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三城共抓長江大保護,長江中游城市羣同繪綠色生態新畫卷

綠水青山,三城共抓長江大保護,長江中游城市羣同繪綠色生態新畫卷

漢口江灘風景如畫。 圖片源自《城市這樣生長——武漢規劃回眸》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長江中游城市羣加強生態環境共保聯治,着力構築生態安全屏障。

武漢、長沙、南昌,長江中游三座依江而興的城市,共同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決心堅定,步伐堅實。

同繪一片藍天

史上最嚴舉措見效,“武漢藍”“長沙藍”“南昌藍”共美

“霾”——很多中國人從2013年開始接觸並認識的一個字。

這一年1月,中國最大的500個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達到世衞組織推薦的空氣質量標準,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有7個在中國。

一場聲勢浩大的“藍天保衞戰”隨之在全國拉開序幕。

2021年2月25日,生態環境部宣佈《打贏藍天保衞戰三年行動計劃》圓滿收官。

3月17日上午,南昌的哥萬聖穗告訴長江日報記者,現在南昌藍天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特別是雨過天晴時,在市中心,還能看到10公里外灣裏區的山脊。

當天上午,在湘江邊散步的長沙人丁鋒,也向記者表達了同樣的感受。

2020年歲末,武漢曬出空氣質量成績單:優良天數超八成,未出現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氣。

“武漢藍”“長沙藍”“南昌藍”頻頻刷爆三座城市人們手機裏的朋友圈。

霸屏的美圖背後,是各地推出的一項項“史上最嚴”清霾舉措。

2020年8月28日,因裸土未覆蓋、施工降塵不到位等不文明施工問題突出,武漢市4個工地、5家企業受到多個部門聯合懲戒:被暫停和限制工程投標資格、國有建設用地交易申請以及新辦房屋預售許可申請。

這在武漢城建史上是第一次。

這場被冠以“工地革命”的行動,被稱作武漢“史上最嚴”文明施工綜合整治行動。

在4個建築工地受罰的那個月,武漢市民在月亮灣城市陽台項目工地看到一幕“奇觀”:施工現場裸土覆蓋後建起了一個臨時足球場,既防塵又美觀,還可供人休閒。

在武漢琴台美術館項目工地內,用上了“智能抑塵”設備:300個智能噴頭每半小時噴一次,一旦PM10超標,即時自動開啓。

湘江之濱,“長沙藍”的驚豔毫不示弱。

“快看,快看,飛機雲。”2019年7月30日,抬頭仰望天空的長沙市民驚呼不已:民航客機在長沙上空拉出一道道白“煙”,在如洗的藍天襯托下,呈現為一條條線型雲朵。

2017年11月21日,長沙頒佈“史上最嚴”黃標車禁行令:長沙市行政區域內所有道路,24小時禁行高污染的“黃標車”。

禁行令之下,全市淘汰“黃標車”近3萬輛。一個月之後,長沙第一塊新能源汽車專用號牌出爐。

因為工作原因,武漢人劉勝強經常會去南昌出差,他與當地朋友的消夜地點會選在市中心的一些露天燒烤攤。

相距300多公里,南昌人與武漢人有着同樣的喜好,愛吃燒烤。

劉勝強回憶,2019年初,他再去南昌,與朋友吃的還是燒烤,地點卻換成了店內。

前一年底,南昌出台號稱“史上最嚴”的《打贏藍天保衞戰三年行動計劃》。幾乎一夜間,南昌大街小巷的3700多個露天燒烤攤不見蹤跡。

南昌市民張華宏是一名專職攝影師,2014年開始,他在南昌市地標建築附近用相機記錄南昌空氣質量,每天一幅,並於2015年初在社交媒體上發佈名為“南昌空氣,一目瞭然”的圖片。

張華宏在日復一日的影像中,發現城市的輪廊由“黃灰”漸變成“亮藍”。如今,“南昌藍”成了畫面的主基調。

2021年3月17日中午,武漢漢口江灘公園,65歲的袁欣坐在椅子上和朋友聊天。

這位家住東西湖區燕林小區的老人,一大早就和夥伴們相約來江灘公園遊玩,“之前大家感覺城裏空氣差,聚會都往郊區跑。這幾年空氣越來越好了,大家反而都約着來城裏玩啦!”

