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地綠色指數等4指標已接近或達到聯合國2030目標

中新社北京9月28日電 (記者 孫自法)最新發布的《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2021)》顯示,2010-2020年的中國可持續發展進程評估結果總體而言,零飢餓、清潔飲水與衞生設施、可持續城市和社區、氣候行動、水下生物和陸地生物6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正向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邁進。其中,五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比例、可便利使用公共交通的人口比例、土地退化比例、山地綠色指數4個具體指標,中國已整體接近或達到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

依託中國科學院建設的全球首個以大數據服務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國際科研機構——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CBAS)28日在北京舉行新聞發佈會,對《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2021)》進行全面介紹與解讀。該報告首次開展基於地球大數據的中國尺度零飢餓等6個可持續發展目標進展評估,結果顯示,中國在這6個方面正向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邁進,尤其是2015年之後,改善幅度較大。

其中,中國有4個具體指標整體已接近或達到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分別是:零飢餓方面,五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比例2017年降低到4.8%;可持續城市和社區方面,可便利使用公共交通的人口比例2020年達90.15%;陸地生物方面的土地退化比例,2015年至2018年,中國土地恢復淨面積約佔全球1/5,位居世界首位;陸地生物方面的山地綠色指數,2020年達到82.05%,未來需要重點關注地區間差異。

中國科學院院士、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主任郭華東表示,2021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週年,作為系列紀念活動之一,《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2021)》的發佈,凸顯中國在科技領域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所作的努力和貢獻,為國際社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中國方案和積極借鑑。他希望該系列報告能為中國落實2030年議程和深入實施“一帶一路”倡議做出積極貢獻。

郭華東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為全球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落實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應對挑戰需要開拓更有效的方式,充分發掘利用和創新地球大數據技術,是解決當前面臨可持續發展的數據鴻溝、信息和工具缺失問題的有效途徑。

據瞭解,《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2021)》由中科院組織撰寫,是繼2019年和2020年後,第三次由中方正式對外發布。(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05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山地綠色指數等4指標已接近或達到聯合國2030目標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