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2月30日電(記者潘清)一張拍攝於1987年10月的照片裏,台灣當局開放赴大陸探親前夕借道香港來到上海的台胞方錫鏡,手持家人合影跪倒在雙親墳前泣不成聲。另一張照片裏是一份簽發於1988年11月的“大陸同胞旅行證”,當年上海銅廠職工許松林持此證赴台奔喪,成為1949年後首位前往台灣的大陸居民。
拍攝時間相差一年的這兩張珍貴照片,現身正在舉行的“陽光總在風雨後——滬台交流回眸展”,和其它600多幅照片、120件實物以及12部累計240分鐘的視頻一起,引領觀眾“回眸”滬台交流30餘載的許多動人瞬間。
1987年11月2日,台灣紅十字組織正式受理民眾赴大陸探親登記,打開兩岸之間長達38年的人間藩籬。此後,伴隨探親潮、旅遊潮、投資潮接踵而至,上海成為兩岸交流最熱絡的城市之一。
記者在展覽中瞭解到,30多年來,兩岸交流中的諸多“第一”誕生在上海這座城市。1988年9月,搭載66名台灣老兵的探親船“昌瑞”號抵達上海港,成為兩岸隔絕近40年後第一艘來自台灣的客輪;2003年1月26日,中華航空CI-585航班作為“台商春節包機”降落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成為50多年來首架循正常途徑停降大陸機場的台灣民航班機;2008年12月15日,兩岸各自飛出首架飛航“截彎取直”航路的平日包機航班,起降地都包括上海,兩岸空運直航就此拉開帷幕……
30多年間,滬台經濟交流成果豐碩。截至2020年6月上海累計設立台資企業14644家,合同利用台資428.89億美元,涵蓋生產加工、科技產業、金融、食品、餐飲服務等領域。72家台資企業總部和研發中心相繼在上海落户。
透過眾多珍貴影像和實物,觀眾們真切感受到,作為祖國大陸的經濟中心城市、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上海不僅是兩岸交流的重鎮,也成為台胞來大陸交流、經商、創業、求學、安居,共享大陸發展機遇的最佳選擇地之一。
上海市台辦主任李文輝表示,30多年來滬台交流從無到有、由淺及深,逐步走向融合發展。當前上海正全力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中心,未來滬台交流合作空間更加廣闊、前景更加光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