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連線 | 小技術、大豐收:在坦桑尼亞,我們一起種玉米

  新華社北京12月7日電 十年前,位於坦桑尼亞莫羅戈羅省的佩雅佩雅村迎來一羣中國人。村民們猜測,這些人可能是來旅遊,或者來參加修路搭橋援助項目。

  但他們都猜錯了,這羣中國人是來幫助發展農業的。

  更讓村民沒想到的是,中國人來了之後頻繁走訪周邊村莊,還和當地人一起研究,一起幹活。這田間地頭的交流一晃已有十年,中國人和他們一起開發的“小技術”,讓他們獲得了“大豐收”。

全球連線 | 小技術、大豐收:在坦桑尼亞,我們一起種玉米

  2018年3月,中國農業大學團隊與當地團隊合影留念。(中國農業大學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供圖)

  2011年啓動的“小技術 大豐收”項目是中國農業大學在坦桑尼亞實施的農業合作項目,以玉米密植增產為主,曾多次入選聯合國南南合作與三方合作促進可持續發展優秀案例集。一株株看似普通的玉米,書寫了中非農業合作的精彩篇章。

從4到16

  “從前1英畝地只能收穫4麻袋玉米,如今1英畝地能收穫16麻袋玉米。”麥迪格瓦辛巴村的穆達·門戈託説。他2019年採用中國技術後,收入倍增,如今已住上了有十間屋的大房子。

  項目負責人、中國農業大學文科講席教授、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名譽院長李小云介紹,過去,當地很多農民一畝地只能種1000到2000株玉米。經過調研,研究團隊與當地技術員、農民共同研究提出了基於中國經驗的玉米合理密植技術,即改變以往農民隨意播種的方式,以35釐米株距、75釐米行距進行種植,然後實行中耕除草、間苗等技術,從而在缺乏資本投入的條件下改廣種薄收為“集約化、勞動密集的”精耕細作,最終將玉米產量提高三倍以上。

全球連線 | 小技術、大豐收:在坦桑尼亞,我們一起種玉米

  “小技術 大豐收”項目負責人李小云(右)與當地農業官員在調研農户情況。(中國農業大學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供圖)

  自2011年起,中國農業大學與坦桑尼亞莫羅戈羅省政府、蘇科因農業大學組建聯合團隊,先後在佩雅佩雅村、麥迪格瓦辛巴村等十個村莊開展村級減貧示範項目,分享中國的農業發展和減貧脱貧經驗。

  因為新冠疫情,李小云目前無法前往坦桑尼亞。但直到記者採訪時,他還在通過社交軟件對非洲項目當地人員進行遠程指導。

從中國鄉村經驗找靈感

  起初,項目的推進並非一帆風順。

  2014年之前,項目僅在佩雅佩雅村一地展開試點,基於中國經驗的種植技術對當地人而言是全新事物。頭一年即便在地方政府反覆動員下,也鮮有農户願意嘗試。

全球連線 | 小技術、大豐收:在坦桑尼亞,我們一起種玉米

  當地農民在耕作。(中國農業大學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供圖)

  在李小云看來,當地農民最初的謹慎不無道理。由於降水量不穩定,規避減產風險對他們而言至關重要。“但很快,由於新技術的效果特別好,大家都開始採用。”他説。

  據蘇科因農業大學統計,截至今年11月中旬,“小技術 大豐收”項目已覆蓋當地超過一千餘户農民、一萬多畝土地,還有大量未登記的農民也在使用新技術。

全球連線 | 小技術、大豐收:在坦桑尼亞,我們一起種玉米

  玉米大豐收,村民們喜笑顏開。(中國農業大學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供圖)

  其實,除了新技術本身實效顯著外,良好的合作機制也為新技術的推廣創造了有利條件。

  李小云告訴記者,農大團隊按照中國基層治理經驗,從項目一開始就和坦桑尼亞各級政府建立了密切聯繫。為了方便工作推進,項目團隊利用有限資金為村莊修建辦公室,改變村民沒有正式議事場所的情況。同時,項目團隊還組織開展“玉米競賽”、最佳農業推廣員比賽等活動,激發村民的參與感和積極性。

  通過“小技術 大豐收”項目,村民們開始把農業種植看作一門生意。麥迪格瓦辛巴村農業推廣員維羅妮卡·盧加諾説,過去村民們從沒想過耕種還可以掙錢,現在觀念變了,“只要努力,就能賺到更多錢”。

援助需要因地制宜

  中國農業大學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院長徐秀麗表示,在合作過程中刻意避開了事先制定好的邏輯框架,從而為雙方創造更多的互動空間,儘量鼓勵當地合作伙伴用自己的方式“製作自己的蛋糕”,而非按照“中國人的配方製作蛋糕”。

  在項目協調人、前坦桑尼亞莫羅戈羅省副行政秘書慕康果看來,這恰恰是中國項目的獨特之處。

  中國項目結合坦桑傳統農事習慣,每年都會進行調整,從最初的玉米增產,到後來推行玉米套種鴿子豆技術,再到今年開始種植大豆。“一方面讓農民獲得額外收入,另一方面用大豆製作豆漿,改善當地人的膳食結構,這也是我們希望分享的中國經驗。”李小云説。

全球連線 | 小技術、大豐收:在坦桑尼亞,我們一起種玉米

  “小技術 大豐收”項目負責人李小云(右1)與當地村民交談。(中國農業大學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供圖)

  “我們在坦桑管當地人叫‘rafiki’,也就是是斯瓦希里語‘朋友’的意思。”李小云介紹,疫情發生以來,農大和坦桑合作方在微信端建了一個工作羣,羣名叫“We Do It”。

  “與其説‘我們去非洲種玉米’,更準確地説是‘我們去非洲和當地人一起種玉米’。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瞭解到當地的農作系統和農事習慣,這對於我們在國內農村的工作也有借鑑意義。”李小云説。(記者:劉佑民;剪輯:劉佑民;編輯:尚栩、金正、馬曉燕;鳴謝:中國農業大學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

新華社國際部製作

新華社國際傳播融合平台出品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022 字。

轉載請註明: 全球連線 | 小技術、大豐收:在坦桑尼亞,我們一起種玉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