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艦主炮班官兵在戰位上舉行“新老對話會”。郝向東 攝
那一次,深圳艦一名戰士休假10天就自己歸隊了。艦領導詢問原因,他回一句話:家裏不好玩兒。
他的班長髮現了端倪:原來很陽光的小夥子,休假回來後變成了“悶罐子”,以前休息時手機不離手,現在就是獨自發呆。普查手機使用情況,竟發現他的手機因長期沒有使用,電池沒電導致開不了機。
經過反覆談心瞭解,原來這位戰士在家8天時間,父母鬧離婚吵了6次,不跟領導説,是因為一怕家醜外揚、二覺得沒人能幫。
瞭解情況後,艦領導發動他身邊的戰友靠上去教育談心,同時聯繫上其父母做工作。最終,該戰士的父母和好了,其思想疙瘩也解開了。
現實問題,是解決思想問題繞不開的梗。特別是關乎官兵家庭困境、衣食住行、福利待遇、成長進步等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更加容易驅動和引發思想問題。
“思想政治教育要往深裏想、深裏做,不能停留在表面,不能雁過不留聲、雨過地皮濕。”要做到這一點,就得直面現實問題,搞清楚官兵到底在想什麼、有什麼思想需求。
找到堵點,才能敲準鼓點——
“吐槽大會”讓官兵敞開心中“隱秘的角落”
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個“隱秘的角落”。
官兵的思想問題具有隱蔽性,特別是涉及個人隱私和單位敏感事項等問題,更不容易主動説出來。這一點南部戰區海軍某潛艇支隊警勤連連長韓素娟深有體會。
在機關工作那會兒,韓素娟下基層摸排官兵思想動態,開展問卷調查,收上來的答卷,“存在問題”那欄經常是空的。召開座談會,基層選過來的都是“老面孔”,座談會上雖然能夠侃侃而談,但“有料”的話沒幾句。
當了基層主官後韓素娟和官兵打成一片,大家無話不説。這時官兵才敞開心扉:大家問卷調查“不透底”、座談發言“不講真”都是事出有因,有的覺得私事説出來也解決不了;有的擔心自己説多了,會影響單位形象;還有的處世圓滑,喜歡挑機關愛聽的、好聽的説。
“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想要發現問題,還是得發揮羣眾的力量,發動官兵吐槽問題。”該支隊宣傳科科長趙吉祥告訴記者,他們組織羣眾性大吐槽的目的,就是為了發動基層一線帶兵人、班長骨幹、思想骨幹擺問題挖病根。
“當前的官兵大都是獨生子女,真打起仗怎麼解決後顧之憂……”近期的“忠誠藍鯨大舞台”籌備過程中,基層官兵吐槽的數十個問題和困惑,形成了當前教育需要釋疑解惑的清單。
隨後,該支隊專門策劃了一期“羣眾性大家談”活動。舞台上,來自不同崗位不同職務的基層代表,結合自己的感受和實踐,談了個透徹。
問題找準了、講透徹、挖到底了,官兵自然會打消疑慮。這場大討論雖然沒有下結論,但台下官兵心中都有了答案。軍人家庭出身的某艇員隊戰士祁祺説:“我太爺爺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我爺爺也在戰場上和強敵較量過,現在輪到我要上戰場了,我不能比他們差。”
某驅逐艦支隊也有類似的“吐槽大會”,他們定期會組織水兵公開吐槽,讓官兵把鬱悶事煩心事“一吐為快”。
該支隊深圳艦政委陳永強説:“活動剛組織的時候,官兵還有點顧忌,不敢大膽發言,我們就發動幾個思想活躍的骨幹帶頭説。”
看到班長骨幹帶頭髮言吐槽,官兵們也都放下顧慮,開始吐槽戰友、吐槽部門、吐槽艦領導。
隨着吐槽的深入,個別藏着思想包袱的官兵會慢慢打開心扉,把個人的壓力困惑和委屈都講出來。
話匣子打開後,官兵的膽子逐漸大了起來,吐槽的問題也越來越深刻。
“我們不怕官兵的吐槽多難聽,只要是真實的想法就好。這樣既便於他們消除思想包袱,也便於各級掌握問題對症下藥,找到針對性地解決辦法。”該支隊宣傳科科長徐廣説。
