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團在黃崖關前合影 王在御 攝
中新網天津12月31日電 題:黃崖關長城骨子裏流淌的“中國基因”
作者:張少宣 湯潤清
長城,見證中國發展的千年歷史。天津,黃崖關雄、險、奇、秀,在歷史的畫卷上留下濃重的墨跡。
弘揚長城精神,傳承愛國情懷。當長城與天津這座城市相遇,從民族英雄戚繼光到現在普通的一位巡護志願者;從當年在抗日戰爭中送雞毛信的姑娘,到現如今每日遊走於長城沿線記錄黃崖關故事的攝影愛好者……一道道歷史轍印與今朝相連,更清晰地將這條關隘的使命感、責任感並聯着這座城市的沉穩與深厚鐫刻在時間的卷軸之上。
天津記者團深入黃崖關長城實地採訪,兩天的行程體會到的是凝結着華夏兒女的智慧和汗水,感受到的是迸發着中華民族的信仰和力量。沉浸在這段時光的神秘旅程裏,彷彿可以聞到時間那頭的香,體會到一如當初你我降生在這片土地上命運的高遠莫測。
冬日裏的黃崖關長城 王在御 攝
文明足跡 保護便是傳承
天津長城作為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40.28公里蜿蜒於薊州區內。雄渾博大間,印刻着的是“古郡漁陽”獨特的智慧和魅力。其最精華的黃崖關長城,以“薊北雄關”位列津門十景之首。“黃崖夕照”“二龍戲水”“雲海煙波”等自然景觀和“八卦關城”等人文景觀更是聲名遠播。
長城見證着中國歷史氣象萬千的變換歷程,象徵着民族氣節的堅韌與不屈,一磚一瓦間皆是文明足跡的烙印。“愛我中華、修我長城”,1985年,天津便響應國家號召開始對黃崖關長城進行修復。至今提起當年的修復過程,黃崖關村81歲的老人孟慶和還能娓娓道來。“當年我負責運送石料,那時候根本不會覺得累,覺得修長城是一種榮耀。”翻開當年的“長城志”,我們還能看到這樣的記載:“河西區紅旗制帽廠的工人、幹部把獻血領到的營養費捐獻出來,他們説:獻血光榮,把這筆錢用來修長城更光榮。”“退休工人馬秉春在捐款200元后的附信中説:我退休了,現奉上200元積蓄,給長城添一塊磚石,略表我的赤城之心。”
黃崖關長城博物館講解員為記者團講解長城故事 王在御 攝
在天津人民空前的參與熱情中,黃崖關長城三期工程共修復太平寨段和黃崖關段明長城3025米,敵樓20座及關城、城樓等多處建築。時至今日,長壽園已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唯一由女性修建的巾幗樓訴説着愛國堅貞之情享譽全國。八卦關城、長城博物館、百將碑林、百家碑林、名人篆刻碑林等文物景觀更是吸引中外遊客讚不絕口,黃崖關長城已然成為天津精神的一張響亮名片。
走進長城沿線首個專題性博物館——黃崖關長城博物館,聽講解員講述從未被攻破的八卦城傳奇故事,看每一件出土文物上的歲月留痕,“保護”彷彿已經是流淌在薊州區人們血液裏的傳承因子。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長城資深攝影愛好者王廣山在黃崖關長城拍照 王在御 攝
“這些年,我們每日巡護在長城沿線,除日常養護工作外,最重要的就是記錄長城本體的變化情況。發現有大的裂縫、鼓閃都會及時上報。2019年,我們發現黃崖關長城21段出現了大面積鼓閃,空鼓很嚴重。根據天大設計院設計的方案,天津文物局專家進行論證後,對這段長城進行了快速維修。當時用的是最古老的辦法,修復過程中原來的石頭在哪個位置都要做好編號、登記,最後按照原位復位。修復過程中所使用的粘合劑是白灰和黃土混合的三合土,沒有帶進一點現代材料,這就是對長城的尊重與保護。”薊州區盤山(長城)管理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蒙佔傑説道。
修復長城,不僅僅是保護,更重要的是消除安全隱患,讓每一位遊覽長城大美風光的遊客都能乘興而來,盡興安全而歸。這就是如蒙佔傑這樣的長城守護者最樸實的想法。
冬日裏的黃崖關長城 王在御 攝
記錄傳播 中國之姿震撼世界
對於黃崖關長城的記憶,王廣山説它四時景不同,步步有玄妙。一根登山杖,一台相機,長城就像是王廣山的至親,在他拍攝的影像中、在他每日踏過的石路上、在與不同面孔相視的視線中,講述着長城精神與一座城市綿延不息的故事。
