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貧寒,身患家族病,求學不順,就讀於三流大學,畢業之後就職於瀕臨破產的企業……運氣這麼倒黴的人,人生能幸福嗎?
稻盛和夫用他一生的經歷告訴你:能!
稻盛和夫被譽為日本的經營之聖。27歲赤手空拳創立京瓷,52歲創立KDDI,均發展為世界500強企業;78歲加入日航,僅一年讓破產重建的日航扭虧為盈,創造日航史上最高利潤記錄;創立稻盛財團,創設被譽為亞洲諾貝爾獎的"京都"獎;開辦"盛和塾"公益講座,傳播企業經營哲學,學生遍佈日本、巴西、中國、美國等國家。
稻盛和夫為什麼能?他將他一生的哲學智慧凝結成了這本《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囑託》,告訴我們:一切始於心,也終於心。他畢生都在尋找真心,解答一個問題:生而為人,何為正確?
一、轉變思維方式,擁有美好人生
稻盛和夫小的時候家裏有幾個人都得了肺結核,他很擔心被傳染,結果越是害怕越被感染上;畢業分配到了一家破產企業的時候,他也像其他同事那樣對環境充滿了抱怨,可是抱怨一點都沒能改變現狀。後來他認識到既然改變不了現狀,不如坦然接受並且努力工作。於是他的人生就從此從逆風變為順風了。人生就是這樣,當你的心眼越小,越只想着自己就越容易陷入黴運;而當我們將注意力從自身的得失上轉移出去,而從善物方面加以判斷,會發現道路越走越寬,心態越來越好。
此所謂"心不喚物,物不至"。你的心裏充滿善念,善念就會向你聚集;你的心裏充滿怨恨苦悶和倒黴,就會與你緊緊相隨。
在日常生活中,誰都不喜歡與那些講話陰陽怪氣,貢獻沒做多少,牢騷一籮筐的人相處。原因是他們就像一個充滿負能量的毒瘤,能讓他身邊的人感到痛苦和窒息。而那些對生活充滿激情和希望的人,他們本身就像一顆充滿了熱量的小行星,將所有美好的事物吸引而致。
那麼,淨化心靈、美化心靈的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呢?那就是全力以赴、全神貫注地投身於眼前應做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工作時,怨恨他人、憎惡他人的雜念就不會浮現。猶如禪僧坐禪一般,當下的心靈會變得純潔而美好。而當你在工作中全身心的投入,就不會再有就如空虛,迷茫的感覺,轉而體驗到有成就有意義的感覺。。
二、人生的目的就是提高心性,磨練靈魂
稻盛和夫在《活法》一書中,曾道出了他的人生觀——人生的目的就是提高心性,磨鍊靈魂。他認為人生中成功也好、失敗也好,所有一切,歸根結底,要看我們能不能提高自己的心性,讓它變得更純粹、更美好。
換句話説,要看我們能不能把自己的"利他之心"發揮出來。
人的天性都有"利己之心",而我們凡人能做的,就是儘可能降低"利己之心"所佔的比例;增加"利他之心"所佔的比例。這正是磨鍊心性,也就是提升人格的過程。抱利他之心,行利他之事,命運自然就會好轉。
2020年度感動中國人物中的張桂梅,中年喪夫之後,隻身到雲南華坪縣創辦了中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12年來幫助1800多名大山女孩考進了大學,改寫了命運。而她自己卻常年身患多種疾病,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折磨,常年超負荷的工作;她省吃儉用拿出自己絕大部分工資去接濟困難的學生,完成了對這些貧困山區女孩子的生命託舉。
張桂梅將自己的利己之心壓減到了幾乎全無的程度,而將利他之心發揮到了極致。在她眼裏,功名利祿變得毫無意義,而讓貧困山區的女孩子們走出山區、脱離貧困和愚昧,斬斷貧困山區的貧困代際傳播,才是她畢生的追求。
反觀我們身邊的人,許多人在追求功名利祿中,利己之心越來越膨脹,貪慾之念越來越強烈。他們一味向他人、向社會、向自然索取,貪得無厭,靈魂深處的真我逐漸失去了顏色。 前段時間因為貪污數額巨大而被處以死刑的某位金融企業領導,10年時間貪污受賄金額高達17.88億元,平均下來每天受賄49萬元。受賄金額之大,對於金錢的貪婪程度,令人乍舌。這些人的利己之心完全覆蓋了利他之心,靈魂深處的真我已經發生了質的改變,最終必將注墜向深淵。
三、以強大的心靈成就未來
稻盛和夫總結了一個人生成功的公式,人生/工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其中熱情和能力的分值都是0~100,而思維方式的分值是-100~正100。他認為人與人之間差距最小的是能力,這些是通過後天的習得可以改變,通過努力可以達成;而更多人缺少的是對於工作的熱情和投入,也就是燃燒的鬥魂。當人的能力和工作熱情相結合,就能產生乘法效應,極大地推動工作的發展。
但是這些都得建立在正確的思維方式基礎之上。如果思維方式不正確,甚至是反向的,那麼他的能力和熱情再大,取得的結果反倒是南轅北轍。
在這裏思維方式可以理解為人生價值導向。價值觀正確,哪怕能力不如別人,也會是一個對社會的有用之才。而價值觀錯誤,能力越大、熱情程度越高的話,反而會對己對人產生毀滅性的後果。
稻盛和夫説:"幸福人生來源於哪裏呢?我認為,不管遭遇何種境況,都懷抱強烈的信念,把'作為人應該做的正確的事情'以正確的方式貫徹到底。不屈不撓地實踐這一條,這才帶來了我的幸福人生。"
幸福的人生不是以得和失作為評判焦灼,而是以人性牴觸的善和惡作為價值判斷。
願我們的人生都能始於心,而終於心。
作者:辰諾一啓 無戒學堂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