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多地都開設了“辦不成事”窗口,專辦其他窗口“辦不了”“不給辦”“不好辦”的事。相比原來一些部門“門好進,臉好看,事難辦”的局面,“辦不成事”窗口專辦事,值得點贊。但試想一下,如果正常窗口就能把“辦不成的事”消滅在自己的窗口內,哪還用得着開設“辦不成事”窗口?
北京市東城區政務服務中心辦事大廳的“辦不成事”反映窗口。新華社記者張漫子 攝
近年來,各地積極推進“放管服”改革,實現“最多跑一次”,甚至“一趟不用跑”。想羣眾之所想,急羣眾之所急,積極作為改進服務,打破部門壁壘,輕易不向羣眾説不,這些本來就應該是過去一段時間改革的要求和成果。一些地方,放管服改革成效顯著,業務流程“瘦”了,辦事窗口少了,效率高了,羣眾滿意度也升了。
現在,“辦不成事”窗口出現,其他日常窗口反而應該臉紅。為什麼到“辦不成事”窗口事就能辦,在其他日常窗口卻辦不了?説到底,一些部門“放管服”改革不徹底,留下了一些難點堵點。比如各部門的數據孤島沒打通,存在隱形壁壘“不好辦”、辦事人員怕擔責“不給辦”,或者沒把羣眾的事當自己的事,“事難辦”。
4月20日,在南京市玄武區政務服務中心,一名辦事羣眾在“辦不成事”反映窗口諮詢工作人員。新華社記者沈汝發 攝
解決這些難點堵點,新設“辦不成事”窗口,確實是一種“補救”的辦法。但歸根到底,“辦不成事”的根源在正常窗口。如果正常窗口都服務前移,想方設法把問題消滅在自己的手上,哪還需要常設“辦不成事”窗口?解鈴還須繫鈴人,建議各地在應急增設“辦不成事”新窗口的同時,深入推進既有日常窗口改革進一步深入,刀刃向內,及時監督問責,改進工作作風,實現提質提效。到時候,“辦不成事”窗口也就可以“退場”了。
期盼那一天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