現在,類似的“吐槽大會”已經成了南部戰區海軍很多基層單位的熱門項目。官兵願意參與,正大光明地吐露牢騷和鬱悶;領導願意組織,引導宣泄的同時,可以更準確直接地掌握官兵當前的思想傾向。
“找到堵點,才能敲準教育的鼓點,最終引導我們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方式。”徐廣説。
大水漫灌,更要精準滴灌——
“新老對話”解決官兵“成長的煩惱”
“新兵的疑問,老兵來解答。”海口艦新兵上艦不久,艦上組織“新老對話會”,讓新兵把上艦後遇到的問題難題、困惑困擾都提出來,讓老兵結合親身經歷一一解答。
會上,戰士李士博吐露了自己的煩惱:“手機管理太嚴,出海也沒有信號,想和女朋友説個悄悄話都難,這些天一直在鬧彆扭。”
技師李衞華接過話茬,他首先給新兵們講述了自己與愛人之間的默契。“你嫂子只要看到我把家裏的冰箱塞滿了,把地板拖了一遍又一遍,就知道我又要遠航了,從來不多問。”
李衞華告訴新戰友,軍人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了生活的特殊性。作為軍人既要自己嚴格遵守紀律,也要積極爭取家人和朋友的理解。選擇了軍人,就選擇了這種特殊的生活狀態。
最後,李衞華還告訴大家,目前的手機管理還是能夠滿足正常的聯絡需求,即使是出海遠航期間,艦上也會開通“親情熱線”,保證艦員與家人的定期聯繫。
李衞華的現身説法讓在場的新兵深受觸動,對於部隊手機管理的牴觸心理大大緩解。新兵們都説,這種向身邊人請教身邊事的教育方式,形式上非常放鬆,內容更容易記住,道理也更容易想通。
班長既是新兵成長路上手把手幫帶的引路人,更是艙室戰位上背靠背打配合的好搭檔。正因為如此,新兵更願意跟班長吐露自己心中的秘密,班長更容易開展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通過教育引導,解開新兵心中的困惑。
南沙守備部隊瀘沽湖艦戰士田玉春入伍前的夢想是駕馭軍艦闖大洋,可分配到炊事班後,每天面對鍋碗瓢盆,心裏的失落感一天比一天強烈。慢慢地,他變得越來越不願意與戰友交流,開始接觸網絡遊戲,並沉溺其中。艦上幹部骨幹苦口婆心做他的工作,他卻勸大家別在他身上浪費時間。
該艦士官長餘俊沒有放棄田玉春。一次聊天中,得知田玉春對雕刻藝術感興趣,便將這一情況報告艦領導,並建議可以通過發展田玉春的興趣愛好,轉移他對網絡遊戲的注意力。艦領導採納了餘俊的建議。
在餘俊的引導鼓勵下,田玉春報名參加了雕刻手藝培訓班,並將雕刻技術與廚藝有機融合在一起,他也由此成了全艦最受歡迎的廚師。在本職崗位找回成就感的田玉春逐漸走出了“一人一機一世界”的網絡生活。如今,他已經成長成為該艦的炊事班班長。
近年來,南沙守備部隊結合“領導關愛部屬、黨員關愛羣眾、幹部關愛戰士”知兵愛兵活動,制訂了《知兵愛兵細則》,發動廣大思想骨幹發現、掌握和解決了官兵的各種問題。
“我這個曾經在領導、戰友眼中的‘孬兵’如今變成好兵,要感謝艦領導和戰友對我的不拋棄、不放棄。”前不久,田玉春走上講台,與戰友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
“三關愛”活動所激發出的凝聚力是南沙守備部隊官兵不竭的動力源泉。縱然面對艱苦的訓練環境、繁重的戰備任務,但南沙官兵始終不畏艱險、鬥志昂揚、樂守天涯。
採訪中,有教育者指出,有時候,領導居高臨下的灌輸,不容易讓官兵接受。幹部骨幹苦口婆心的開導,會讓官兵覺得是在“做工作”。而同年兵、老鄉、班長聊一聊議一議,反而能夠有效果。
某教導大隊戰士寇召慶是個有多年帶兵經驗的老班長,每次新兵集訓他都是金牌教練員。
去年新兵訓練時,寇召慶因伙房公差分配的問題,與幾名新兵有了分歧。寇召慶強調突發情況不講原因只講執行,而新兵卻認為寇召慶侵犯了他們休息的權利。無論寇召慶灌輸什麼大道理,新兵還是不服氣。
