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方案驅動對接香港
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尤其關鍵。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充分體現以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兩輪驅動對接香港,打造高質量發展和“雙循環”的核心引擎。
制度創新
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方案明確,前海合作區總面積由14.92平方公里擴展至120.56平方公里。這不僅是物理上的8倍“擴區”,更是功能上的無限“擴容”。此舉深意在於深化兩地合作,為前海制度創新和產業集聚提供更大操作空間。
前海合作區的制度創新,從內容層面看,將主要從以下三大領域對接香港,以推動前海與國際規則進一步接軌,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從而給香港帶來更多合作機會。
在貿易制度創新方面,香港自由貿易體系為世界一流,每年外貿總量逾1萬億美元,其中相當大比例是與深圳及大灣區其他城市的貿易往來。因此,前海進一步推動貿易便利化制度改革創新,實現與香港在貿易規則上的有效銜接,是順理成章之舉。
在投資制度創新方面,前海建區僅10年,就吸納港資超過200億美元,可見其對港資的吸引力。未來前海不斷深化改革投資制度,香港加碼投資前海、並通過前海投資大灣區乃至內地其他城市將更為便利,這對前海和香港都是一件好事。
在金融制度創新方面,自2013年前海推出全國首個跨境人民幣貸款政策以來,陸續開展跨境資金池、資產轉讓、債券發行以及直接投資業務試點,粵港跨境金融業務日漸豐富。未來各類相配合的跨境金融服務制度與基建,如“跨境理財通”、跨境賬户功能、人民幣業務創新、支付與清算系統、貸款種類擴容,均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與此同時,內地對碳中和越發重視,金融在支持綠色發展中將擔當重要角色。未來兩地可以探索建立統一的綠色金融標準,以促進前海及大灣區綠色金融發展。
科技創新
營造一流創新環境
方案從科技研發、科技人才、資金支持、法規監管及產權保護等方面提出了新指引,幾乎涵蓋了一條完整的科技生態鏈。方案聚焦人工智能、健康醫療、金融科技、智慧城市、物聯網、能源新材料等港澳優勢領域,大力發展粵港澳合作的新型研發機構,建設高端創新人才基地,推動引領產業創新的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為香港科技業界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
香港在科技創新上擁有四大優勢,包括:全球頂尖的基礎科研力量,原始創新能力居亞太區前列;高度開放和國際化的科研體系;世界級的金融服務業;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若能進一步整合上述優勢並加以全面發揮,將產生巨大發展力量。
也要看到,科研成果產業化能力不足是香港的一大短板。科創產業的生存和發展,依賴於完善的創新環境、明確的發展目標和合理的分工協作等三大抓手,必須三手齊出,方能真正創出佳績。未來香港要在科創產業上取得突破,首先必須打造國際一流的創新環境。
在打造一流創新環境、發展科創產業的過程中,政府擔當了謀劃、規劃、參與、推動和服務等重要角色,發揮了關鍵性作用。未來香港特區政府在促進科創產業發展上,還應進一步明確科創產業的發展目標、制定科創產業的發展規劃以及深化科創產業的區域合作。香港是一個小型經濟體,創新要素並不完全具備,需要藉助區域合作來補短板,其中最重要的是深化與前海和大灣區合作。
在具體操作層面,如果把科創產業發展的全過程細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產品開發、產品生產和市場銷售等六個環節,那麼,前三個環節應主要留在香港進行,第四個環節以大灣區合作為主,第五個環節主要放在珠三角,最後一個環節則由香港和大灣區其他城市共擔,形成合理分工及協同效應。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系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經濟及政策研究主管王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