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五年,我與新基建一同成長
【聚焦·“十三五”規劃中的新基建青年】
光明日報記者 彭景暉 李丹陽 安勝藍 光明日報通訊員 崔梅寧
本文中出現的人物,均是已過而立之年的人,在較長時間的磨礪後,他們已不確定自己是“年輕”還是“不那麼年輕”。但確定的是,他們與廣大奮鬥中的青年一樣,把自己“年輕”的時光揮灑在新基建事業,用個體的奮鬥為國家發展帶來新的活力。5年時間,他們與國家“十三五”規劃的實踐進程共同成長,在新基建事業一線磨鍊意志、提高本領,見證並參與着當今中國締造的建設奇蹟。
特高壓變電站中的“5G慧眼”。新華社發
樑棟在電腦繪圖。受訪者供圖
亓開元在大規模集羣現場講解。受訪者供圖
鄢笠在審充電站項目施工圖。受訪者供圖
破土,心裏種下“向未來進發”的種子
5年前,中國山東,浪潮集團雲計算產品首席架構師亓開元和團隊開始着手開發自己的產品。
在雲計算產品領域,當時佔據中國市場主要份額的是VMWare、IBM等外國大公司,他們不得不在起步時面對這樣的現實——客户對中國自主研發產品的信任度不高,產品的成熟度和穩定性常常受到客户質疑。
年輕的亓開元並沒有因此丟失信心。他冷靜分析,國內客户普遍存在硬件規範標準不統一的情況,實際應用場景繁多,外國公司產品難以滿足個性化需求。“如果我們能滿足,這就是我們的機會。”亓開元和團隊抓住這一點希望之光,試圖為客户提供場景化設計,培育自己的產品生態。
這是一個艱難的開端,亓開元和團隊為此坐了至少3年的冷板凳。在2012年至2014年這三年,中國的雲計算概念火熱,技術卻遠不如國外成熟,亓開元和團隊潛心從基礎開始學習,不斷積累經驗技術。
5年前,中國湖南,如今的國網湖南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業主項目部副經理鄢笠,還在為變電站項目絞盡腦汁。
“當時傳統基礎設施建設在我們年輕人心目中最火的,還是‘鐵公機’——鐵路、公路、飛機。”雖然還在從事傳統的電網工作,但鄢笠從那時起已開始關注高新科技,關注電網事業的新路子、傳統基建與高新科技的融合,他在業餘時間爭取着每一分鐘,學習着行業內最新的技術。
他那時還沒有想到未來會成為新基建事業的建設者,但一粒“向未來進發”的種子已在心裏生根。
5年前,華中科技大學,建築學專業研究生樑棟還在學校圖書館與實習單位之間勤奮求索。
建築學與工程學之間關聯度高,他在那時起已將目光投向中國高鐵建設。
“那時正是我國鐵路站房從3.0版本向4.0版本升級的階段。”樑棟認真地記錄了行業最新研究中對中國火車站設計沿革的論斷:1.0版本一般在新中國成立初期設計建造,在城市交通以及配套功能結合上考慮較少;2.0版本開始有立體設計的理念,但還是平面進、平面出;3.0版本已經能做到立體交通組織,旅客進出站更加便捷;4.0版本進一步加強高鐵站和各交通方式的銜接,做到“站城融合”。
“可以説,3.0版本以後的升級,在中國獨特的地理國情及高鐵建設水平下,在世界範圍內已找不到直接借鑑的模板,全靠自己摸着石頭過河。”這意味着這位年輕人當下學的理論知識已經遠遠不夠了,他必須在未來的實踐探索中找到自己實現夢想的路。
潛行,在全新的建設場辛勤耕耘
5年裏,亓開元在雲計算領域不斷取得進步。
宏大的“十三五”規劃,轟轟烈烈的新基建,落在亓開元和團隊身上,是一行行具體的代碼。在世界200多個國家、600多家公司、10萬多名工程師同台競技的開源社區裏,他們起初只能揣摩研究外國工程師寫的代碼,從註釋、改錯做起。
亓開元直言“學習的過程很痛苦”“進步的階梯很難爬”。他説:“上千萬行代碼啊,我們一行行摳,反覆研究,做實驗。因為語言、文化還有設計規範的差異,我們提交的代碼經常過不了審核。即使這樣,我們也要拼命追。”
“一路上我們踩了很多坑。”亓開元説,有一次,產品支撐的核心生產數據庫系統在半夜卡死,亓開元不得不從牀上爬起來進行緊急維護;也遇到過“一天多次計劃外擴容”“業務運行中內存熱插拔”等極端場景,哪怕系統中斷一分鐘,也會引起客户質疑……但這一切在亓開元看來,反而是最寶貴的收穫。
“市場的需求對我們的技術是很大的挑戰,我們在這樣的環境中經受考驗,打磨產品,最終提升了我們的技術能力。”亓開元説。
5年裏,鄢笠如願以償投身新基建事業。