最後,新兵連組織新老座談會,請教練班班長和新兵代表坐在一起,談一談從嚴治軍與以情帶兵的關係。座談會上,多名教練班班長分享了自己多年的帶兵理念,以及這種帶兵方法的利與弊。新兵代表則結合自身成長經歷談了對部隊管理方式的看法與建議。新老同志坐在一起把話都説開了,新兵理解了老兵的良苦用心,老兵包容了新兵的思想活躍。
農業灌溉有漫灌與滴灌之分,教育也一樣,“大水漫灌”重在解決面上問題,而“精準滴灌”重在解決個體問題,特別是官兵“成長的煩惱”,更需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廣泛發動班長骨幹靠上去、貼近點,採取新老對話的形式,因人而異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從而精準解決官兵思想問題。
解決心事,先得辦好實事——
“故事分享會”讓官兵真切感受“幸福來敲門”
問題找到了,怎麼解決是關鍵。
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師是新組建的部隊,駐地條件艱苦,官兵家屬住房問題、子女落户入學問題等都是影響官兵的“心病”。很多官兵都説:“自己苦點累點沒什麼,不能讓老婆孩子跟着受苦。”
該師黨委意識到,解決心事,先得辦好實事。為此,他們新建、修繕了數百套住房,並主動聯繫政府部門,解決官兵家屬隨軍、就業和孩子上學難題。
此時,該師黨委再順勢開展羣眾性獲得感教育,鼓勵官兵上台曬一曬成就感、算一算收益賬,發動官兵從軍人榮譽、職責使命、成長進步、政治生態、環境條件等方面,講身邊變化、談收穫體會。
如願搬進公寓房的該師戰士周嶽建,主動上台分享起自己的搬家史:過去家屬臨時來隊只能“東家借房西家住、來隊一月挪三次”,如今實現“拎包入住”,一家三口能夠團聚在一起,工作的勁頭更足了。
這場羣眾性獲得感教育,極大鼓舞了該師官兵士氣。面對一批批列裝的最新裝備,該師官兵從保底線到飛上限,戰鬥力水平也隨之實現躍升,圓滿完成各項戰備任務數百次,實現多個首次、打破多項紀錄。
官兵的現實思想問題,往往與實際問題相伴而生。現實問題不解決,思想問題就難以消除,工作就難見成效。現實問題解決後,順勢用羣眾的效果反饋作為教育素材開展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在某潛艇基地採訪時,某艇員隊領導指出,艇員家庭後拉力是引發官兵分心走神的重要原因之一。潛艇出海執行任務,艇員往往走得無聲無息,家裏的老人小孩都只有靠家屬來照顧,如再遇家裏突發變故,艇員家屬將不堪重負。
為了解除官兵後顧之憂,該基地探索創建了一站式家屬服務中心,使艇員出海後,小孩看護有託管、教育培訓有專家、看病就醫有保障、家政服務有幫手。同時,他們還開通家屬服務熱線和微信羣,擬製《家屬服務指南》,及時為任務官兵家屬解難幫困。
今年,該基地導彈業務長葛幸隨艇出海參加任務期間,其家屬因小孩上學問題,引發了焦慮。葛幸家人在束手無策之時,撥通了基地的家屬服務熱線,向單位反映了困難和訴求。
該基地接到求助電話後,立即啓動幫困程序。他們邀請基地特聘心理專家周元麗與基地幹部組成幫困小組,趕赴葛幸家中幫助解決實際困難。經過4天的心理疏導和干預,基本做通了葛幸家屬的工作,緩解了焦慮症狀,其小孩學習問題也得到妥善解決。
在分享座談會上,葛幸家屬分享了這次“千里心理大援助”的故事,讓基地官兵家屬都深受感動。葛幸家屬感慨地説:“組織就是我們的靠山,作為家屬,也要力所能及地為組織分憂。”
“把任務官兵的家事當公事辦,把小事當大事辦,才能喚起官兵對組織的信任,讓官兵義無反顧。”該基地領導告訴記者,為任務官兵辦好事、解難題的同時,要注重從思想深處解決問題,發動官兵家屬加入思政教育陣營中,旁敲側擊地做好官兵思想工作,變後拉力為側推力。
發動羣眾來吐槽、發動羣眾來解難、發動羣眾來教育,廣泛調動起羣眾的積極性創造性之後,就能從羣眾中發現閃光的智慧、絕妙的點子、有效的方法,就能找到解開心結、化解矛盾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