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兩會的常見錯誤用語有哪些?如何正確使用規範用語?在全國兩會召開前夕,梳理一番將有助於相關的報道工作。
據悉,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和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分別於2022年3月4日和3月5日在北京召開。隨着2022年全國兩會的臨近,相關新聞報道工作已進入啓動階段。
每年的全國兩會,都是記者編輯朋友們的一場“硬仗”。採寫編輯兩會稿件,不僅對相關知識儲備有極高的要求,對稿件中埋藏的“或明或暗”的“雷”和“坑”也要有很強的敏感性。“磨刀不誤砍柴工”,本文整理了兩會報道的一些常見差錯,來幫大家“磨刀”。
《兩會報道規範用語手冊》
(新華社、中國記協編制)1. “×屆全國人大×次會議”“全國政協×屆×次會議”這兩個會議名稱中“×屆”“×次”的位置不同,不要寫錯。“兩會”一詞因使用較廣,可不加引號。但如“十五”“十一五”等均應加引號。。“兩會”一詞因使用較廣,可不加引號。但如“十五”“十一五”等均應加引號。
2. 不要隨意使用簡稱和略稱。“政府工作報告”不要簡寫成“政府報告”。“政府工作報告”不要簡寫成“政府報告”。
3. “提案”與“議案”“建議”。全國人大代表提的是“議案”,全國政協委員提的是“提案”,不要用錯。全國人大代表提的是“議案”,全國政協委員提的是“提案”,不要用錯。
“議案”是指由法定機關和人大代表依照法定程序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或者人大常委會會議進行審議並作出決定的議事原案。“建議、批評和意見”是人大代表向代表大會或人大常委會提出的對各方面工作的意見或建議。“議案”必須是由法律規定的機關,或者代表按法定的聯名人數,依照法定的程序提出。而代表的“建議、批評和意見”,代表個人可以提出,代表聯名也可以提出。“議案”內容必須是屬於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人大常委會職權範圍內的。而“建議、批評和意見”則是對各方面的工作都可以提出。
4. “審議”與“討論”。全國人大代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而全國政協委員“討論政府工作報告”。代表、委員同時進行這一活動,可並稱為“代表、委員審議討論政府工作報告”。全國人大代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而全國政協委員“討論政府工作報告”。代表、委員同時進行這一活動,可並稱為“代表、委員審議討論政府工作報告”。
有的代表、委員在審議和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使用“學習”“領會”等詞彙,這與代表、委員的職責不符,新聞報道中應避免使用。正確的用法是“審議”或“討論”。
5. 政府和法院、檢察院是由人大產生的,對人大負責,向人大及常委會報告工作。不要説“人大要積極幫助呼籲解決人民羣眾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從而產生人大請求或者勸説政府、法院、檢察院解決問題的誤解;正確的表述是“人大要依法解決或督促有關機關解決人民羣眾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不要説“人大要積極幫助呼籲解決人民羣眾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從而產生人大請求或者勸説政府、法院、檢察院解決問題的誤解;正確的表述是“人大要依法解決或督促有關機關解決人民羣眾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6. “審議”與“一起審議”。是全國人大代表的中央領導同志參加所在代表團的會議時,使用“審議”;是全國人大代表又是國家行政機關成員的中央領導同志參加代表團會議時,在使用“一起審議”的同時還應有“聽取代表意見”的內容。
7. “參政議政”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和地方委員會的主要職能之一,報道中涉及政協委員時,可使用“參政議政”。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報道中涉及人大代表時,不能使用“參政議政”,可使用“履行職責”或“行使權力”;“代表、委員”並提時,最好把“履行職責”與“參政議政”寫全。
8. 在同一屆次會議上,政協委員的“界別”不要寫為“屆別”。“屆”是從時間上説的,指的是九屆、十屆、上一屆、本屆等;“界”則是針對委員的工作領域分類而言,如“經濟界委員”等。
9. “人大常委會委員”的表述。人大常委會沒有“常委”這個職務而只有“委員”,“×××是人大常委”或“人大常委×××”的説法是不正確的,正確的表述應寫為“人大常委會委員×××”。
10. “組成人員”與“委員”。人大常委會會議由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出席,其組成人員不僅包括委員,還有委員長、副委員長(地方的人大常委會負責人為主任、副主任)和秘書長。因此,在報道中不能説“出席人大常委會×次會議的委員們……”,正確的表述應為“出席人大常委會×次會議的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
11. 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的職務停止問題,要使用“終止”或“撤銷”的標準表述。在人大,按規定是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常委會罷免某人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職務,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決議,依照代表法的有關規定,某人的代表資格終止。在政協,則由政協常委會會議表決決定撤銷某人的全國政協委員資格。
12. 人大對一府兩院有監督權,但這種監督權力應該由集體行使。代表從事個案監督的行為,於法無據。而代表擁有的權力屬於公權範圍,如果法律沒有規定,就應該“不做”。
監督法第四條規定:“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集體行使監督職權。”
