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倪浩】中國入世後進一步融入全球價值鏈體系中,推動了世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但近年來,在少數國家保護主義浪潮的衝擊之下,疊加疫情以及地緣政治等多種因素,全球緊密協作的價值鏈正在受到衝擊。在不確定性逐漸增多的情況下,中國應該如何應對?1月10日上午,清華大學服務經濟與數字治理研究院2022年會召開,以“新百年中國對外開放新格局,全球價值鏈角度的分工與治理”為題,國內權威人士對上述話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並提出了應對之策。
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在年會上表示,全球價值鏈目前已緊密結合在一起而難以分割。因此,從全球經濟發展的角度而言,全球價值鏈應該更進一步進行融合,各個經濟體發揮比較優勢,進行全球分工協作。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商務部原部長陳德銘在發言時表示,與供應鏈更多從企業的上游和下游的實物形態的供給角度來看,價值鏈更側重於一個企業甚至國家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作用與所得。資本和技術作為要素的載體,在全球的流動比勞動力和土地更容易,當要素在全球開始流動的時候,就出現了人類有史以來最高水平的開放和價值鏈全球化的過程。
中國入世後,進一步融入全球價值鏈的體系當中。世界貿易組織(WTO)前副總幹事、商務部原副部長易小準在發言環節指出,中國成功進入全球價值鏈,是中國加入WTO以來取得高速發展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但是西方國家卻藉機炒作中國入世衝擊了全球,影響了其他成員國的利益,這是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曲解和誤讀。
易小準表示,中國加入WTO完全是中國主動向世界和WTO成員國做出的開放。“所以,我認為在過去二十年中,中國取得快速發展一條非常重要,但是沒有得到國際廣泛重視的原因就是,中國抓住了加入WTO的機會,搭上了全球價值鏈大發展的快車。”
易小準認為,WTO一整套的規則為經濟全球化和全球價值鏈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法律框架和制度保證,中國的產業體系也因為營商環境的改善和全面遵守WTO規則,越來越深的融入到全球的產業鏈中。中國從此也成為全球價值鏈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成為國際製造體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中國入世更深入的融入於全球價值鏈已經形成了雙贏的格局。全國人大常委、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服務經濟與數字治理研究院院長江小涓表示,中國融入全球價值鏈,不但有利於中國本身,對全球也做出了突出貢獻。全球消費者從此可以享受到來自中國更加物美價廉的商品,全球消費者迎來了重大福利。
另外,江小涓表示,中國產品供應全球有利於保持全球的低通脹水平,“過去20年,美國曾經不斷在貨幣政策上進行量化寬鬆,實行放水,但是全球通脹並沒有特別嚴重,大量中國物美價廉產品的出口應該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除此之外,江小涓認為,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初級產品進口國,全球各國在國際市場的供需中形成了一個穩定的預期後,帶動了全球共同的增長。
清華大學服務經濟與數字治理研究院副院長高宇寧在年會上據一項最新的研究數據表示,2018年中國國內最終需求通過國際貿易拉動了全球7648萬人的就業,相當於美國在當年拉動全球就業的83%,這個比例高於當年中國的GDP相對於美國的水平。高宇寧認為,“這説明中國在參與全球分工的過程中,不只是資源消耗,同樣也為全球提供着越來越多的就業機會。”
但是,因為貿易摩擦以及疫情的影響,原本應該更為互信的國際分工、企業合作卻受到了一定的衝擊。特別是在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以及商品上,一些國家開始限制出口,保護本國經濟,這在發達國家表現的尤為明顯。
陳德銘認為,全球化的世界仍缺乏有效全球治理,上述原因導致的全球化的負面效應開始暴露。科技、氣候、傳統文化、,地緣政治以及民族宗教等非直接經濟因素,都對全球化的價值鏈帶來諸多不確定性。
易小準認為,因為疫情的流行等原因,原本運行良好的全球價值鏈受到了非常大的干擾,再加上全球範圍內保護主義回潮,特別是少數國家在冷戰思維的推動下,開始採取政府直接干預的措施,要求跨國公司把製造業帶回本土。易小準説,“以上種種因素的疊加,讓我們看到全球價值鏈正在呈現短鏈化和區域化的趨勢。但是,強行要求供應鏈迴歸本土是違背經濟邏輯,不會增加價值鏈的安全,只會增加本國的生產和貿易成本。
那麼中國如何應對這種趨勢?
周小川表示,“中國要堅持對外開放,要向前走,避免倒退。這不僅是中國自已的選擇,而且是全球格局的客觀要求。”周小川指出,不但中國要實現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全球貿易投資的開放格局也要繼續向前推進。
易小準表示,“我認為在這一輪全球價值鏈大重組的浪潮中,中國應當繼續堅定不移地把握住對外開放的大方向,通過持續開放來降低中國的貿易和投資成本,把中國繼續打造成對經濟貿易和投資生產最具吸引力的地方,讓跨國公司繼續把他們的地區總部、研發中心和供應鏈留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