他負責過變電站建設,也負責過電網的設計、物資管理,最終來到電動汽車公司,負責充電樁建設。剛到公司不久,他手裏便捧了“一塊難啃的硬骨頭”——一個網約公交充電站項目的主體工程剛完成80%進度,而12天后要正式送電,時間緊迫,這幾乎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鄢笠在充電樁領域是個新人,但他是帶着積累和充分的準備來的。為了滿足客户的需求,他仔細研究各個事項的流程,與同事花了很多的工夫,協調屬地的供電公司來支持。沒有物資,那就去供電公司其他項目部調撥物資使用;沒有計劃,就請供電公司領導特批停送電安排。原來半個月的任務壓縮在5天以內完成,把“硬骨頭”啃了下來,得到了客户的讚賞。
5年裏,樑棟畢業後進入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實現了工程師的夢想。
上崗之後擺在眼前的厚厚的項目資料曾讓他不知所措,但他想,要征服“未知世界”這個龐然大物,得從細節入手。他沉下心來,和師傅一起一步一步梳理調控項目細節。他有個形象的比喻,自己就是一位診脈的醫生,要耐心望聞問切,找出項目中哪裏堵了、哪裏錯了,然後對症下藥,解決問題。就這樣,樑棟一點一點摸索每項工程的門道,努力學習協調好各個專業,共同完成站房工程。
樑棟先後參與設計了多個站房,每個項目都是全新的設計理念,是融合功能需求、當地特色和建築美學的全新創造。
逐浪,站在時代前沿繼續為新基建賦能
如今,亓開元在雲計算領域已取得了很多成績。
他和團隊在私有云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在開源社區的代碼技術綜合排名裏,他們已經一躍成為Top8;他們開發的“雲海OS”操作系統被全球知名數據分析公司評為“國際領先”。
現在,亓開元和他的團隊正在進行“智算中心”操作系統的研發。“智算中心”將以融合架構計算系統為平台,以數據為資源,以強大的計算力驅動AI模型對數據進行深度加工,源源不斷產生各種智慧計算服務,並以雲服務的形式進行供應。“在未來,智慧計算就像水電一樣,融入生產生活的全部場景。”亓開元説。
出生於1984年的亓開元今年36歲,在許多人眼裏似乎已過了程序員的“黃金年齡”。但他認為自己沒有天花板。“對於我來説,我覺得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不是掙了多少錢,拿了什麼獎,而是自己的技術能與國內各行各業的需求結合,成為推動我國產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的一股力量。”亓開元説,“未來5年,作為技術人員,要打開視野格局,始終站在技術前沿,把自己融入更廣闊的事業中去,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
如今,鄢笠正將電動車充電樁建到更多更遠的地方。
“2020年年初我們公司制定了一個目標——百縣、千樁、萬聯、億度。”鄢笠解釋道,“百縣是指我們要深化政企合作,和湖南省內100個區縣政府簽訂充電基礎設施戰略合作協議。目前我們已經簽了77個區縣,在省內掀起了一股充電樁建設的熱潮。千樁是指我們年內要建成1000個直流快充樁。萬聯是指我們國網電動公司打造了一個車輛平台系統。我們建的充電樁都會接入到這個平台,平台對其運行狀態進行實時監控。到今年年底,我們要在平台內接入一萬兩千根充電樁。億度是説我們年內累計完成充電量一億千瓦時,也就是一億度。”
如今,樑棟已成長為獨當一面的高鐵站房主要設計人。
他成為杭州西站的主要設計人,這座4.0理念下的站房,為中國高鐵站房設計帶來了新穎的視角。“高鐵站房承擔的角色發生了轉變,它不只是交通樞紐,還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他驕傲地介紹,交通層面,注重將站房的流線組織和城市配套更好地鏈接,城市生活層面,站房不再是一個孤立建築,而是融入市民生活場景,與周邊城市建築相連通。
2020年9月,衢州至寧德(衢寧)鐵路開通運營。復興號一路向西,駛過崇山峻嶺,串起沿線百姓的“高速”生活。秋陽下,沿線30座獨具特色的高鐵站房依傍青山綠水,如同一條綠色絲帶上閃爍的明珠。90後工程師樑棟作為其中的一名“綴珠人”,已準備好為國家設計建造更多更好的高鐵站房。
《光明日報》( 2020年10月18日 05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