“我拍攝黃崖關長城有30多年了,作為新華社的簽約攝影師,我用一個個鏡頭,一張張圖片將黃崖關長城的美推送到全世界。這裏春天山花爛漫,夏日雲海煙波,秋季彩葉飛舞,冬景白雪皚皚。我對它的愛如果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與你相遇,由衷歡喜’。”在薊州區的攝影圈,大家都知道有這樣一位今年已經67歲,卻依然每日都“爬長城”的攝影家,他就是王廣山,只要是説起長城,他總是滿臉笑意,一腔熱愛,快樂的情緒可以感染身邊所有人。
薊州區下營鎮黃崖關村黨支部書記史賀東接受採訪 王在御 攝
拍攝長城是件辛苦活,但王廣山卻樂此不疲。在跟隨王老攀爬長城的過程中,年輕如記者們都難以追上他的腳步。“咱們左側的山叫半拉缸山,是黃崖關長城東邊的起點,到這個點位拍攝的最佳時機就是日出之前,有時夏天夜裏下大雨,我們攝影愛好者凌晨2點多就得從城區過來,3點得準確到達停車點位,再爬上山,這樣才能拍到我們心裏預想的迷人美景。”
2015年9月16日,王廣山在半拉缸山拍攝長城紅葉時不慎踩到一塊活石,連續折了三個跟頭,傷了一根手骨,頭也摔出一個血洞,相機更是摔得慘不忍睹。但王廣山説,他沒有怨言,因為拍到了黃崖關長城迷人的美景。現如今,王廣山手中的登山杖,就是康復以後影友們建議他配備以防萬一的。
“至今我數不清自己拍了多少照片,但用硬盤算10個T總是有的。而在薊州區,和我一樣的攝影人很多,大家愛長城拍長城,對這裏的草木瞭如指掌,對這裏的磚瓦爛熟於心。而大家的心願就是讓更多的人瞭解長城,讓世界看到中國之姿。”王廣山説他至今拍攝到最滿意的一張攝影作品是幾位外國友人在長城上的背影,光影投射下,他們舉手歡呼,身影中都能感受到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悦。
通過薊州區攝影家們的鏡頭,所謂中國魅力,就是這樣藉由長城磚“至今我數不清自己拍了多少照片,但用硬盤算10個T總是有的。而在薊州區,和我一樣的攝影人很多,大家愛長城拍長城,對這裏的草木瞭如指掌,對這裏的磚瓦爛熟於心。而大家的心願就是讓更多的人瞭解長城,讓世界看到中國之姿。”王廣山説他至今拍攝到最滿意的一張攝影作品是幾位外國友人在長城上的背影,光影投射下,他們舉手歡呼,身影中都能感受到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悦。
通過薊州區攝影家們的鏡頭,所謂中國魅力,就是這樣藉由長城磚瓦傳遞到世界角落的。
記者團採訪玉龍滑雪場負責人程珊珊 王在御 攝
帶動振興 鄉村復興人歡喜
屈原的離騷中曾經有這樣一句話:朝發軔於天津兮,夕餘至乎西極。意思是説清晨從天河的渡口出發,最遠的西邊傍晚到達。雖然此“天津”非彼“天津”,但這種奇妙的巧合,用在長城與這座城市之間卻也恰到好處。
始發於天津的黃崖關,無論你是在山腳下的鄉村院落,還是在距離黃崖關僅半小時車程的玉龍滑雪場,長城修復所帶來的連帶效應都正在以不可比擬的速度發展壯大,農家院、生態遊,環境的改善不僅改變着薊州黃崖關長城的旅遊生態,同時也帶動着鄉村振興,產生着良好的經濟效益。讓村民們的生活富起來,讓黃崖關旅遊業也更鮮活了起來。朝發天津,夕至西極,極樂之地,盡在長城腳下,情於天津,功在社稷。
黃崖關村坐落於長城腳下,用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史賀東的話説,長城精神就是中華民族愛國精神、民族精神的體現。生活在長城腳下的人們自尊、自信、自立、自強,長城精神帶動着人們守望和平、開放包容,薊州區下營鎮黃崖關村就是在這樣的精神感召下,村民們以長城為本,走上了一條致富之路。
“我們村目前有300户1064人,大家基本上都是依託長城‘搞旅遊’。今年咱們村提升改造的農家院就有54座,以長城為主基調,統一的‘長城色’一眼望去十分和諧。2007年時,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五六千塊錢。現如今,依託長城不斷修復改造所帶動起旅遊業的發展,目前村民的年收入能達到五六萬元,長城經濟惠及於民我們是最有切身感受的。”
玉龍滑雪場遊客在朝陽下滑雪 王在御 攝
