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晚,“2020凱迪拉克探尋中國經濟新動能成渝行”主題活動在重慶圓滿收官。
活動期間,成渝兩地媒體團從成都東進的戰略要地“東部新區”出發,穿過成渝主軸線上的橋頭堡城市“大足”,再抵達“火遍全球”的重慶兩江四岸核心地標來福士廣場,全景呈現了成渝地區各城市經濟、人文旅遊、交通、產業等從“圈”在一起到“融”為一體的行動、成效。此次活動還邀請了川渝兩地專家、學者共話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新動能。
在20日晚舉行的活動儀式上,重慶大學社會科學部副主任、城市化與區域創新極發展研究中心執行委員會秘書長姚樹潔帶來《成渝經濟圈與“雙循環”新格局》的主旨演講。活動後,上游新聞記者對姚樹潔進行了專訪,對話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機遇與挑戰。
成渝最有可能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
上游新聞: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一年多以來,這裏被譽為最有可能的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你怎麼看待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第四極”可能性大嗎?
姚樹潔:改革開放到上世紀90年代,沿海和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差距不斷擴大,形成了所謂三大區域各自發展的“俱樂部”現象。這是因為東部的經濟增長中心離內陸地區太遠,無法拉動內陸地區同步增長,而內陸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又缺乏自己的經濟增長中心。
經過過去二十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形成了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三大經濟增長極,但是內陸地區到目前為止還找不到一個像傳統三大經濟增長極同樣體量並對全國有巨大輻射作用的經濟增長極。重慶市1997年成為直轄市,以及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進行,目的就是在內陸地區培養經濟增長極。
經過快速發展,特別是交通基礎設施和“互聯網+”的建設,如今內陸地區已形成了一些經濟規模比較大,並對周圍地區產生強大輻射能力的城市集羣。其中,成渝城市羣比任何其它內陸城市羣的經濟和人口規模都大,這裏也是“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接點,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重要節點城市。
因此,當前推動建設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最有可能建設成為我國的第四經濟增長極,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形成一個巨大的菱形結構,輻射帶動90%以上的人口,實現我國長期可持續的經濟社會發展。
上游新聞:要實現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雙城經濟圈應該做哪些努力?
姚樹潔:這裏我想講三個概念。
第一是“內生增長”。內生增長是指在比較高水平的開放情況下,通過國內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通過縮小城鄉差別、地區差別,維持經濟可持續穩定發展的態勢。成渝地區經濟基礎非常好,在裝備製造、重化工等領域有了很好的基礎,未來要在經濟發展、產業發展方面上持續加大投入力度,培育其內生增長動力。
第二是“馬陣跨阱”。如果把中國所有1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比作一匹匹駿馬,跑在前面的“快馬”就是“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及中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能夠帶動周邊地區廣大中小城鎮和農村的“慢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形成快馬拉慢馬、慢馬追快馬的局面。所以成渝地區必須培育一大批快馬,形成集羣,在集羣內拉動周邊地區實現趨同發展。因此要建設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先要把重慶、成都通往北京、上海、廣州的高鐵建設好,使重慶和成都通往沿海三大經濟增長中心的時間壓縮至6個小時之內。
第三是“板鏈拉動”。城市集羣就是“板”,高鐵、高速公路、航空和“互聯網+”是“鏈”。內部的“板鏈拉動”,是實現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部趨同增長的“微觀”地理空間佈局,與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所形成的“宏觀”地理“板鏈拉動”全國性大格局相映照,相得益彰。
成渝應加強相向發展的力度
上游新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哪些方面更具優勢?
姚樹潔:內陸開放和生活宜居是成渝地區發展城市羣的優勢,這也符合中央對其定位。
近年來,中歐班列、陸海新通道、重慶成都-東盟鐵公聯運、渝(成)滿俄、渝(成)甬班列等新通道的建設和開通,成就了重慶和成都的對外開放。作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接點的重慶,更是通達全球96個國家和地區的250個港口。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這些通道也發揮了“逆勢增長”的巨大優勢,展現成渝地區作為西部開放高地的關鍵作用。
此外,“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更是成渝能夠“趕超”東部經濟增長中心的關鍵點。以前山水是發展的障礙,現在山水卻變成成渝的特有優勢。為什麼呢?因為橋樑、隧道技術突破及迅猛發展,高速公路、高速鐵路、航空運輸、互聯網,使山水阻隔的瓶頸被打破了。成渝的生態建設,成為吸引資金、人才、技術的天然優勢,這是其他城市集羣所沒有的巨大優勢。
上游新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還面臨哪些挑戰?
姚樹潔:成渝經濟圈建設,的確是機遇與挑戰並存。川渝兩省市,2020年GDP總量超過7.3萬億人民幣。但是,成渝雙城以外的城市副中心實力還不強,沒有超過四千億GDP體量的城市。
上游新聞:您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發展舉措有哪些建議?
姚樹潔:首先,要加強相向發展的力度,成都向東,重慶向西,儘快形成合力及規模。現在成都的東部新城發展,已經邁出了第一步,重慶正在努力打造高新區、重慶大學城科技園區,這也是重要的一步。
成渝經濟走廊6萬平方公里,長度300公里,南北寬度200公里。裏面的迴旋餘地很大,覆蓋的人口和地域發展空間很大,這應該成為成渝經濟圈重要的發展走廊,要以科技來推動,在關鍵領域、特色領域,實現彎道超車。但是,這也不等於周圍不發展,成渝還必須努力在走廊之外打造規模比較大的副中心城鎮集羣,建設層次分明的城市羣,形成“板鏈拉動”態勢。
同時,成渝應該營造一個互利互贏、協調發展、共同佈局的格局,通過制度創新、破除藩籬 。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張瀚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