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於本月離任的美國駐印度大使肯尼思·賈斯特週二在告別演説中直言不諱地對印度表達了不滿,他指出,莫迪政府力推的自力更生政策和“印度製造”倡議有可能導致關税提高,並增加其他貿易壁壘,從而可能影響該國融入全球價值鏈的能力,並增加了印度消費者購買商品的成本。
賈斯特當然不是大發善心,為印度消費者鳴不平,他擔憂的是美國的利益得不到滿足。他指出了不滿的真正原因,印度和美國在貿易和投資上存在“摩擦和挫折”,儘管雙方不斷努力,但仍未能敲定一項“小規模貿易一攬子計劃”。他將此歸咎於印度,並大倒苦水地列舉了印度存在的諸多問題:對美國一些商品和服務的市場準入限制越來越多,關税越來越高,而且對數據自由流動的新限制越來越多,此外,印度對投資的監管環境也令投資者難以預料。
賈斯特對印度的指責當然是有道理的,諷刺的是,美國並不比印度無辜,賈斯特列舉的印方存在的這些問題美國一樣都不少,而且比起印度來無過之而不及。賈斯特對此倒也不避諱,他表示,和美國一樣,印度也希望通過增加國內生產和減少在關鍵領域的依賴來加強其經濟安全,印度找到的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是推行“自力更生”政策,強調“印度製造”,同時仍尋參與全球價值鏈,併成為出口國。但搞笑的是,他認為印度的策略存在弊端,並不是特別可行。他的潛台詞是,任命他為大使的特朗普推行的“美國優先”是可行的,但是包括印度在內的其他國家不能效仿。
美國駐印度大使肯尼思·賈斯(美國駐印度大使館官網 )
雖然對印度的經濟政策存在不滿,但是在共同的事業——遏制中國——面前,賈斯特依然對印度寄予厚望。他吹捧印度“有成為製造業投資替代目的地的戰略機遇”,因為美國和其他國家的企業 “要擺脱中國主導的供應鏈,尋求實現供應鏈多樣化”。但他認為印度政府可能需要採取進一步行動,他擔心印度如果堅持“自力更生”政策而不是擁抱自由貿易,恐怕無法勝任美國交給的任務。
可見,賈斯特之所以對莫迪政府力推的“自力更生”戰略有意見,希望印度改弦更張,無外乎有兩個原因:一是希望印度降低關税,打破貿易和投資壁壘,多購買美國的商品和服務,方便美國投資者投資;二是拉攏印度幫助美國打破在他們看來被中國主導的供應鏈,減少對中國商品的依賴程度。
賈斯特這番苦口婆心的説辭恐怕難以勸説莫迪政府公開放棄“自力更生”政策。2020年5月,莫迪發表全國電視講話,強調要利用疫情帶來的機遇大膽改革,讓印度成為“自力更生”的經濟強國。自那以來,印度政府一直高喊“自力更生”的口號,但是知易行難,高喊口號很容易,而現實中能不能做到則是另外一回事了。
分析人士認為,印度政府力推“自力更生”政策的重要目標是減少來自中國的進口。但據香港《南華早報》去年11月22日報道,在這一政策推出後,中國不僅仍是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和進口來源國,而且在截至9月份的過去6個月裏,中國在印度進口總額中所佔比例已從上一財年的13.7%升至18.3%。
原因並不難理解,日本《日經亞洲評論》指出,印度從中國進口的產品,比如電子產品、太陽能電池板、活性藥物成分、電池和電動車零件,在生產速度、規模和價格方面沒有可與中國相比的替代性供應商。面對這一現實,空談“自力更生”不解決現實問題,只會提高相關商品與服務的價格,傷害印度消費者。
以史為鑑,可知興替。《印度時報》指出,印度應該接受歷史教訓,之前的兩任總理尼赫魯和英迪拉·甘地都推行過這種政策,但均以導致經濟災難告終。從1947年到1980年,印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只有可憐的3.5%。貧困率沒有下降,但人口幾乎翻了一番,因此窮人的絕對數量也幾乎翻了一番。
對於莫迪政府推行的“自力更生”政策,在印度國內不乏反對之聲,有一些網友就旗幟鮮明地表達不滿。例如,一位新德里的網友就發推文諷刺説,這位男士(莫迪)戴着邁巴赫太陽鏡,用萬寶路筆寫字,戴摩凡陀手錶,乘坐寶馬汽車,他卻告訴我們要買本土商品,要求我們要為本土發聲。虛偽的自殺行為。
推特截圖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後。其實,中國經濟發展形勢對印度經濟復甦和長遠發展來説是利好,印度應該以開放的心態抓住機遇,共享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果,而不是受美國唆使,與中國“脱鈎”,甚至是圍堵中國,在中國崛起的歷史大勢面前,那必然是徒勞的。
欄目主編:張武 文字編輯:盧曉川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徐佳敏
來源:作者:參考消息 鄒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