共護一江清水

十年禁漁顯成效,長江江豚頻出沒長江贛江湘江

2021年3月16日下午,61歲的南昌市民萬俊彪在贛江邊的綠道上跑步,“江水越來越清,綠色越來越多,在這裏跑步是一種享受”。

南昌市百花洲,東湖、南湖、北湖水體清澈見底,滿湖水草豐茂,鷗鷺自由嬉戲。

八旬南昌市民馬志龍,居住在南昌東湖之畔已70多年,見證着三湖的變化輪迴。

早期,湖水清澈,上世紀50年代起,水體開始發臭。尤其是漲水季節,湖水倒灌,惡臭難聞。

撫今追昔,馬志龍感嘆,鄉愁滿滿的東湖又回來了,“不論是環湖漫步,還是在家倚窗望湖,都可享受如詩如畫般的湖光和周邊的生態美景”。

江城武漢,百湖之市,同樣有一個名為東湖的城中湖,同樣走過了一段艱難的“重生”之路。

2020年9月,細心市民在東湖景區又發現了一處新景觀——“水下森林”,陽光映射之下,湖裏水草搖曳清晰可見,水下世界一覽無餘。

這裏是東湖水生態修復的一個試驗場——郭鄭湖鵝咀示範區。這一片“水下森林”有2.6萬平方米。

上世紀60年代,東湖水草豐盈,曾有“草湖”美譽。後一度成為武漢市武昌、洪山地區的“天然污水處理廠”,“水下森林”消失殆盡,東湖水質也下降至V類。

2019年3月,經過連年整治,東湖最大子湖郭鄭湖40年來首度監測到II類水質。目前,整個東湖80%的水域都保持在III類水質。

2017年,武漢在全國首創長江武漢段跨區斷面水質考核辦法,哪個區域水質不達標,轄區主要負責人會被約談,還會受到經濟處罰。

這種“牽住了牛鼻子”的做法,用制度約束了沿線政府參與長江大保護,收效明顯。這一做法作為成功經驗,在全國推廣。

斷面水質考核帶來的是可喜的變化,20年來長江武漢段水質達到最優,連續兩年保持在II類,優於國家III類考核目標。

斷面水質考核的做法也施用於湘江、贛江,水質同樣明顯提升。

“現在湘江水清岸綠,看着都舒服!”曾經的漁民、長沙市民熊遊主親歷了30多年來湘江的變化。

1987年,10多歲的熊遊主跟着祖祖輩輩都是漁民的叔爺爺在湘江捕魚為生,每天收穫總不錯,“有時一天能打100多斤!”

然而,隨着湘江沿岸各類工廠的興建、污水的排放以及電打魚的猖獗,熊遊主明顯感覺到,江裏水濁了、魚少了,“一天能打二三十斤就不錯了,而且魚的味道也變差了!”

2014年,長沙護江治水舉措以湘江流域治理為核心,92家重點涉水污染企業、66個涉重金屬污染企業、124家污染嚴重的造紙廠實施關停並轉。

如今,得閒的時候,熊遊主會到湘江、瀏陽河旁散散步,看着熟悉的江河裏碧水流淌,他感慨萬分:“保護好這一江水,既是為我們自己好,更是為子孫後代負責。”

2020年8月6日,武漢漁民劉建漢、李世華在漢陽江邊,親手拆掉了陪伴自己20多年的漁船,像當年長沙的熊遊主一樣,轉身上岸。

拆掉曾經“養家的船”,雖心有不捨,但他們也明白事理,“打魚是為了小家,護魚則是為了大家”。

這一年,長江十年禁漁開始。

這前後,長江武漢段、贛江、湘江,長江江豚頻頻進入人們的視野。

對於這樣一幅久違的畫面,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洪鑄認為,這從一個側面證明長江大保護戰略啓動以來,長江水生態短期內有向好轉變的趨勢。

