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五類人,對中國態度為何截然不同?

印度五類人,對中國態度為何截然不同?

  清華大學南亞問題專家錢峯:“印度不同階層、不同背景的人對中國往往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作者:尹潔

  班公湖,在藏語裏的意思是“長頸天鵝”。這個位於中印邊境線上的天然湖泊,因其湛藍的天水一色美景而聞名。它東西狹長約為150公里,其中約100公里在我國境內,其餘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整個湖面604平方公里,湖水自東向西越來越鹹,其中位於我國境內的413平方公里湖面是淡水,魚類和鳥類資源豐富,位於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則主要是鹹水。

  近年來,中印兩國在班公湖地區發生的邊境衝突一直是國內外關注的熱點,兩國軍人互相投擲石塊、打鬥對峙的視頻也在網絡上流傳,但始終沒有開過火。直到今年9月7日,印度軍隊的一聲槍響,打破了中印邊境45年來無槍聲的局面。

  中國外交部隨後證實,印軍非法越線進入中印邊境西段班公湖南岸神炮山地域,對前來交涉的中國邊防部隊巡邏人員鳴槍威脅,中國邊防部隊被迫採取應對措施穩控局勢。“我們要求印方立即停止危險行為,立即撤回越線人員,嚴格約束一線部隊,嚴肅查處鳴槍挑釁人員,確保不再發生類似事件。”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説。

  9月10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同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在莫斯科舉行雙邊會見,達成了5點共識,其中包括:不讓兩國分歧上升為爭端;兩國邊防部隊應該繼續對話,儘快脱離接觸,保持必要距離,緩和現地事態;維護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避免採取任何可能使事態升級的行動。

  9月21日,中印雙方舉行了第六輪軍長級會談,就緩解當前邊境地區局勢坦誠深入地交換了意見,雙方同意繼續就此保持對話和磋商。

  “對於印度的挑釁,國內網絡上有一些爭論的聲音,這種情況從2017年洞朗對峙事件延續到現在,不同觀點之間的討論有時還很激烈。但我覺得,無論持哪種觀點的人,首先應該想清楚一個問題:我們國家的根本利益是什麼?一切要為這個根本利益服務,正所謂大道理要管住小道理。”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部主任、中國南亞學會常務理事錢峯對《環球人物》記者説。

印度五類人,對中國態度為何截然不同?

  ·自然風景優美的班公湖。

  軍界對一件事耿耿於懷

  《孫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給對方的行為下判斷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清楚對方的想法。那麼,印度人是怎麼看待中國的呢?

  “這個問題其實挺複雜的,印度不同階層、不同背景的人對中國往往有截然不同的看法。”錢峯説,“如果簡單地劃分,我把印度人分為政界、軍界、學界、商界以及普通大眾,要分別來説。”

  錢峯認為,印度政界總體上還是把中國看成一個挑戰性的對手。在他們看來,與合作相比,中國的威脅性更多一些,尤其是在邊境問題上,中印之間的分歧很多。但在另外一些方面,比如全球氣候變化、世界多極化、多邊主義等國際問題領域,中印之間的合作點、利益點也不少,而且目標往往是一致的。這就造成了印度政界對華政策長期的兩面性。

  軍界不用解釋,普遍把中國視為現實威脅。他們尤其對中國與巴基斯坦的合作、中國軍事力量的快速提高、中國影響力越來越大保持着高度警惕。“其中還有一部分人對1962年的那場戰爭耿耿於懷,因此‘中國威脅論’ 這個判定在印度軍界尤甚。”

  印度學界則更多是對中國各方面的發展持積極態度。他們尤其肯定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認為印度有必要在很多方面學習中國。但是,他們在政治立場上傾向自由派更多,對於中國的政治制度,特別是意識形態領域,總體上還是持批評態度。印度人驕傲於自己的“民主制度”,經常在國際上宣傳印度是“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印度學界普遍更接受西方的政治模式,並認為印度在這方面比中國更有優勢。

  印度商界對中國的看法也是不一致的。一部分人與中國有經貿合作,從中獲得了利益,認為與中國擴大經貿往來對印度經濟能提供很大支持。他們需要中國在印度的投資、需要中國的產業鏈,很多印度商家離不開與中國的合作,覺得與中國在經濟上脱鈎是行不通的。但另外一部分人,尤其是中小商家,認為中國商品進入印度侵蝕了他們的利益,因為中國商品價廉物美、競爭力很強。出於自我保護的心態,他們對現在印度政府的一些反華舉措是贊同的。

  至於普通的印度老百姓,對中國並沒有太多瞭解。他們更多是通過成龍、李連杰的功夫片認識中國的。另外,他們對中國還有一個印象,就是中國製造,印度市場上的各種日用百貨、電子產品,從鍋碗瓢盆到宗教用品、手機,大多是中國生產的,這些商品在印度人的生活中必不可少。除此以外,他們對中國的認知就不多了,更談不上深入瞭解。因此,在印度政客和媒體的煽動下,普通印度百姓的反華情緒很容易被帶起來,陷入民族主義的狂熱中。

印度五類人,對中國態度為何截然不同?

