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美國和北約的介入後,俄烏緊張局勢再度惡化,雙方在軍事、經濟多領域展開較量,火藥味十足。
追根溯源,美國是導致事態緊張的罪魁禍首。為掃除國內負面言論,拜登急需一次成功穩固領導地位。恰逢俄烏正在鬧矛盾,因此他藉此機會,想要大撈一筆。隨後他開始一系列的炒作,比如誇大其詞的渲染“威脅論”、制裁脅迫、提供軍事援助等等。在俄羅斯亮明強硬立場後,拜登不甘示弱,叫上歐洲盟友聯合施壓。經過他的一番操盤,俄烏局勢越來越複雜,近乎到了不可收拾的境地。德國也要插足,王毅外長火速致電,目光聚焦默克爾。
德國加入抗爭
眾所周知,德國是歐盟的領頭羊,他的一舉一動牽動着整個歐盟的戰略思想。就俄烏局勢而言,德國總理朔爾茨曾多次表明不願參與的想法,並奉行不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的政策。德國的反應不免有兩點原因,第一,德國是一個工業大國,對於能源的需求不言而喻。俄羅斯是德國的主要能源進口國,得罪俄羅斯對德國而言百害無一利。
第二,身為歐洲的領頭羊,要時刻從自身利益着想,他明白俄烏局勢惡化的最大受益者是美國,所以他不願輕易出手。
然而在24日普京宣佈出兵後,朔爾茨立馬轉變口風。2月26日朔爾茨表示,將會給烏克蘭提供1000枚反坦克導彈和500枚“毒刺”級對空導彈,德國有義務支持烏克蘭抵禦“入侵”。除此以外,德國還和美國對俄羅斯實施了經濟制裁,凍結俄羅斯主要銀行的資金鍊。更重要的是,日前朔爾茨叫停了默克爾力挺的“北溪2號”管道項目,這讓全球目光不得已聚焦默克爾。
中國的態度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火速致電德國外長貝爾伯克。在通話中王毅指出,在北約連續五輪東擴情況下,俄羅斯的正當安全訴求理應得到妥善解決。冷戰早已結束,北約有必要重新考慮自身的定位和承擔的責任,基於集團對抗的冷戰思維應當徹底摒棄。中方支持北約、歐盟與俄羅斯重啓對話,尋求構建均衡、有效、可持續的歐洲安全機制,實現歐洲大陸的長治久安。中方不贊成用制裁手段解決問題,更反對沒有國際法依據的單邊制裁。實踐早已證明,制裁非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製造出新的問題,不僅造成經濟上“雙輸”或“多輸”局面,還會干擾影響政治解決的進程。
對於日趨緊張的俄烏局勢,世界各國理應堅持不干涉的原則。讓俄烏兩國保持冷靜,通過對話方式解決糾紛,重現和平穩定的地區環境。
部分信息參考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