齊造一片綠岸

碼頭清走了,三江水岸線靚起來

2021年3月16日下午,贛江邊的南昌之星廣場。江水清清,清風徐徐,春天早已將兩岸染綠。

高大的“南昌之星”摩天輪是江邊的浪漫標誌,各種遊樂設施吸引着小朋友,廣場上的白鴿在人羣中飛舞……真是一個集生態和現代於一體的全年齡友好樂園。

綠水青山,三城共抓長江大保護,長江中游城市羣同繪綠色生態新畫卷

贛江邊的“南昌之眼”摩天輪是城市地標。長江日報特派記者史偉 攝

58歲的劉東旭就住在附近,他説從八一大橋到朝陽大橋,約7公里的江灘公園,是自己經常休閒娛樂的地方。但近幾年,他發現這條“綠帶”在慢慢伸長。

劉東旭告訴記者,前幾年他曾因為工作去過武漢一段時間,對武漢的江灘公園和東湖印象深刻。“水和空氣是人生存的基本條件,全社會都有責任去保護它們。無論是南昌還是武漢,都在進行江灘增綠和水質提升,這説明大家的生態環保意識都越來越強了。”

對於武漢江灘公園的變化,武漢退休工人周麗萍雖身在其中,但仍感覺“天天都在變化”。

每天早上,她都會和老伴到王家巷碼頭長江江邊健步晨練。

周麗萍的印象裏,從武漢關至龍王廟這一帶,過去有幾十個碼頭,經常是人來車往,上下貨物、維修設備,晝夜不停,“吵鬧得很”。

“現在清靜了,碼頭都清走了,視野開闊了,江水也乾淨了。”周麗萍感受到的變化得益於武漢市對長江、漢江非法碼頭及核心區港口碼頭岸線資源的“革命性”整治——整合、集並遷移碼頭103個,恢復自然岸線30餘公里,實施長江兩岸造林綠化,兩江四岸造林2.14萬畝,武漢露出最美水岸線。

同樣的沿江岸線“革命性”整治出現在長沙和南昌。

在南昌,曾經停靠在贛江滕王閣附近水域的躉船、“殭屍船”,也不見蹤影。

“這裏變得漂亮多了,再也沒有煤灰與鐵粉飛揚了。”2019年6月,時隔一年多再次回到東湖區揚子洲碼頭時,聯民村村民黃小榮幾乎不敢相信眼睛。過去那個佈滿吊車、堆滿貨物,雨天污水橫流入江、路面泥濘,晴天灰塵漫天,周邊居民連窗户都不敢開的揚子洲碼頭已經不復存在,受碼頭污染的贛江水源也恢復清澈。在贛江邊新建好的遊步道上走一走,成了當地居民晚飯後的一項新樂趣。

贛江兩岸沿線的非法碼頭共有34座,被當地人稱作“傷疤”的非法碼頭,大多建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運輸鐵礦粉、煤炭等散貨為主。由於基礎設施差、配套不健全,這些碼頭運轉時污水橫流、塵土飛揚。

2019年9月,34座非法碼頭全部拆除。復綠之後新建了遊步道,成為市民觀江休閒之所。

2015年開始,長沙全面啓動湘江庫區違停躉船整治,先後取締躉船93艘、遷移16艘、提質改造41艘,累計完成216艘船舶生活污水污染防治設施改造。

在長沙生活了50年的李娟説:“和10多年前相比,湘江變化很大,以前沒有風光帶,現在晚上只要不下雨,去江邊遊玩的人特別多。”

湖南長沙,湘江兩岸,滿眼皆綠。

湘江東岸,5.1公里長的堤岸防洪綜合改造工程,變身一道湖湘文化長廊;湘江西岸,40餘公里的湘江風光帶長沙城區段,成為市民休閒好去處。

綠水青山,三城共抓長江大保護,長江中游城市羣同繪綠色生態新畫卷

長沙梅溪湖公園。長江日報特派記者何曉剛 攝

江西南昌,贛江兩岸,處處皆景。

“一江通三河、九龍串十珠”,南昌的“水城一體”格局越來越清晰。

湖北武漢,兩江四岸,光彩奪目。

百里沿江生態畫卷正在徐徐開啓,一座“一芯兩軸顯山水,一廊十片融古今”的世界級濱水名城呼之欲出。

長江中游城市羣,正聯手繪就一幅絢爛無比的綠色發展生態藍圖。

(長江日報特派長沙、南昌記者陶常寧 楊曉雨 長江日報記者雷衎 本版統籌:蔣立青)

【編輯:張靖】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299 字。

轉載請註明: 綠水青山,三城共抓長江大保護,長江中游城市羣同繪綠色生態新畫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