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年僅22歲的趙剛(化名)因瑣事與人發生矛盾,雙方扭打在一起,混亂中,趙剛趁機脱身離開現場。回到家中的趙剛依然感到害怕和不安,從來沒有犯過案的他做夢都是被抓的畫面,第二天一早醒來,他隱約聽到外面的警笛聲,以為是來抓他的,30年的逃亡之路自此開始。2020年10月15日,趙剛終於下定決心、鼓足勇氣,來到派出所自首。然而讓所有人感到意外的是,警方並沒有查到他的信息。得知這一消息後,激動的趙剛雙手掩面哭了起來。(新京報 10月21日)
我們常常用“冤枉路”來形容一個人做了傻事,白費功夫。這是我看到過的跑的最長的一趟“冤枉路”,時間是整整30年,如此漫長,又如此悲情。30年前,趙剛是個血氣方剛的精神小夥,人生有着無限的可能,30年後,他兩鬢髮白、皮膚黝黑、皺紋凸顯,一生的命運就此註定。
逃亡路上,他先後到過阿拉善左旗、寧夏銀川,只能靠躲在偏僻的煤礦、磚廠打工維持生計,過着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苦生活,生存質量極其低下。期間,他的父母雙雙離世。現在想來,就算當年他真的犯罪坐牢,情況也不會比逃亡更差。
更不要説逃亡路上,還有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精神恐慌。各種刑偵劇告訴我們,一個自認為犯事要被警方抓捕的人,就如同一隻驚弓之鳥,時刻處於高度緊張狀態,任何一點異響,都會讓他焦躁不安。更重要的是孤獨感,出於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他會本能對外界保持警覺和距離,儘量避免與人接觸和交流,不會輕易相信任何人。生活艱苦尚且可以忍受,但是沒有朋友,無法交流,這種精神層面的極度匱乏,才是對一個正常人最殘忍的煎熬。
自首後,趙剛説的第一句話就是,“整整30年了,實在太難熬了,我不想再逃下去了”。這句話也許可以這樣理解:這30年來,他曾經無數次起過自首的念頭,但又一次次打消了這個念頭,“熬”成了一種近乎本能的驅動力,只有在實在熬不下去的時候,他才會被動做出決定,也意外地迎來了人生的轉折。
一生很長,但最關鍵的就那麼幾步。趙剛犯了人生中最大的一個錯誤,走上了一條無比艱辛的逃亡路。他的遭遇令人同情,但這是他自己的選擇,再苦再累也只能自己承受,實在怨不得別人。
覆盤趙剛長達30年的逃亡經歷,不能不説帶有一點荒謬意味甚至是黑色幽默,以至於有網友調侃,拍成電影一定賣座。作為局外人,當然可以把它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但設身處地,把自己代入到具體情境當中,我們會發現,犯了一個不該犯的錯,就徹底改變了命運,實在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代價高昂到讓人難言輕鬆。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都處在這樣的困局中,只是結果沒有這麼糟糕罷了。
趙剛沒有犯罪,但他確實犯了錯,這個錯就是“逃避承擔責任”。他30年的逃亡經歷,可以簡單概括成一個不斷犯錯的過程。他不該跟人打架,不該誤以為警笛聲就是警察來抓自己,不該逃跑。因為害怕暴露行蹤,30年裏他不敢跟家人聯繫,但凡打一個電話,結局就有極大的可能被改寫。他一直疲於逃亡,似乎也從來沒有靜下來思考一下,整個事情有很多反常之處,認真分析一下前因後果,未必就不能發現這是一個巨大的誤會。其實在每一個節點,他都有能力改變命運,但很遺憾,他一次次錯過。
沒有不犯錯的人。有的人犯錯,懂得承擔責任,及時止錯、止損,錯誤的代價也就到此為止。而有的人選擇逃避,一個錯誤導致另一個錯誤,就像一個謊言需要另一個謊言來掩蓋,以至於錯誤越來越大,糾錯成本也越來越高,回頭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亞馬遜流域的一隻蝴蝶可以在美國佛羅里達引發一場海嘯,一個微小的錯誤也可以毀掉一個人的半生幸福。趙剛跑了整整30年的“冤枉路”,慶幸的是,他終於回頭了,這個事情告訴我們,面對現實,承擔責任,才是最簡單也最重要的人生哲學。
開屏新聞首席評論員 吳龍貴
【來源:開屏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