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加拿大一枝黃花”登上熱搜。我們以“一枝黃花”為關鍵詞進行搜索,能看到很多這樣的新聞:四川成都一區域發現5畝“加拿大一枝黃花”,已採取處理措施;湖北武黃高速清除2000餘株“加拿大一枝黃花”;河南開封高速交警發現疑似“加拿大一枝黃花”,動手消滅30多株……
這種植物為什麼被“全網通緝”?它是什麼來路?到底有什麼危害?又如何識別呢?
從觀賞花卉到入侵植物
它一個生長季能產出2萬多粒種子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加拿大一枝黃花”成為觀賞花卉中的“舶來品”,因其色澤亮麗的花形被引入國內,那時沒人注意到,這枝“花”有着非常的生命力,在放任其生長後,“黃花開處百花殘”。
△“加拿大一枝黃花”(圖源/@湖北日報)
長期關注外來入侵植物分佈及危害情況的北京植物園研究員馬金雙説,“加拿大一枝黃花”近十年來呈現加速繁殖情況,分佈廣泛,在秋冬季往往成為困擾華東地區的“惡性雜草”。“它在華東、西南一帶比較厲害。最多的應該是華東、江蘇、浙江以及山東南部,還有福建北部,甚至到達廣東、廣西,基本上屬於全國性的生態系統的入侵物種。在廢舊的荒地、山坡、路旁、林間、水渠都比較多。”
在我國,“加拿大一枝黃花”有幾個本土“兄弟”,分別是“一枝黃花”“毛果一枝黃花”和“鈍苞一枝黃花”。
△由左至右分別為“加拿大一枝黃花”“一枝黃花”“毛果一枝黃花”“鈍苞一枝黃花”(圖源/中國植物圖像數據庫)
雖然名字雷同,但“加拿大一枝黃花”卻因其耐寒、耐旱、種子數量巨大的特點,成為這個植物屬內的“霸王花”。在温暖適生的氣候下,平均每株“加拿大一枝黃花”擁有1500多個頭狀花序,每個頭狀花序中又能平均長出10至15個種子,種子的發芽率為43%。
粗略估算下來,一株“加拿大一枝黃花”,一個生長季可以產出2萬多粒種子,隨風飄散之下使其極易大範圍繁殖擴散。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顧壘説,尤其是在天然植被出現破壞的地方,這類物種很快就可以佔據所有的生態空位,“比如在農田、丘陵淺山區,有很多裸地的環境裏,就能夠長得很快。”
直接危害本土生態系統
“加拿大一枝黃花”已被列入“黑名單”
外來物種,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不少見,玉米、土豆,甚至葡萄這些餐桌上的常客都曾是外來物種。但被冠上“入侵”二字的外來物種,意味着他們的存在已經直接危害本土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
顧壘説,一旦入侵物種在引入地建立種羣,就意味着對其的處理將難上加難。“廣東這邊特別常見的一個叫做薇甘菊的入侵物種,它是藤本的,可以爬在喬木的樹冠上,把樹需要的陽光遮蔽掉。這些物種是具備主動入侵的能力的。這類物種因為地下根系發達,拔下來的地上的那部分如果不做適當的處理,直接丟在土裏的話,它還會重新再生根,再長下去,拔的過程反而是幫助它們進行繁殖。”
△四川成都發現外來植株“加拿大一枝黃花”,已採取處理措施(圖源/央視新聞客户端)
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於勝祥説,在惡性入侵物種的空間擠佔下,本地物種甚至可能面臨瀕危甚至滅絕。“(惡性入侵物種)通過與當地物種競爭食物、營養,導致當地物種的種類和數量減少。外來入侵種已經被全球認為是生物多樣性喪失的第二大因素。另外它還可以通過跟本地一些優良的種子資源的物種進行雜交,導致優良的種子資源基因受到污染。”
生物入侵目前已經成為全球性環境問題,而我國是遭受外來生物入侵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20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而“加拿大一枝黃花”就列於其中。
為何原產地温和無害的它
到入侵地後卻“野蠻生長”?
於勝祥説,這些上了“黑名單”的花花草草一般通過風媒、水體流動或由昆蟲和鳥類的傳帶等自然入侵及有意或者無意的人為引進進入我國。為什麼這些外來物種在原產地時往往顯得温和無害,到達入侵地卻能“野蠻生長”呢?
對此,於勝祥解釋説:“外來入侵物種形成入侵態勢的時候經過了幾個階段,首先是引進來在庭院栽培,如果管理不當,它會逃逸出去。在這個地方定植之後,有一個很長的潛伏期,不斷開花結果,積累繁殖的能力。”
△“加拿大一枝黃花”(圖源/長江網)
“普遍來看,這些物種在原產地並沒有表現出像在入侵地危害程度這麼大,原因可能是(入侵地)缺少它的天敵。”於勝祥説:“缺少天敵威脅的話,可能營養就會往它的果實上面去輸送。像‘加拿大一枝黃花’,在中國到開花期時,大部分營養都輸送到它的果實上面,而且種子的萌發率也很強。”
如何防止更多物種
變成如“加拿大一枝黃花”般的惡魔?
多位專家表示,外來物種一但已經形成“入侵”態勢,就意味着對其的防控已經非常被動,要做到有效防範,勢必需要將措施前置。在不斷摸清外來物種入侵情況的基礎上,於勝祥建議,應當形成“預防外來入侵物種名錄”,有針對性地預防。
△陝西西安,工作人員對“加拿大一枝黃花”進行銷燬(圖源/央視新聞客户端)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去年全國海關截獲檢疫性有害生物384種、6.95萬種次,相當於每天平均截獲約190種次。今年前三個月,海關在郵件、快件、旅客攜帶物渠道截獲的外來物種達到710種、1749批次,其中檢疫性有害生物204種、14196次,截獲次數同比增長27.8%。一些昆蟲、植物愛好者通過瞞報、夾藏等方式,違規郵寄活體動植物或標本,同樣可能造成外來物種入侵風險。
於勝祥説,個人不要隨意購買、棄養、放生、處置外來動植物,也對防控外來物種入侵有積極作用。“有時可能一個不經意的動作就會引發後期的一些入侵,比如好多水草是從養魚的魚缸丟棄到下水道,衝到湖泊裏面就爆發了。包括去國外旅遊時無意夾帶的一些物種,現在海關截獲比較多的多肉植物,被棄養時就會入侵到外面去,得及時發現,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