  ·在中印邊境巡邏的中國邊防官兵。(資料圖)

  “龍象之爭”的背後

  國際上常常將中印衝突稱為“龍象之爭”。作為亞洲地區的兩個大國,中印在邊境問題、地緣政治等方面確實存在一些衝突和分歧,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下,這些矛盾常常被第三方勢力密切關注,甚至成為干涉中國主權問題的藉口。當我們討論中國應如何對待印度時,同樣不能忽略第三方勢力。

  “一直以來,在事關中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上,美國從來不甘心只做一個旁觀者。釣魚島問題如此、台灣問題如此、南海問題如此,中印邊境衝突也是如此。凡是能抹黑中國形象,能給中國帶來麻煩的事,美國都樂此不疲。”錢峯説。

  特朗普上台後,為遏制打壓中國,拋出了“印太戰略”。印度作為具有重要影響的大國,一直是美國重點拉攏的對象。去年,美國國防部在《印太戰略報告》中明確將印度定位為“主要防務夥伴”,希望藉助印度在更廣的地理範圍、更長的戰線上與中國競爭。

  中印對峙和衝突發生以來,美國政要公開站在印度一邊,指責中方挑起中印邊境緊張,並挑撥稱這是“世界最大民主國家制衡最大專制國家的一個機遇”。此外,美國還在戰略上強化美澳日印“四邊機制”,推動印度在“印太戰略”框架下發揮更多實質性作用,甚至宣稱今後要建立一個針對中國的印太“新北約”。在軍事上,美國向印度承諾進一步加強雙方在軍貿、情報、聯合軍演等領域的合作。據印度媒體披露,此次中印對峙期間,美國為印度提供了眾多涉及中國軍隊在實際控制線地區的武器裝備、人員部署等高清衞星圖像以及數據情報。

  “美國頻繁通過政治、外交、防務等渠道,加大對印度的拉攏力度,試圖説服印度加入反華陣營,想從中印邊境衝突中漁利的企圖暴露無遺。不難想象,接下來美國還會耍更多伎倆,推動新德里在對華政策層面與華盛頓趨於同步。”錢峯説。目前,一些印度戰略界人士也在呼籲其政府與美國建立更加牢固的關係,甚至呼籲對華採取軍事報復行動。顯然,中印邊境衝突增大了印度朝美國所期望方向發展的可能性。

印度五類人,對中國態度為何截然不同?

  ·2020年9月10日,中國外長王毅(右)與印度外長蘇傑生會見,達成5點共識。

  還算不上“戰鬥民族”

  《環球人物》:此次印度在邊境問題上的挑釁行為與1962年的情況有相似性嗎?

  錢峯:有的。1962年時,中國內部有經濟困難,外部面對美國的遏制,同蘇聯的矛盾也公開化了,所以我們力爭在西部邊境地區不要出現武裝衝突。印度當時的決策者決定對中國訴諸武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認為中國正面臨內憂外患,不會向印度發起反擊。

  這一次,印度國內也有很多人是這麼判斷的,覺得中國外部有美國巨大的遏制壓力,內部因為上半年的疫情也有不小的經濟壓力,所以不願意發生邊境軍事衝突。這讓印度方面無論是在摩擦中還是談判中,都想保持一種強硬的姿態。但很明顯,2020年的印度決策者比1962年的更加務實和理智。我想他們明白1962年的教訓,這是中印邊境衝突沒有繼續升級的一個關鍵因素。

  《環球人物》:您如何看待印度的民族性格?他們對自身實力的認識是怎樣的?

