能看出有些許無奈。伊拉克政壇近年來要求美國從伊境內撤軍的呼聲不斷,而在伊朗將軍蘇萊曼尼遇襲事件發生後,伊拉克時任總理阿迪勒·阿卜杜勒-馬赫迪曾正式向美軍下達了“逐客令”,並強調伊拉克拒絕任何侵犯其主權和侵略其領土的行為,但傲慢的美國一直沒有將伊拉克視為可與之談判的“正常主權國家”,在這樣的情況下,“絕不允許”的表態自然顯得蒼白。
伊朗與伊拉克的良好關係從某種意義上來説給了卡迪米在美國面前挺直腰桿的底氣。伊朗總統魯哈尼在21日與卡迪米的會談中表示,自後者就任總理以來,兩伊雙邊貿易關係發展良好,兩國已達成共識,計劃將雙邊貿易額提高至200億美元,另據伊朗媒體報道,伊拉克是伊朗第二大出口國,雖然新冠疫情對兩國貿易產生不利影響,但自4月20日至5月20日,伊朗向伊拉克出口額達到8億美元,產品覆蓋農業、建材、食品及工程技術服務等各領域。此外,目前伊朗伊拉克邊境的馬赫蘭口岸已經開放,其他口岸也將陸續開放。不僅如此,作為中東地區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國家,伊朗在抗擊疫情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防疫物資供應量大幅提高,不僅可以滿足國內需要還可進行出口。伊朗總統魯哈尼也表示,伊朗有意願也有能力在醫療衞生方面給予伊拉克所需的支持和幫助。
如果説卡迪米首次出訪選擇伊朗是看重已然存在的友好關係,未能完成的沙特之行則反映了他對未來的打算。薩達姆政權下台後,伊拉克什葉派翻身主政,與伊朗越走越近,而沙特等海灣遜尼派國家雖然極力想爭取伊拉克的支持,但多年來一直事倍功半,2015年沙特時隔25年在巴格達重開大使館成為了轉折點。在此之後,2017年,沙特外交大臣朱拜爾訪問伊拉克,兩國關閉27年的陸路邊界隨後重新開放,伊拉克時任總理阿迪勒·阿卜杜勒-邁赫迪和伊拉克什葉派宗教領域薩德爾也曾相繼訪問沙特,兩國關係迅速升温。
走出一大步的還是卡迪米。上任組閣之後,卡迪米政府官員的首次正式外事訪問目的地並不是伊朗,而恰恰是其在地區內的首要競爭對手沙特。5月22日,伊拉克財政部長阿里·阿拉維訪問沙特,重點與沙特財政和貿易官員討論了相關合作事宜。阿拉維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訪問的目的之一就是重啓一些之前談過的投資項目,同時移除阻礙兩國商業往來的壁壘。他同時透露,由於國際油價下跌,伊拉克國家財政已捉襟見肘,因此政府可能會在三四個月後向沙特尋求短期財政支持,同時政府也已批准沙特企業投資伊拉克最大的天然氣田——位於伊拉克西部的阿卡斯天然氣田。僅僅兩個月之後,阿拉維7月19日再次到訪沙特,與沙方簽訂了多項有關能源和體育領域的投資協議。儘管總理卡迪米未能成行,但沙伊雙方口徑一致,訪問僅僅是“推遲”而非“取消”,也顯示卡迪米必須見到沙特國王薩勒曼的決心和誠意。
在伊朗和沙特之後,美國最終還是卡迪米繞不過去的一關。伊拉克媒體的消息顯示,卡迪米已經接到了美國的邀請,將於晚些時候訪問華盛頓。分析表示,這意味着卡迪米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為美國、沙特和伊朗等等各方所接受,而在短時間內連續出訪也標誌着卡迪米的外交政策將傾向於在中東地區尋求平衡的立場,也就是不傾向於任何一方、任何一國,以獨立、中立的姿態開展外交活動。事實上,這種對於獨立均衡的外交政策的追求逐漸成為多年來伊拉克人共同的願望。伊拉克媒體稱,卡迪米的立場也是伊拉克議會內部的共識,議員普遍希望卡迪米以伊拉克的國家利益為基礎,在政治、經濟、商業及主權等事務上與周邊國家進行討論並達成進展,尤其是與全球和地區各大國都能夠取得良好的關係。無論如何,卡迪米的出訪是一次有益的探索,而飽經戰火的伊拉克如果能在他的帶領下走出眾多大國的陰影籠罩,對於波詭雲譎的中東和海灣政局來説也不失為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