按照代表法規定,人大代表的監督權也要依照法律的規定和程序行使,如:第二十條規定:“縣級以上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在本級或者下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協助下,可以按照便於組織和開展活動的原則組成代表小組。縣級以上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可以參加下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代表小組活動。”第二十一條規定:“縣級以上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根據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統一安排,對本級或者下級國家機關和有關單位的工作進行視察。
代表按前款規定進行視察,可以提出約見本級或者下級有關國家機關負責人。被約見的有關國家機關負責人或者由他委託的負責人員應當聽取代表的建議、批評和意見。
代表可以持代表證就地進行視察。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根據代表的要求,聯繫安排本級或者上級的代表持代表證就地進行視察。代表視察時,可以向被視察單位提出建議、批評和意見,但不直接處理問題。”第二十七條還規定:“縣級以上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有權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對各方面工作的建議、批評和意見。有關機關、組織必須研究處理並負責答覆。”
13. “法律委員會”與“法工委”。法律委員會是全國人大的專門委員會之一,由全國人大選舉產生。法制工作委員會是全國人大常委會的下設機構、辦事機構,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簡稱“法工委”。法律委員會的負責人稱“主任委員”;法工委的負責人稱“主任”。
14. “檢察長”與“審計長”。“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不要寫成“最高人民檢察院院長”。國務院機構中的審計署的首長職務為審計長,不能寫為“審計署署長”。各地各級檢察院的首長稱檢察長。各地的審計部門,省級多稱“審計廳”,其首長稱“廳長”;有的地方稱“審計局”,其首長則為“局長”。
15. 法律名稱加標點符號的問題。
(1)使用法律的全稱應加書名號,如“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定”;但使用法律的簡稱時,則不用加書名號,也不用加引號。如“按照刑法的規定”,不要寫成“按照《刑法》的規定”或“按照‘刑法’的規定”。
(2)法律草案的表述,全稱應加書名號,同時“草案”用括號括起來置於書名號內;使用簡稱則不加標點符號。如,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草案)》”,簡稱則為“物權法草案”。
(3)人大代表建議案中建議制定“某某法”時,應用引號註明建議制度的法律名稱;不用引號也可。但不能用書名號,書名號只能用於已頒佈實施的法律全稱。如,代表在議案中建議制定“民工權益保護法”,也可表述為:代表在議案中建議制定民工權益保護法,但不要寫成:“代表在議案中建議制定《民工權益保護法》”。
16. 國家機關名稱中的“和”及“與”字。國務院機構中有3個機構所主管的工作包括多方面內容,在名稱中用“和”字進行連接,不用“與”字。如“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簡稱中則不用加“和”字,如“發展改革委或發改委”“勞動保障部”“人口計生委”。但全國人大專門委員會的名稱中,則用“與”字連接,如“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農業與農村委員會”等。
17. 監管機構的名稱。國務院機構中有一些單位名稱中明示有監管職能,但表述不盡相同。其中,“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使用的是“監督管理”。而“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用的是“監管”。在使用這些單位的全稱時應注意區別。
18. “權力”與“權利”。權力指的是政治上或職責範圍內一定的強制力量或支配力量,人大代表所擔負的職責是依法賦予的,因此,一般使用“行使人民代表的權力”,而不要寫成“行使人民代表的權利”。同理,國家機關行使權力,不要寫成“行使權利”。“權力”可構成“權力機關”“權力部門”等詞組,而“權利”則不能。“權利”一般用於個別,如“享有公民應有的××權利”。
19. 新聞稿中對人物一般使用“職務+姓名”的表述方式,而不使用“姓名+職務”的表述。兩會報道中,應儘量使用“代表”“委員”身份,即“××代表”“××委員”。
20. “共商國是”不要寫作“共商國事”。“國是”指國家大計,多用於書面語。
21.關於稱謂。“普通代表”“普通委員”的稱謂有違代表、委員平等的精神,“父母官”的稱謂缺乏法治精神,均不要使用。
22. 報道中不要炒作“議案(提案)大王”“一號議案(提案)”等,要重點報道議案(提案)的質量。
23.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分佈在各地,其中有的居住在北京。兩會報道中,如統指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會聚到北京開會,不要稱“進京”。“代表委員進京前”不如説“代表委員到會前”。
2022全國兩會報道易錯點
談改革,應為蹄疾步穩,非踢疾步穩。
談治理,應為環保督察,非環保督查。
談經濟,應為換擋提速,非換檔提速。
談生態,應為山清水秀,非山青水秀。
談扶貧,應為易地扶貧搬遷,非異地扶貧搬遷。
談國家大計,應為共商國是,而非共商國事。
談未來,應為擘畫藍圖,而非擎畫藍圖。
談幹勁,應為鉚足幹勁,而非卯足幹勁。
建言資政偏宏觀;建言諮政偏微觀;
人大代表多提“議案”,政協委員多提“提案”;
人大代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政協委員“討論政府工作報告”;
無論是代表還是委員,都應分清是他還是她。
政府工作報告,不可簡稱政府報告
機構名稱中,和是和,與是與;
文件名稱中,關於不等於有關;
會議名稱中,全國不等於中央。
“兩會”可不加引號,“十四五”規劃引號不可省;
法律的全稱應加書名號,簡稱時不加書名號也不加引號;
使用書名號,文件名、法律名都用全稱;
“四個全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引號不可省;
“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而非“四個全面”戰略部署。
本文綜合中國記者、庖丁解news等報道整理
本文編輯:徐彥琳
投稿、合作郵箱:
[email protected]- 閲 讀 推 薦 -
“戰場直播”時代,如何避開戰爭報道的“三大陷阱”?疫情襲擾之下,2021年廣告市場同比增長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