  錢峯:印度現在處於國家崛起的上升期,其35歲以下的年輕羣體佔總人口的65%,加上莫迪政府近年來的輿論引導,其國內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情緒是很高漲的。在一些對外政策中,他們表現出強烈的冒險性和進攻性。

  但從印度整個歷史文化看,我認為它算不上“戰鬥民族”。比如印度建國的時候,採取的是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方式,沒有選擇很多第三世界國家和原殖民地國家採取的革命方式。

  印度的民族心態,有自傲,認為自己的歷史很悠久,現在也有一定的國際地位;有自大,其地理版圖和經濟實力在南亞次大陸確實很強,是傲視南亞其他國家的地區霸主;有自卑,因為它在歷史上多次被外族統治,曾是英國的殖民地,現在又看到中國的發展速度和綜合實力,覺得被甩在後面了;還有強烈的自尊,印度是不結盟運動的倡導者,不願意依附超級大國,因為它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大國。此次中印衝突發生後,美國總統特朗普曾提出在中印間“調解斡旋”,印度直接就拒絕了。在印度看來,只有小國才需要第三方的仲裁。

  《環球人物》:隨着中國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以及美國不斷地拉攏,印度未來有可能倒向美國嗎?

  錢峯:這些年來,美國為了遏制中國,一直在拉攏印度,但印度並沒有公開站隊、表態。印度很清楚,現在各個大國都很看重它,而一旦它真倒向了美國,其自身價值就下降了。

  另外,印度並不想成為日本、澳大利亞那樣的國家,它知道在美國主導的盟友體系中,那些國家都是小跟班,印度不願意扮演這樣的角色。正如印度前總理英迪拉·甘地夫人講過的一句話:“印度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從哪面看都是真實的。”

  《環球人物》:該怎麼理解這句話呢?

  錢峯:你在印度看到的一切,無論是富可敵國的商人,還是家徒四壁的窮人,無論是和諧的宗教共存,還是血腥的宗教仇殺,都是真實的印度。在中印關係問題上,印度有咄咄逼人、冒險進攻的一面,也有合作的一面。

  “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環球人物》:現在國內對於印度的報道客觀嗎?

  錢峯:總體來説,不太客觀,大家對印度的新聞還是獵奇心態居多。印度的兩面性確實太強了,如果不深入地瞭解,是看不到它另外那一面的。

  就拿國內網友一直嘲笑的印度閲兵式上騎摩托、疊羅漢來説,其實這是英國人留下的傳統,印度搞這種儀式也是想體現軍隊的配合性。還有印度火車“掛”滿人的照片,印度是有這樣的火車,但數量極少,往往是在搞大型宗教活動時,要把大量人口從一個地方運到另外一個地方,可能距離也就十幾公里,所以就調這種火車來,速度特別慢。還有一些網絡照片並不是印度的,但因為中國人對南亞國家的情況不太瞭解,也分辨不出來。所以,我們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要更成熟、更理智,如果總是用俯視的心態看別人,對我們自身也沒有好處。

  《環球人物》:新中國成立之初,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中國還打了抗美援朝戰爭,目前的中印邊境衝突與當時相比,區別在哪裏?

  錢峯:當時朝鮮半島的戰火燒到了家門口,對剛剛成立的新中國來説,是最大的安全上的威脅,所以我們必須出兵。包括1962年的中印戰爭,我們也是從1959年一直忍耐到1962年,在他們已經嚴重越線的情況下才給予了反擊。

  這一次中印發生對峙和衝突的地區是實際控制區,雙方還沒有一個確定的劃線,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馬上採用軍事手段解決,我個人認為是不符合中國最根本、最長遠利益的。

  《環球人物》:您認為中國最根本、最長遠的利益是什麼?

  錢峯:中國最重要的歷史任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所有的對外政策都要服務於這個總目標。面對美國全方位、高強度、無理性的打壓,我們應該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把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把握住。從中印兩國的實力對比看,我們肯定有把握贏得軍事上的全面勝利,但從戰略上看,保持穩定的中印關係是符合當前中國的全局利益的。

  《環球人物》:不久前中印兩國外長達成了5點共識,您怎麼看接下來的發展?

  錢峯:我認為雙方爆發大規模軍事武裝衝突的可能性是在下降的。但對峙時間拖得越長,不確定因素越多,畢竟軍隊面對面,不能完全排除衝突的可能性,但是打大仗我覺得不太可能,這不符合中印雙方的利益,印度也是會極力避免的。

  當然,我們還是要做必要的準備,以實力求合作、以實力求和平。針對印度的一些動作,中國要提升反應速度、投送速度,以及偵察預警能力。同時也要讓印度知道我們的底線在哪裏。中國不挑事,但也不怕事,如果印度繼續挑釁,我們肯定予以反擊。中國要清晰地表達不會對印度的冒險行徑姑息退讓的立場,這樣才能避免他們持續出現對中國的戰略誤判。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006 字。

轉載請註明: 印度五類人,對中國態度為何截然不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