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美]沙希利·浦洛基
譯 者:宋虹 崔瑞
布里奇哈諾夫佈滿鬱金香的伊甸園在1966年4月26日終結了,此時距離切爾諾貝利核災難的發生尚有遙遙20年。就在那個星期二,在距離布里奇哈諾夫的家鄉安格連112公里的塔什干,大地震摧毀了大部分市區,共有230多座行政大樓、700多家店鋪和咖啡屋在地震中或毀於一旦,或不堪複用。慶幸的是隻有8人在地震中遇難,可是傷者甚眾,城市近三分之一的人,即近30萬人醒來時不見了屋頂。其中就包括布里奇哈諾夫的父母,他們的小磚屋受損嚴重,已然搖搖欲墜。對瓦倫丁娜而言,這一切太難接受了。要是再有一次地震像摧毀塔什干那樣摧毀安格連怎麼辦?他們和年幼的女兒會發生什麼?她希望全家可以搬走。在妻子的鼓勵下,維克多開始向蘇聯其他地區的電站打聽情況,結果烏克蘭的電站也正在尋找他這樣的人員。
布里奇哈諾夫收拾好行李,舉家前往斯拉維揚斯克。在那裏,他很快從普通員工升至渦輪機組負責人,隨後升至電站總工程師。
當1966年布里奇哈諾夫一家人趕到斯拉維揚斯克時,電站還在建設發展中。正如布里奇哈諾夫後來回憶的那樣,一台全蘇聯最大的機組正在建造中。他接受了挑戰,很快再次證明了自己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師和組織者。新機組的初裝階段格外具有挑戰性,但是他用自己的沉着鎮靜頂住了壓力,同時還要處置那些錯過了極其重要的工期和未能按定額髮電的建設工人。
作為一個夙興夜寐、能力卓越、冷靜自持、寡言少語的人,布里奇哈諾夫似乎天生就是幹這行的料。他獲得了來自基輔方面的關注,1970年春他被授予一項工作,這份工作需要他在斯拉維揚斯克電站工作中所展現的品質,不過這次要在更廣闊的平台上發揮作用。政府希望他能負責建造和運營在切爾諾貝利郊外一家在建的核電站,那裏遠離烏茲別克斯坦和烏克蘭的煤田。這座新的電站不需要用煤,而是使用核能。
對於這位年輕的工程師而言,決定總是艱難的。他向瓦倫丁娜徵詢意見,她很是擔心,因為這畢竟是一家核電站,而作為渦輪專家的維克多對反應堆和核能一無所知。可是他們在基輔告訴他,電站就是電站,莫斯科的高層對此也表示認可。核工業剛剛起步,他們找不到足夠多相關領域的工程師來修建電站。布里奇哈諾夫接受了挑戰。然而,在他成為一名真正的核能專家前,他先要精通工程建設,這可是吃力不討好的差事。剛開始他有些後悔自己的選擇,但隨後又改變了主意。“我什麼也不後悔。”1985年12月,在他50歲生日時,他這樣告訴記者。
1986年3月,布里奇哈諾夫從莫斯科參加黨代會回來,此時他更沒什麼好後悔的。他在基輔火車站坐上了單位的轎車,驅車回到位於普里皮亞季的家。基輔至普里皮亞季的公路是一條狹窄卻繁忙的雙向單車道,核電站和衞星城的大部分供給都要依靠這條道運進運出。
布里奇哈諾夫的司機對這條道可是熟稔於心,因為他的老闆經常往返於雙城之間。黨內領導、部長和部門負責人都住在基輔,因此電站站長不得不前往基輔參加不計其數的會議。就算沒有上萬份,也有數千份批件或文件需要拿到基輔去簽字蓋章。在驅車兩小時,穿越了白雪皚皚的林間小路後,布里奇哈諾夫的車終於抵達了切爾諾貝利。左側是一座與城市同名的混凝土建築和一座列寧像,前方是中央廣場,對於不過14000人的小鎮來説,它顯得相當寬敞了。
儘管修建了核電站,儘管距離城北十幾公里的小城普里皮亞季一直在快速擴張,在成為核電站的代名詞前,10年、20年、30年的光陰匆匆而過,切爾諾貝利卻一成不變。雖然普里皮亞季早已成為蘇聯工業化未來的象徵,但切爾諾貝利仍是一派社會主義前的鄉村舊景。坐落於普里皮亞季河的這座小城和河邊的碼頭是兩岸居民世世代代賴以為生的依靠,小城裏保存着大量蘇聯時代的建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