臨近元旦,記者瞭解到黃崖關村的民宿預定已經接近滿員,而從今年12月初,就陸續有京津冀的遊客開始通過線上方式預定房間。另一方面,隨着遊客的增多,村民們的服務意識也在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民宿向着智能化方向發展。
清晨,當一鍵喚醒的窗簾自動讓陽光照射進屋內,方便快捷的語音服務讓所有電器盡在掌握,恆温的屋中,無論寒風凜冽依舊温暖舒適……史賀東説,長城帶給了村民們豐厚的發展基礎,村民更要動腦筋發展壯大,這也是長城精神的延續。
曾經這是一個依靠種植業度日的村落,而隨着“旅遊牌”打好了,村民們也同樣意識到依託長城更要飲水思源的重要性。“生長在長城腳下,我們深知不能忘本。‘蜜梨’是我們村特有的林果品種,現在我們也在按照‘一村一品’的重點項目來打造,發展經濟要‘多一條腿走路’。”史賀東如是説。
離開黃崖關村,驅車不到半小時,便是玉龍滑雪場。一片晴空之下,未進場內,笑聲先聞。“滑雪場目前每週六日的平均客流量大概在1200人左右,線上和線下分別有預約制,目前看來元旦期間的整體市場情況每日都將達到客流上限。按照疫情防控要求,滑雪場會將每日接待量嚴格控制在1500人以下,為此我們也採取了分段管理的控制措施,對於接待服務質量還是完全有信心的。”玉龍滑雪場負責人程珊珊説道。
今年,玉龍滑雪場還專門增加了親子游項目。雪地騎馬、山羊拉雪橇、餵養羊駝、兔子等項目給眾多家庭帶去了親子互動的歡樂。採訪中來自天津市河東區的李繹先生説:“臨近冬奧,我一來想帶孩子感受下冰雪項目。二來讓他看一看咱們國家的萬里長城,給他講一講長城腳下發生的故事,這樣的愛國主義教育對孩子還是很有必要的。會在他的心中埋下一顆愛國的種子,靜待長大後發芽。”
長城腳下,滑雪場內歡聲笑語,在帶動長城旅遊的同時,也為周邊民宿創造了更多消費機會。長城所帶來的鄉村振興連帶效應,由此可見一斑。
黃崖關入口城樓 王在御 攝
保護提升 長城文化公園帶動文旅融合
越走近長城,深層次接觸這裏的人、事、物,聽着各種聲音的講述,越是能讓人體會到所謂長城精神是一種傳承,更是一種延續。天津這座城市一直以來致力於讓長城文化成為一種城市美學,讓更多的人在此邂逅黃崖關,在黃崖關體會華夏千年的文明脈絡。
採訪的最後一站,聽着盤山(長城)管理服務中心規劃建設科副科長黃永傑講述長城國家文化公園薊州段建設重點項目,可以説黃崖關未來可期,也更將不負期待。
根據2019年審議通過的《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為加快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強化文物保護,《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於2021年正式印發。翻開規劃案,可以看到長城國家文化公園薊州段建設重點項目中,20個配套項目將陸續開始實施,10個項目將在2022-2023年內完成。2023-2035年,另外10個項目將實施完成。
“今年黃崖關長城與高校進行合作,開展了長城遺產保護、管理、監測、對策與技術等專題的研究,同時近期還將對黃崖關長城博物館進行提升改造,對館陳內容以及數字化展示進行提質升級,明年將聚焦黃崖關龍鳳嶺長城保護項目前期勘察及考古勘探。至2023年,全面完成本體信息採集、歷史研究,對長城現狀進行準確評估和價值評估,為下一步實施保護工程奠定基礎。”黃永傑説道。
長城保護,在促進文旅相結合的同時,是無數人為此付出的心血,是長城精神不斷的個體化呈現。那城牆上的磚瓦,每一個編號都呵護着它們飽經歲月的身。而經過這裏的人,以手觸碰,觸摸這歷經千年歲月的紋理時,可以聽到的是它們在這座城市的呵護下,與這城心跳的共鳴。
此次天津記者團走近長城,感受長城,同時也讀懂長城。這裏有愛國情懷的延續,這裏有向世界傳播大美華夏的雄心,這裏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脈,這裏是鄉村振興一代代人們勤勞付出的堅持……向世界傳遞長城文化,讓長城文化源遠流長,這種根植於華夏兒女血脈中的文明基因,温柔着我們的靈魂不容斷裂,這温柔自帶韌性,照亮未來,讓未來更有希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