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冠確診病例突破1億,那些錯過的“時間窗口”給人類怎樣的教訓?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趙覺珵 白雲怡 陳青青 張卉】北京時間27日凌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新冠病毒地圖上顯示的全球累計確診病例數字突破1億,鮮紅色的數字再次勾起人們對這場史無前例的公共衞生災難的回憶:城市封鎖、生活暫停、經濟停滯以及超過200萬人失去生命。而這一切,距離世界衞生組織宣佈新冠肺炎疫情為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還不到一年時間。

為遏制這場好萊塢災難片式的大流行,各國採取了從旅行禁令、停課到全面封鎖的種種措施,但依然沒有成功阻止病毒肆無忌憚地在全球蔓延,“挽救生命”的決心也沒能有效召喚出“全球抗疫”的同心合力,這反映出當下國際關係中的缺陷以及全球治理的失敗。展望依然充滿未知和不確定性的未來,從政府、公共衞生學者到普通民眾,人們都認識到世界需要更多團結的力量來戰勝病毒。

從100萬到1個億隻用了不到一年 世界上每76人就有一人確診

將時間推回2020年1月27日,武漢已經“封城”,中國累計報告確診病例4515例,美國、日本、法國等國開始出現零星病例,世衞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抵達北京,與中國政府及衞生專家討論此次疫情。但無論人們當時做出怎樣悲觀的預測,也不會預料到新冠病毒將給全球帶來如此巨大的衝擊,並在某種程度上永久性改變人們的生活。

全球新冠確診病例突破1億,那些錯過的“時間窗口”給人類怎樣的教訓?

2020年1月30日,世衞組織宣佈新冠肺炎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3月11日,世衞組織宣佈新冠疫情已構成全球性大流行。4月2日,全球確診病例超過100萬例,隨後於6月28日超過1000萬。

此後,全球確診病例的數量增長開始加速。11月7日,全球累計報告確診病例5000萬例,2個多月後,確診人數達1億人。根據世界銀行的最新數據,全球人口約為76.7億,這也意味着,每76個人中就有一人感染新冠病毒,而這還沒有算上那些因檢測能力不足而無法確診的人。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統計數字顯示,美國、印度、巴西、俄羅斯和英國報告了全球超過一半的確診病例,其中僅美國一國就有超過2500萬人感染新冠病毒,而42.5萬的死亡人數已超過該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死亡人數。作為全球醫療技術最為先進並擁有“樣本式”疾控體系的國家,美國在2020年非但沒有成為全球抗疫中的重要貢獻者,反而阻礙了各國合作對抗病毒的腳步,這也讓世界不得不拋棄舊有觀念,重新審視過去一年中的種種教訓。

機會並非只有一次:那些錯過的“時間窗口”

儘管與SARS和MERS相比,新冠病毒顯得更加狡猾,但各國並非沒有機會將其扼殺在早期。耶魯大學全球公共衞生與經濟學副教授陳希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世衞組織宣佈新冠肺炎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後,各國不同程度地切斷國家間人員往來,但這些旅行限制並沒有考慮病毒傳播的迅速和無國界,沒有以科學依據做出限制決策。以美國為例,未切斷與歐洲國家的人員往來成為美國第一波東海岸疫情暴發的主要原因。

機會並非只有一次。2020年2月4日,譚德塞曾敦促會員國做好準備,立即採取行動,“我們有個機會窗口。99%的病例發生在中國,而在世界其他地方總共只有176個病例”。 3月25日,譚德塞再次提醒稱,為遏制疫情蔓延,很多國家關閉學校、暫停商業活動和體育賽事、限制人員流動,採取了前所未有的防控措施,付出了非常大的社會、經濟代價,“當前世界正面臨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二個窗口期。”

在去年年初的幾個月,世衞組織幾乎每天都在敲響警鐘,告訴全球世界應當認真對待疫情,但這些提醒沒有引起全部國家的足夠重視,歐洲與美國的政府內部甚至還沒有為戴口罩的問題達成一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專家曾光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當日本、韓國等中國鄰國已經跟隨中國採取防疫措施時,歐美國家沒有抓住這樣的“黃金時間”,“他們行動晚了。當疫情蔓延到這些國家,已經很難再有效控制了。”

2020年3月10日,已出現近萬確診病例的意大利宣佈全國“封城”,法國、比利時等歐洲國家也相繼發佈“居家令”“禁足令”,而此時的美國雖然已經進入緊急狀態,但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依然在淡化疫情影響,並不斷呼籲重新開放經濟。陳希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檢測試劑和個人防護用品不足、對新冠病毒缺乏認識而忽略無症狀感染者,這些都是美國對抗疫情過程中的失誤,“但最根本的問題是特朗普政府將政治放在了科學之上。”

疫苗能成為黑暗盡頭的光嗎?

雖然疫情構建的黑暗隧道依然看不到盡頭,但終於有光芒射入。2020年底以來,多款新冠疫苗開始在全球數十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大規模接種,譚德塞表示,“現在我們有了實實在在的希望,通過疫苗,再加上其他經過實踐證明有效的公共衞生措施,將能夠幫助我們結束新冠疫情大流行。”

追蹤全球疫苗接種進度的網站“ourworldindata”26日更新的數據顯示,全球已有6900萬人開始接種疫苗。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學者梁漫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他認為2021年全球疫情會得到明顯控制。“各國政府更加重視疫情,且疫苗得到陸續接種,尤其是在高危人羣中的接種可以較好地遏制病毒傳播”,梁漫春形容稱,“現在是疫情最冷的寒冬,是最困難的時候,也是疫情的拐點、希望開始的時候。”

然而,這份希望的分配並不均勻,高收入國家已預訂全球絕大部分疫苗產量,一些低收入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只能依靠全球疫苗免疫聯盟、世衞組織和流行病預防創新聯盟共同提出的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COVAX)。譚德塞近日警告稱,由於不平等的新冠疫苗分配政策,“世界正處於災難性道德失敗的邊緣——而這種失敗的代價將是世界上最貧窮國家人民的生命和生計。”世衞組織發言人塔裏克·亞沙雷維奇25日也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世衞組織呼籲各國和製藥廠商優先為COVAX而不是雙邊協議提供疫苗。”

新冠疫苗還面臨着病毒變異的挑戰,最近,英國、南非和巴西先後發現新的新冠病毒變異毒株,有專業人士擔憂,目前疫苗可能無法有效對抗這些新的變異毒株。世界衞生組織疫苗研發委員會顧問、中國疾控中心艾滋病首席專家邵一鳴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新冠疫苗的長遠發展應考慮效仿流感或HPV等疫苗的模式,建立全球新冠病毒變異監測網絡,根據定期監測數據確定疫苗毒株的組成,將新冠疫苗也做成多價疫苗。

無論是公平分配還是攜手應對病毒變異,新冠疫苗當下面臨的狀況都再一次提醒各國需要吸取教訓、尋求合作,人類不能再次錯過機會。譚德塞在新年伊始就表示,新冠疫情讓世界上即使最富有、最強大的國家都感到驚訝和措手不及,這暴露出各國在應急準備方面普遍存在投入不足的問題。梁漫春則對《環球時報》更加坦率地説,“這背後是人們對疫情的低估和輕視,才導致沒能有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病毒。”

但正如人們常説的,“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因此,在2021年的開端,各國需要在分歧、偏見、自私、對抗中重新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並真正將其作為照亮前路的火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98 字。

轉載請註明: 全球新冠確診病例突破1億,那些錯過的“時間窗口”給人類怎樣的教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