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 | 中國與伊朗:古老文明“雙向奔赴”如何破除“文明衝突論”?

(東西問)短評 | 中國與伊朗:古老文明“雙向奔赴”如何破除“文明衝突論”?

中新社北京8月17日電 題:中國與伊朗:古老文明“雙向奔赴”如何破除“文明衝突論”?

作者 崔白露

短評 | 中國與伊朗:古老文明“雙向奔赴”如何破除“文明衝突論”?

1971年8月16日,中國與伊朗建交。半個世紀以來,兩大文明古國良性互動,續寫不同文明間和諧共生、交流互鑑新篇章。

中國與伊朗分處亞洲東部和亞洲西南部,地理上山海相隔。但早在兩千多年前,兩國已有直接官方往來。西漢年間,張騫出使西域,途中派遣持節副使到訪安息(中國對伊朗古稱)並獲極高禮遇;東漢末年,安息太子安清東行傳法,遍訪長安、洛陽等地,譯出中國最早的漢字佛經。自此,橫跨歐亞的古絲綢之路在兩國共同努力下開闢,以此為紐帶,兩國商品互通有無,官民往來絡繹不絕,中華文明與波斯文明交相輝映。從兩漢一直到近現代,二者始終保持友好往來。

短評 | 中國與伊朗:古老文明“雙向奔赴”如何破除“文明衝突論”?

資料圖:伊朗傳統工藝品。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中國先賢孔子説,“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伊朗詩人薩迪説,“亞當子孫皆兄弟,兄弟猶如手足親”。

從古至今,中伊兩國為豐富世界文明和推動人類進步作出積極貢獻。作為絲綢之路的締造者與重要參與者,古代中國與伊朗架起東西方溝通的橋樑,中國的竹笛與伊朗的嗩吶在絲路沿線演奏出八音克諧,中國的桃李、中草藥與伊朗的葡萄、石榴在異鄉結出滿園碩果。

1971年中伊建交,兩國跨越歷史長河再次相逢。今天,中伊建立了全面戰略伙伴關係,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簽署“25年全面合作計劃”,守望相助共抗新冠肺炎疫情。

新的歷史時期,增進不同文明間相互尊重與交流對話,依然是中伊共同倡導價值追求:1998年,伊朗促成“聯合國不同文明對話年”,以增進不同文明間相互理解和溝通;2019年,在中國倡議下舉行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為促進亞洲和世界文明間平等對話和交流互鑑提供廣闊平台。中伊兩國不斷用行動為世界文明進步貢獻智慧。

短評 | 中國與伊朗:古老文明“雙向奔赴”如何破除“文明衝突論”?

資料圖: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文明因交流而進步,因包容而發展。中華文明與波斯文明已綿延數千年,不僅沒有走向衰落消亡,反而隨時代不斷髮展、傳承至今,甚至輻射周邊地區、遠播海外,這與其文明的包容性、融合力和吸引力不無關係。

古時的中國與伊朗,可以説是文明與文化的熔爐。中國與伊朗均較早創造出璀璨的文明成果,經濟和文化成就突出,依然通過學習、借鑑和包容外來文明以豐富自身文明。例如,佛教東傳、“伊儒會通”,佛教、伊斯蘭教通過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而“入鄉隨俗”;伊朗吸收中國畫的山水與人物畫法令波斯細密畫進入黃金時期。

短評 | 中國與伊朗:古老文明“雙向奔赴”如何破除“文明衝突論”?

資料圖:市民參觀中國山水畫。 呂明 攝

在文明的碰撞、交流與融合中,兩大文明持久發展。可以説,重要文明的進步與發展,無不得益於在保持自身文明特徵的同時,實現對其他文明優秀成果的包容和借鑑。

當前,人類又一次走到歷史的分岔路口。西方一些政客和學者奉“文明衝突論”為圭臬,視文明差異為不可調和之矛盾,動輒為當今世界的現實困局貼上“文明衝突”標籤。

歷史證明,不同文明可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實現和平共處。國家在社會制度、發展模式、意識形態、文化內涵上的差異,不應成為人類文明交流的障礙和“替罪羊”。

以多樣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以和諧共生超越文明衝突,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閡,以繁榮共進超越文明固化。不同文明間交流互鑑,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因與主流。

“雙向奔赴”,斯為正途也!(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99 字。

轉載請註明: 短評 | 中國與伊朗:古老文明“雙向奔赴”如何破除“文明衝突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