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年輕父母多為雙職工,白天需要上班的他們幾乎是顧及不到孩子的。為了讓小傢伙能夠獲得更好的照顧,同時也讓自己放心,寶爸寶媽就會讓父母來幫忙照顧孩子,於是老人帶娃就成了一種普遍現象。
但你知道嗎?雖然都是家裏的老人幫忙帶孩子,但奶奶和姥姥之間也會存在攀比心理,非要在孩子心目中爭出個高低來。
“你是跟姥姥親還是跟奶奶親呀?”
肖旭的女兒已經3歲了,平日裏都由孩子姥姥來照顧。這天正好放假休息,肖旭看家裏的好多生活必需品東西都快用完了,於是就準備去買點回來,坐上超市班車的她,意外發現同小區裏的劉奶奶也帶着兒子、孫子也在車上。
本來三個人一路上還有説有笑的,但話題不知就怎麼轉到孩子姥姥身上了,這時劉奶奶突然問孫子説:“軒軒,你是跟奶奶更親還是跟姥姥更親呀?”
聽了劉奶奶的話,小男孩不假思索的説:“當然是跟姥姥了!姥姥總是接送我上下學,平時還陪我玩,姥姥對我可好了!”説罷還挺起胸膛,一副特別自豪的模樣,但肖旭卻總覺得劉奶奶的臉色變得難看了一些。
其實仔細想想,這個6歲男孩給出的答案還是很現實的。小區裏的人都知道,劉奶奶因為身體不好,所以孩子一直是由姥姥帶大的,相處的時間比跟劉奶奶長的多,自然更加喜歡姥姥了。
在小寶寶的心目中,自己與誰親近也有杆“秤”
加州大學裏弗賽德分校博士生克里斯托弗·內夫在認為:3歲前是孩子記憶、感知、思維最為敏感的階段,他們的性格形成也會在學齡時期基本定型,後期也很難改變。
除此之外,心理學家馬洛斯認為:安全感是決定孩子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也就是説,孩子在3歲以前主要有誰照看,孩子就會下意識的更親近誰,畢竟他們會在懵懂階段主動與之建立親密聯繫,並且從其身上獲取安全感。
我們都知道,孩子在6歲以前,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家長的陪伴,如果父母不在身邊,那麼誰與他們相處的時間更長,孩子的內心也就會更加信任誰、更加喜歡誰,所以是否與你親近,小傢伙的心裏也有一杆秤。
但僅憑這一點,奶奶和姥姥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就能分出勝負嗎?答案當然不是。
教育方式也影響着孩子的態度
受成長環境、經濟條件、家庭氛圍等因素的影響,每個人性格都是不同的,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會傾向於不同的方式。
如果一位老人平日裏比較嚴肅,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經常板着個臉,而另一外老人平時比較和藹,孩子要什麼都不捨得拒絕,那麼孩子自然會偏向於看起來對自己更友善的人。
父母的態度也會給天平“加碼”
雖説老人照顧孩子的時間更長,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也不容小覷。
如果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提及某位老人的好,或者經常貶低老人的行為,這都會給孩子年幼的心靈留下或深或淺的印象。
而且,還有些家庭婆媳關係相處不和諧或者與原生家庭有矛盾,孩子將這些爭吵都看在眼裏,也會影響自己心目中的天平。
老人的偏愛會將孩子越拖越遠
我們身邊不乏有老人受到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或者將女兒視作“潑出去的水”的老人。
他們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雖然看似很友善但心卻是偏的,只疼愛家裏的男孩子,或者對家庭裏的其他小朋友疼愛有加。
小朋友雖然年紀小,但也能分清老人對自己是真疼愛還是做給別人看,時間久了,孩子自然不願意與這樣的老人長期相處、
其實從血緣上來説,姥姥和奶奶都處於同樣的位置,但從感情方面來講就會摻雜着不少其他影響因素在裏面,而孩子雖然年幼卻也有了自己的想法,是跟姥姥親還是跟奶奶親,他們的心裏自然有一杆秤來衡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