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基層民警的“小警情”和“大民生”

新華社北京2月20日電 題:一位基層民警的“小警情”和“大民生”

新華社記者李放、魯暢

立春後的北京天氣開始逐漸回暖,當暖暖的晨光灑在東城區菊兒衚衕時,這片古老的四合院平房區顯得古樸靜謐。

2月初的一天,記者在菊兒衚衕見到了王依軍,她是北京市公安局東城分局交道口派出所菊兒社區的一名普通民警,50歲的她個子不高,一頭短髮,穿上警服顯得格外幹練。

“基層工作比較繁雜,防疫防控、消防安全、調解糾紛……基本是從早忙到晚。”早上9點,記者跟着王依軍來到她轄區內的北京一輕研究所,一進門她就拉着負責人開始逐一排查消防隱患,還不停叮囑:“最近要組織大家進行一次消防演練,咱這都是老房子,一定要注意。”

王依軍説,雖然她的轄區只有0.14平方公里,但這其中就有北京市最著名的衚衕之一——南鑼鼓巷。“最多的時候我這有140多家商户、3000多名常住人口,再加上每天幾萬名遊客,事情是一件挨着一件。”

“上個月,有姐妹倆因為房子問題動了手,我們從早上9點一直調解到半夜12點多。”也有人勸過王依軍別那麼操心,可她説基層民警面對的不只是“警情”,更多的是每一位百姓的生活和每一個家庭的平安和諧。“外人看來再小的事,對每個老百姓來講,都是自己重要的事。”

王依軍每天面對的大都是家長裏短的“小警情”,可在她看來,這些“小警情”不僅關乎着每個老百姓的“大民生”,更是展現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大窗口”。

“我們轄區住了50多位外國人,疫情期間,核對他們的出入境和居住情況關係着防疫大局。”2月中旬的一天,記者跟隨王依軍來到她轄區內一名美國教師克里斯的住處,核對完證件和居住情況後,王依軍問他放假期間是否有離境回國的打算。克里斯説:“現在有疫情,我還是想留在中國,這裏比較安全。”

和王依軍走在菊兒衚衕,一路上街坊四鄰和她不停地打着招呼,她的手機號寫在轄區內每一個衚衕口的“民警提示牌”上,有困難找“王警官”已成為這裏商户和居民的習慣。王依軍説,她在這裏工作了16年,早就對這個地方和這裏的人有了感情。

“過去16年的除夕夜我都是在社區過的,有時我也想,等我能陪兒子一起吃年夜飯的時候,可能他都已長大到不願陪我吃了吧。”但王依軍説,她並不覺得辛苦,也最不願意説“辛苦”。

26年的從警生涯,16年的社區警務經歷,王依軍見過許多人遭遇過諸多困難。

“誰都會遇到難處,但不管再難的坎,總能過去不是?”王依軍説,她的能力雖然有限,但只要需要,她願意幫助那些遇到難處的人,和他們一起邁過人生這道坎,這已經成了她工作的慣性,更是她一名社區民警的責任。

來源:新華社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84 字。

轉載請註明: 一位基層民警的“小警情”和“大民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